劉琬碧
[摘要]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效率。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要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就必須重視閱讀教學中的預習、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方法的掌握和閱讀成果的交流等環節,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領悟;習慣;方法;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小學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以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因此,指導好閱讀教學,增強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小學語文教師應認真探討的問題。
一、預習——有效閱讀的前提
課前的閱讀預習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通過閱讀預習,學生可以對將要學習的閱讀文本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進而在預習過程中,找到閱讀中的難點和重點,并有利于在閱讀教學中解決這些難點和重點。在學生進行閱讀預習時,教師可設置一些閱讀預習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和“導讀”提示自學進行閱讀,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在預習中,要求學生畫出文本中的重點詞句,找出疑惑之處,提問設疑。如教學《絲綢之路》一課時,通過預習研讀,學生對絲綢之路的大致線路、經過的區域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通過進一步地深度閱讀,學生會提出疑問:亞歐大陸橋與昔日的絲綢之路相比較有什么優勢?在今天發揮著哪些重要作用?這些問題的提出,促進了閱讀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及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學生會變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答案為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提高了閱讀教學效果。
二、習慣——有效閱讀的保障
有了閱讀的興趣,還需要良好的閱讀習慣。好的閱讀習慣來自于讀寫結合:邊讀邊圈點勾畫、加標簽、做批注、做筆記、寫短評等;勤于思索:邊讀邊想,及時質疑,尋求答案。
1.讀寫結合
讀與寫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將朗讀提到重要的位置,并且指出要將其貫穿于各個學段的目標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閱讀方法除了朗讀,還有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方法。無論是采用哪種方式來讀,都有助于對文本的理解。在讀好的基礎上,方可寫好,讀寫結合,閱讀自然高效。
以《魚游到了紙上》一文為例,試說明如何將讀寫結合貫徹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教師可讓學生帶著“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魚游到了他的紙上?”的問題進行閱讀。學生邊讀邊在段落中找出如下句子并作批注:
“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一個女孩驚奇地叫起來。(批注: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青年畫得好。)
“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批注:以比喻的形式,突出青年畫畫時的動作,突出青年畫得好。)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嘆著,議論著,唯一沒有任何反應的是他自己。”(批注:從圍觀的人數,到圍觀的人發出的贊嘆和議論可以看出青年畫得好。)
這樣的讀寫結合,可以使學生在自主感悟文本的基礎上體會閱讀的樂趣,并使之形成習慣。
2.勤于思索
疑問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設疑引導學生質疑,并尋求答案。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時,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蒙族人民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表現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些問題其實只要能聯系上文,從文中就能找到相關答案:穿著各色的民族服裝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間姑娘們還要唱民歌;飯后表演套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這三方面表現了蒙古人民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表現出蒙族人民獨特的民族氣質——熱情豪爽,從而表達出蒙漢人民的友好情誼,歌頌各民族團結的文章主旨。
三、方法——有效閱讀的關鍵
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閱讀的方法;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就交給了他們有效閱讀的金鑰匙。
1.明確體裁
閱讀記敘文,要掌握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閱讀說明文,要明了說明的對象是什么,其特點是什么;閱讀議論文,要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2.理解詞語
詞語往往是影響閱讀效果的因素之一。閱讀文本時如果遇到生疏或難懂的詞語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以下方法解決:
(1)查閱工具書——字典、詞典、成語詞典等,或查閱相關的圖文資料。
(2)聯系上下文、找近義詞或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如在《白公鵝》教學中,學生對“榮膺”一詞不理解。于是,我讓學生找到本詞在文中出現的位置,然后讓學生反復讀,并猜測該詞的意思。馬上就有學生說是“當選”“成為”的意思,這說明學生已經會用簡單的近義詞來替換詞語了。我順勢引導:那么用一個詞來形容怎樣當選呢?學生說:光榮地當選、榮幸地成為。我問:你們是怎么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說,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一件光榮的事,所以是光榮地成為;有的學生說,從“榮膺”中的“榮”猜測出來。雖然這個過程花費了一些時間,但讓學生經歷了理解詞語的過程,掌握了理解詞語的方法。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時,學生對“藍盔”一詞不理解,通過查閱工具書只能知道“藍盔”的意思是“藍色的盔帽”,這樣的解釋顯然是不夠充分的,學生自己也不滿意。于是筆者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并通過查閱相關的文字資料,通過交流使其明白“藍盔”是維和部隊頭上戴的藍色盔帽,上有聯合國英文縮寫“UN”;同時也了解了有關“維和行動”“維和部隊”的相關圖片資料,理解起來更加直觀。
3.推敲句段
克服了詞語這一障礙,接下來就是要教會學生理解句意和段落。較難理解的句子或含義較深刻的句子在閱讀文中是常見的。突破這一難點的方法主要有:
(1)聯系上下文、時代背景或寫作背景。如理解《草船借箭》中“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句時,可借助聯系上文的方法,把握周瑜當時的心態,體會他此言的含義。
(2)聯系生活經驗。如在《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文中,作者在德國看到漂亮的花海,聞到鮮花綻放的清香,感受到了他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這奇麗的花,這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動了季老先生,所以他發出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種奇特,表現在他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境界中,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體會。有的學生說:我舍不得把爸爸新給我買的故事繪本與好朋友分享,我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有的學生說:我有時在教室里看見地上有紙屑不僅不撿,還把它踢到別人的座位下,非常過分。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明白了德國人崇高的品德。又如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文末有一句話:“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針對這句話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理解這句話。有的學生說:“奶奶告訴我,用手指彩虹,手指頭會爛掉。現在我通過科學課學習了有關彩虹的知識,才知道奶奶這是迷信。”
(3)聯系文章題目。不少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掌握了它,就抓住了文章的主題思想。
4.把握內容
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把握是中年級語文閱讀訓練的重點。教師可教給學生這些方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1)抓六要素:即時、地、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將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意思相加,用上適當的關聯詞相連,如“因為……所以……”“先講……再講……最后講……”等。
(3)找出概括全文的句段(總結句)或是過渡性句段,適當加上自己的話。概括內容時,不強求統一,只要學生能將文章大意、要點說出即可。
四、交流——有效閱讀的催化劑
教師可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讓學生獨立思考,又發揮了集體的聰明才智,統一認識。如學完《尊嚴》一文后,讓學生根據根據課文內容寫一寫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或想法,可以寫成“名言”的形式,也可以做成書簽送給他人。此外,閱讀能力的培養也要貫穿于課外,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詞語、格言警句或精彩句段,獲得閱讀和習作的素材,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曉蕓.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分析與培養[J].科教文匯,2010(2).
[2]閻光霞.從小學生閱讀現狀談小學中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3).
[3]成杰.高效閱讀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小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1).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