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東

摘 要: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是外匯管理的重要內容,隨著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和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貨物貿易外匯管理進入新常態。本文結合工作實際,以陜西為例,全面梳理總結了近年來貨物貿易現場核查監管模式采取的措施,在提升貨物貿易核查監管成效方面進行了思考,對于提升外匯管理部門更好履行貨物貿易現場核查監管職責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貨物貿易;現場核查;聯合監管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以來,國家外匯管理局依托貨物貿易監測系統、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與分析系統,加大對企業非現場監測分析力度,運用主體分類監管手段實施差別化外匯管理,取得較好的監管成效。隨著國際金融形勢的錯綜復雜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在新形勢下,如何在促進貿易便利化的同時切實防范跨境資本流動帶來的金融風險,是外匯管理工作面臨的嚴峻問題。國家外匯管理局陜西省分局主動適應新常態,克服當前貨物貿易核查工作的難點,積極構建貨物貿易現場核查監管模式,在提升貨物貿易核查工作成效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思考。
一、新常態下貨物貿易現場核查監管總體要求
外貿發展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其中貨物貿易是重中之重,占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總額的近八成。改革前貨物貿易外匯收支逐筆核銷,手續繁瑣。2012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外匯局在全國開展了貨物貿易外匯改革。改革取消了以往的貨物貿易外匯收支逐筆核銷,簡化了憑證和流程,代之以總量核查、動態監測、分類管理,95%的合規企業享受正常貿易收付便利,監管重點放在少數異常重點企業,降低了企業往返成本,提升了外匯管理效率,進一步提高了貿易便利化水平。
當前,隨著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和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呈現出新常態,主要表現為外匯形勢從持續凈流出到趨向基本平衡的新常態、管理環節從事前審批到事中事后監管的新常態和管理方式從經常項目可兌換到資本項目可兌換等等新常態。伴隨新常態和外匯管理改革“五個轉變”的不斷深化,事中事后監管成為外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外匯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標是追求國際收支平衡,無論在某一時期對流入進行的核查,還是在另一時期對流出進行的核查,都是根據當時國際國內的經濟金融形勢所做的靈活調整。不斷根據形勢變化進行工作重心的調整就是當前工作的新常態。
貨物貿易現場核查監管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程序規范、注重內控。現場核查工作要嚴格遵循相關法規要求,特別注意規范工作程序,嚴格遵守相關內控制度。二是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現場核查重在運用各種核查方法,逐步深入,不斷挖掘企業貨物流、資金流不匹配的真實原因。三是謹慎實施、注重實效。特別是到企業現場核查的方式,是改革后貨物貿易外匯管理體現威懾的重要手段。
二、新常態下陜西貨物貿易現場核查監管模式實踐
(一)以系統篩查為基礎,創新篩選方法提高違規企業的篩查效率。陜西以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為依托,牢牢抓住“系統篩查”第一關口,根據近兩年已確認的出口不收匯套取政府獎勵的企業1特征,探索出篩選出口不收匯套取政府獎勵企業的“五步篩選法”,即通過第一步:篩選建立樣本企業庫→第二步:利用總量核查指標篩選出口未收匯企業→第三步:通過分項監測指標篩選實際出口未收匯企業→第四步:參考政府獎勵標準篩選出口不收匯企業→第五步:排除假出口不收匯企業五個有效步驟,迅速篩選出口不收匯企業。在以總局下發的企業清單基礎上,綜合考慮企業貿易信貸、進出口方式、貿易融資、時間和地域特征、關聯企業交易等因素,確定2014年陜西省2014年“出口不收匯”企業127家,出口額為5.97億美元,占陜西省出口額的4.7%,較2013年占比下降10.7個百分點,且異常、可疑“出口不收匯”企業由西安地區向咸陽、寶雞等地區轉移。采用風險提示的監管流程,將89家企業注銷名錄,并通過與海關、商務等部門開展執法互認,監管互助等合作,遏制出口不收匯行為。有力實現了出口不收匯違規套利行為的精準打擊,提升外匯管理效率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靈活運用多種現場核查手段,提高現場核查的執行力。一是發放風險提示函對異常收支業務進行風險提示。風險提示函是貨物貿易改革后現場核查工作的有效手段,主要針對存在資金流與貨物流嚴重不匹配或者轉口貿易收支規模較大且增長較快、具有跨境融資套利交易典型特征的企業發放風險提示函,提醒企業進行自查和分析,規范企業貨物貿易外匯收支行為。2015年以來,陜西分局已累計向企業發放風險提示函30份,督促企業加強外匯收支管理,輔導企業履行貿易信貸報告義務,切實防范風險。
二是建立層級約見談話制度。約見談話是現場核查工作的一種重要方式,針對企業總量核查異常、企業報告材料不全、內容可疑等情況進行進一步核查措施。結合工作實際,陜西分局建立了層級約見談話制度。對于全省重點企業、規模較大、影響力強的企業,由局長或主管副局長約見企業負責人進行談話;對于一般貿易型企業,由處級領導對企業負責人或財務主管進行約見談話。2015年貨物貿易外匯流出專項核查中,陜西分局經常處通過不同層級約談方式對23家企業進行了全部約談,其中分局局長負責約談1家,副局長負責約談2家,處長約談9家,主管副處長約談11家,有效增強了核查力度。
三是開展專項核查,實施精準打擊。根據總局統一部署,陜西分局對轄區購付匯重點企業和出口不收匯企業進行了專項核查。共篩選轄區購付匯重點企業23家,確定2014年陜西省2014年出口不收匯企業127家。經專項核查,分類降級為B類企業的2家,將89家出口不收匯企業注銷名錄,對異常可疑企業有效實行了精準打擊。
(三)以聯合監管擴大分類管理覆蓋面,提高現場核查的威懾力。根據現場核查結果,陜西省分局對企業進行分類管理,2015年共開展7期現場核查,核查企業202家,其中:列入B類企業12家,97家企業注銷名錄,93家企業恢復A類,4家出口不收匯企業核查情況及時向海關、商務部門通報。積極探索外匯、海關監管分類的執法互認和監管互助狀況,搭建與商務、海關、財政等跨部門聯合監管機制,有力促進了監管合力的形成,提高了現場核查執行效果的震懾力,成為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獎優罰劣”和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的重要保障。
