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 恒,趙忠彩
(1.寧夏彭陽縣第一中學,寧夏 固原 756500;2.寧夏固原市回民中學,寧夏 固原 756000)
提高高中體育特長班的文化課教學對策研究
晁 恒1,趙忠彩2
(1.寧夏彭陽縣第一中學,寧夏 固原 756500;2.寧夏固原市回民中學,寧夏 固原 756000)
如何抓好和有效提高高中體育特長班文化教學已經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從教學、管理和評價3個方面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和看法,旨在為完善高中體育特長班文化課教學和管理。
高中;體育特長班;文化課;教學
體育特長生是高中教育里一類比較特殊的學生群體,而高中體育特長生文化課的教學和學生學習狀況一直令人擔憂。組建高中體育特長班一方面便于學生訓練管理,另一面則是為了更好地、有針對性地促進特長生文化課學習和有效提高。如何切實有效抓好體育特長班學生文化課教學,采用動態分層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使文化課與專業訓練同步協調發展,是當前學校教育共同面臨的課題。
教學的根本性變革來自于對教學本質的認識與把握,教學的理想境界應該是以學生為核心,課堂上的教師“教”的一切都要為“學”著想,一切為“學”設計,一切為“學”鋪平道路。高中體育特長生的培養,不僅關系到我國高中階段教育體系完整性的問題,同時還關系到我國體育人才培養以及體育事業健康持續有效發展的大問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對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帶有一定的投機性。高中體育特長生文化教學需要“服務”學生。“服務”意味著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學”,要順學而教、順學而導;“服務”要源于需求、巧在智慧。對高中體育班特長生教學要重視三“針對”。
1.1 針對性“教”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學中恪守一種原則和基本策略。對體育特長班的學生來說,學校組建特長班,從初哀和本質上說就是本著因材施教和“以人為本”的辦學思路和理念來的。尤其在學習方面,對于體育特長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來說,他們已經過多的體會學習的過程中的無助、痛苦和迷茫,對他們大多數人來說,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不能適合他們實際學習能力水平,則是一種無效的課堂教學。因此,在體育特長班的實施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運用動態分層教學模式則凸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了解學情,能因班制宜,從“愛學”“要學”“會學”入手,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則要求教師在選取教學內容上要多點“心眼”,在教學設計要“接地氣”,內容篩選上要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
1.2 針對性“練”
對癥下藥。醫生只有對病人進行診斷后,才能進行藥物調配,對調配好藥還要根據病人的體質和病情輕重進行“服藥”調控和說明。經過這樣針對性的“診”過程,藥才可能會起到治病效果。在人才觀方面,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在智能的優勢上和性質呈現出差異。因此,教師在設置和選擇“練”的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要重點考慮如何有效讓學生“學有所得,得有所長”的目的。例如,在高三,教師可以嘗試加強對體育特長生基礎性過關的測試和練習。在實施階段進行周練和針對性測試過程中,最終能在教學練習效果達成中實現“有教無類”,發掘體育特長生優勢智能,促進學生潛能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發展。
1.3 針對性“評”
教學相長。教與學只有充分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達到教學的實效性和課堂效益的提高,最終促使學生文化課成績進一步提高。針對體育班大多數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學習主動性和自律性較差等特點,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內容檢測和評價結果要講究及時性。這就要求,一方面,教師要真正深入“一線”進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制定切實有效的學習計劃,使得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尊重和信任每個特長生,挖掘他們的內在潛能,促進特長生的健康發展,加強和合理利用好晚自習課堂輔導時間,加大和加深課堂練習的結果和每次檢測“評”的及時性,加強對課堂教學練習的檢查和及時反饋強度。
注重制度管理和情感教育相結合是促進高中體育特長班的文化課的提升有效途徑,在管理過程中需抓好四“有”。
2.1 有目標
教師能為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規劃,為體育特長生學習指明方向,才能讓學生樹立奮斗的信心和勇氣,才不至于半途而廢。對他們提出的目標和要求是“一個中心,兩個根本,三個學會”,即:“雙項”成才為中心,以文化課學習和體育特長“兩條腿”為根本,做到學會學習、學會規劃、學會統籌。其次,建立體育特長生文化課檔案跟蹤制度。教務處、班主任、任課教師和教練要組成一體,對體育特長生文化學習情況能進行經常性的溝通分析,發現問題能進行及時診斷和制訂解決辦法,確保體育特長生文化課學習能得以有效提高。
2.2 有賞識
賞識教育,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和生命的教育;是讓孩子熱愛生命、熱愛時代、熱愛大自然的教育;是肯定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獨一無二的世界。”但是,在不同學生的內心深處,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贊美就是一種賞識教育,是一種感情投資,是催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愛”的教育。作為—名教師,如能時時以飽滿的精神、欣賞的眼光、鼓勵的話語對待學生,必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一位哲人說過:“只有真實的贊美才能最打動人的心靈。”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體育特長生的亮點進行贊美,能及時稱贊學生每一個微小的進步。不戴“有色眼鏡”看體育特長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體諒學生,積極誘導和鼓勵他們參與到課題學習過程中。
2.3 有情感
