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淑娟
[摘要]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應不斷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面對多種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因素,教師應培養學生認真書寫文字的習慣,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培養學生說的習慣,培養學生不懂就問的習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交流習慣,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注重學生讀書習慣的培養,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通過教師的多方面努力,農村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關鍵詞]學習習慣;語文教學;認真書寫
習慣能使事情變得容易,習慣能使阻力減到最低,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源泉。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我校是一所鄉鎮中心小學,學生來自不同的自然村。單親家庭的學生疏于管教,留守兒童由于受到長輩的溺愛,家庭教育不健全,給學習習慣的養成帶來多種不利因素。那么,語文教師應如何引導農村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學生認真書寫文字的習慣
學生應從小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養成這一習慣可以從最基本處著手,讓學生從剛開始學寫字時就把每個字的筆劃、筆順寫準確,還要向學生滲透書法知識。從一年級開始,就應教學生寫規范字,學會漢字書寫的運筆,同時,可以建議學生買一些字帖,把字帖掛在房間里,不僅看字的筆畫結構,而且能受到美的熏陶,體會祖國漢字的美。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和試卷時,不僅應注意內容的正誤,而且要檢查學生的字寫得是否工整、漂亮。學生在讀書、看報時,不僅要注意欣賞書報文字的內容,而且要注意審視字體、書法是否美觀。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帶學生參觀書法展覽,使其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幫助學生無形中養成寫好漢字的良好習慣。
二、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
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教師首先應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開小差,不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分析他們的回答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以及有哪些不同的見解;最后,要仔細傾聽老師的講解,認真分析板書,及時進行歸納總結。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教師教學時一定要精神飽滿,力求語言生動有趣,條理分明,方法靈活多樣,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名學生都有興趣聽講。上課之前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并設立各種獎勵方法,獎勵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學生,讓學生在競爭中自覺約束自己,促使其養成認真聽講的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說的習慣
在教學中應加強學生說的訓練,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發言習慣。這樣,教師不但能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而且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靈活進行教學,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說的習慣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十分有益。
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說話的平臺,充分利用口語交際課調動學生的說話積極性,使每名學生都融入到說話的氛圍中。每個班級都會有一些膽大敢說的學生,同時也有膽小怕言的學生,對于那些踴躍發言的學生,應及時給予表揚,對于那些不善于發言、怕發言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期待的眼神和鼓勵的目光,并加以適當的點撥和適時的引導,使他們盡早參與到積極發言的行列中去。
四、培養學生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
教師應鼓勵學生發問,對不懂就問的學生及時表揚。根據低年級學生不會提問的特點,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逐字逐句讀文本,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主動設疑,由學生來解答。通過經常訓練,學生就會從無疑到有疑,從不會提問題到會提問題。對于膽小、自卑、不敢發問的學生更要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還要啟發學生在閱讀課本、聽課或學習的過程中,把不懂的地方隨時畫出來、記下來,疑難問題要當堂解決。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使他們想問、敢問、好問、會問。
五、養成良好的傾聽、交流習慣
傾聽是一種藝術。有的學生聽老師講課心不在焉,聽了之后不知所言,這是特別不好的習慣。無論在課堂中,還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教師都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學生要想參與課堂討論或交流,需要他們靜心聽取別人的發言,才可能充分理解,進而進行綜合思維,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達到互動協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傾聽的積極性,可以為學生設立諸如“聽講小專家”“我會聽”“聽話大王”等稱號,并將其適時頒發獎勵給學生。
六、養成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其重要,要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常抓不懈,并嚴格要求。比如,做作業前要準備好相應的學習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后再認真獨立完成作業。為了鼓勵學生寫字工整,在考試時做得好的學生會得到獎勵,一朵漂亮的小紅花、一個笑臉,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嚴格要求,學生會將很多行為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養成高質量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許多學生做完題目,經常會讓老師和家長檢查、評價,對此應引導學生加強自我評價,讓學生在寫完作業后,可以先自己檢查,發現問題再看書、查字典、看例題,做出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然后再讓家長或復查。
七、注重學生讀書習慣的培養
一些教師經常要求學生好讀書、讀好書、多讀書,但很少給出具體的指導。教師要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讀的書,教他們讀書的方法,讓他們成為會讀書學習的人。可以指導學生如何邊讀邊記,引導他們如何讀寫并用,從而養成讀書動筆、讀書思考的習慣。閱讀時勤動筆勤思考,可以抓住重點,深入理解。閱讀時應做好摘錄、記好筆記,并及時寫下心得體會。在學習《三顧茅廬》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讀一讀《三國演義》,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作家、作品和有關的奇聞軼事等,激發學生主動閱讀和積極探究的興趣。
八、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
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教師應結合閱讀教學有目的地教學生有關的閱讀方法,讓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閱讀的方法很多,應當在安排學生閱讀之前及時加以指導。
1.引導學生學會多種閱讀方法
第一,學會默讀。默讀有幾個好處:一是邊讀邊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體內容;二是速度較快;三是默讀不易疲勞;四是有利于記憶。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應時時關注學生。開始時可以允許學生動嘴但不出聲,逐漸到不張嘴不出聲。
第二,學會略讀。教師應指導學生學習略讀。對于略讀課文,學生應該運用略讀的方法,粗略把握文章的大意,并逐步提高略讀的速度。
第三,學會瀏覽。高年級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學習瀏覽。對于淺顯易懂的文章,學生可運用瀏覽的方法進行閱讀,從文章中捕捉重要的信息。
第四,學會精讀。教師應指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精讀。對名篇名著,以及其他文質兼美的作品,學生應精讀,力圖理解詞句,把握文意,概括要點,并在精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表達的情感,從中受到啟迪,進而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良好習慣。
2.引導學生學會邊讀邊思考的方法
邊讀邊思考是閱讀的基本要求,也是各類閱讀方法的基礎和前提。在學生閱讀前,應先提出具體的要求,然后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思考。通過想象畫面、理解重點詞含義、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等各種形式的訓練,可以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想象、概括、分析等思維方法,達到以讀促思的目的。
3.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產生疑問,自己通過思考不能解決時,教師必須及時進行指導,通過點撥,使學生領會主旨。教師的指導應緊扣要點,啟迪思維,還要傳授技巧,鼓勵學生多討論、多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體會成功帶來的快樂,樹立自信,逐漸掌握閱讀的重要方法。閱讀之后,可以讓學生暢談閱讀的收獲和體會,并在閱讀實踐中領悟新方法。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習慣的養成十分重要,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受益匪淺。教師應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并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乘著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到達成功的彼岸。
參考文獻:
[1]許肖輝.傾聽是一種藝術[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