三、新常態下貨物貿易現場核查監管面臨的問題
(一)企業交易真實性難以核實。根據現場核查工作實踐,系統監測出的異常情況多數由于報告不及時、操作差錯等表外因素造成,具體原因追溯要到現場核查工作環節才能發現,增加了監測人員與企業之間信息的不對稱性,降低了系統監測的有效性,也加大了工作量。另一方面,企業對自身資金流與貨物流之間的差額即總量差額指標,通常解釋為貿易信貸因素,即由于預收貨款、延期付匯等時間差原因所致。對于這種情況,傳統的核查方法往往通過對企業合同、商業單據及銀行業務留存單據的核查,判明業務表面真實性,核查手段存在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
(二)本外幣資金流動性加大,增加了監管的難度。涉外企業往往根據匯率成本高低在外幣支付與人民幣支付之間做靈活選擇,企業人民幣資金收付與外幣資金收付,同樣進入企業資金池共同開展投、融資及經營活動,因此本外幣資金流難以準確劃分。在貨物貿易監測系統中,對人民幣資金的流動折算為外幣進行監管,因此無法區分企業收付匯的幣種差異,難以對人民幣資金流動實施準確有效監管,部分企業利用貨物貿易項下本外幣管理差異,規避外匯管理政策以實現套利,造成跨境資金異常流動的情形時有發生。
(三)簡政放權大背景下,貨物貿易與工商、海關等聯合監管知易行難。一是工商部門登記注冊資本已經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通過考察進出口企業注冊資本規模來判斷其外匯收支規模合理性的參考價值大大降低。二是工商部門不再主動注銷企業營業執照,外匯管理部門無法依據企業被工商部門注銷營業執照情況進行“貿易外匯收支企業名錄”的注銷。三是海關對A 類企業實行報關單無紙化后,報關單“正本”已不復存在,企業若利用自行打印報關單到銀行辦理貿易融資,銀行難以判斷并防止企業重復利用報關單進行多次融資。
四、新常態下提升貨物貿易現場核查監管效能的思考
(一)突破傳統思維,建立真實性審核為核心的原則性現場核查監管新模式。隨著外匯管理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加強銀行對企業交易真實性審核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但銀行的傳統慣性思維依然存在,僅僅認為真實審核就是表面真實性,就是遵循國際慣例,就是審核外匯管理法規規定的單證的舊思維已遠遠不能滿足新常態下外匯管理現場核查的要求。必須破除舊的慣性思維,逐步由從合規性監管模式下注重對單證的形式審核向原則性監管模式下注重對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審核的轉變。
(二)推進管理轉型,逐步構建強監測重管理的現場核查監管新機制。通過改進方法,充分發揮外匯監測庫的大數據功能。通過將風險關口前移,由事后識別向事前防范轉變。豐富篩查指標、以“系統篩查”夯實監管基礎,利用企業財務數據分析、企業資金運營情況分析、企業行業及競爭整體分析等多項指標篩查,提高監管的精準性;通過專人負責,加強重點企業庫、敏感樣本庫企業系統監測,加強對企業聯系和指導,提升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動態跟蹤監測;通過加強銀行真實性審核管理,探索建立重點關注銀行制度,強化銀行合規意識,增強銀行風險防控效能。
(三)優化聯合監管組合拳,構筑多層次立體聯合監管的新體系。在外匯局內部打破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國際收支不同部門的限制,通過局務會、案審會溝通部門案件核查、檢查情況,達成局內監管的統一;在人民銀行內部加強溝通協調,將人民銀行及外匯管理部門對現行外匯管理及人民幣跨境結算政策進行整合,實現本外幣監管政策、監管手段及監管結果協同化;加強與商務廳、稅務局、銀監局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系,實現關鍵數據和監管信息的共享,建立陜西省跨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平臺。通過打通外匯局部門、人民銀行部門、監管部門之間的限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構筑多層次立體聯合監管新體系。
參考文獻
[1]本外幣一體管理防范異常跨境資金流動風險[N].上海證券報,2015-11-19.
[2]倡導建立外貿企業聯合監管機制[N].金融時報,2015-6-10。
[3]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中國經濟新常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王淑琴.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現場核查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河北金融,2012,(9):57-58。
[5]中國外匯管理雜志社.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政策與實務——進出口核銷改革[M].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2012。
The Reflection on the Supervision Mode of
On-site Verification of Trade in Goods under the New Normal
——A Case of Shaanxi Province
ZHENG Weidong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The reform of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in trade in good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xport-oriented economy, the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in trade in goods has been in the new normal. Combined with working practice, taking Shaanxi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ummarizes measures taken in the supervision mode of on-site verification of trade in goods in recent years, makes the consideration on promoting the effect of verification and supervision in trade in goods. All of above is of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to better implement supervisory duties of on-site verification of trade in goods.
Keywords: trade in goods; on-site verification; joint super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