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融洽碰撞。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在《愛的教育》里認為:“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情感具有交流和反饋的特點。建立真摯的教學感情,營造和諧師生關系,是促進體育特長生學習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教育家贊可夫說過:“積極的情感、歡樂的情緒,能使學生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使他們形成新的聯系而迸發智慧的火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師熱愛學生,期望學生成才的真誠,可以引起學生心理的共振,產生號召力,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學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沒有學生的積極配合,教師再高超的教學技巧也無“用武之地”。 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學生的存在才彰顯了教師的價值和意義,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教學就是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自主學習知識的行為。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學生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他們渴求真情,有強烈的表現欲和成功欲。教師要善于將學生好學上進的熱情、欲望內化為他們持久的情感、永恒的興趣和執著的追求,實現在課堂教學的“最大收益”。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充分調動體育特長生學生的積極情感,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感需求,用真誠來感化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體育特長生形成“努力導致成功”的歸因觀。
2.4 有責任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馬卡連柯說過:“培養一種認真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動,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得以有效發揮,才能有真正有助于新的境界和師生的成長,才能有真正生命。”因此,學生的學習的責任感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益。學生的學習責任心的形成與教師的嚴格管理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師要以身作則,榜樣示范,通過表揚和鼓勵樹立學生課堂學習的學習責任心,使得班級營造出“他行,我也行”“你教好,我學好”“你追我趕,人人上進”的良好學習氛圍。因此,對體育班特長生在管理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系統地、嚴格地、有序地、反復地訓練,提出各個學習環節的質量要求,逐步培養其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科學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學生就像種在花園里的花一樣,有的會開得鮮艷一些,有的會開得暗淡一些,有的會開得膽怯一些,有的會開得大方一些,雖然都是園丁同時播下的種子,但畢竟是不同的種子,教師就像園丁要耐心等待花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2片樹葉,學生之間必然存在一定差異,每個個體間都有自身的特點。教師的責任在于幫助和誘導學生挖掘自身的潛能,把特點發展特長。大多數體育特長班組建一般都在高二第2學期或高三組建。通過調查發現,許多體育特長生在文化課方面,數學和外語基礎普遍薄弱。到了高三,因面臨專業訓練及專業高考,在文化課學習方面投入的時間有限。因此,要真正意義上提高體育特長班學生的整體成績,則要找準問題的“突破口”,了解學生個性差異,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針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評價。體育班文化課成績突破重點決定因素在于理綜(文綜)。這就要求理綜(文綜)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能更新教學模式,能本著“對癥下藥”,能以“低標準,高要求”的教學原則來實施教學,真正體現班級教學的層次性,課堂教學的“動態性”。其中“低標準”體現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要強調學科的基礎性,如理綜,當前學生平均成績在87分左右(總分為300分),則可以用180分作為滿分來評定,即平均學課每門在60分為優秀、50為良好、40分為及格。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教學深“度”和坡“度”。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能從4“W”(Why,What,When,Where)和1“H”(How)來進行突破,即在教學前,能本著因材施教和對癥下藥的教學基本原則,對教學策略的(why)多視角進行多反思;對教學內容(what)進行層次動態規劃;對教學達成目標(where)程度多角度協調;對掌控檢測效率(when)科學調控。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真正意義上提高體育特長班學生學習成績,則要求教師要用愛去灌溉,以尊重去耕耘,要以 “低標準,高要求”的教學原則,以其中“記得住,用得上,提得起”為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上要加強針對性,在教學檢測和內容選擇上要注意“動態”層次性、實效性,在評價過程中注意賞識激勵性,才能讓其體育特長生茁壯成長,綻放出鮮艷的花朵,才能真正實現“雙收”,實現體育特長班文化課的有效教學提高。
[ 1 ]武小東.普通高中體育特長生文化課學習狀況調查研究[ J ].運動,2012(48).
[ 2 ]陽志霞.構建“四注重”模式促進特長生全面發展[ J ].學校體育學,2012(16).
[ 3 ]吳東相.培養學生責任心增強主動學習意識[ J ].寧夏教育,2015(7).
[ 4 ]陳根苗.高中體育特長生培養策略初探[ J ].華夏教師,2014(11).
[ 5 ]康敏.立德樹人:幸福課堂的終極目標[ J ].新課程研究,2015(7).
G807.3
A
1674-151X(2016)11-106-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2.057
投稿日期:2016-09-16
中國教育學會2016年度“十三五” 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動態分層教學模式在貧困山區高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與研究(編號為:1624060917B)。
晁恒(1980—),中教一級,碩士。研究方向:中小學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