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1464)
?
基于社會排斥理論的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研究
曹莉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1464)
摘要:人力資本素質不高、文化與社會認同缺失以及帶有城鄉二元分割色彩的戶籍、就業、社會保障制度共同構成了由稟賦約束構成的功能性排斥和由制度約束構成的結構性排斥這兩種社會排斥存在的原因。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進程的必然路徑在于政府通過制度革新破除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桎浩,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引導幫助其實現城市融入。
關鍵詞:功能性排斥;結構性排斥;新生代農民工
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是一個與制度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管理、文化心理等密切聯系的綜合性問題,來自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保障各方面的社會排斥使新生代農民工處于“多重邊緣化”的境地,成為他們融入城市不可逾越的藩籬。在社會排斥理論中,對社會排斥的劃分類型有多種方法,根據社會排斥成因的構成,可以將其分為功能性排斥和結構性排斥。本文依照這種劃分方法,從功能性排斥與結構性排斥兩個視角來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合障礙的形成原因。
功能性社會排斥不是由于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等客觀的、固有的、不易改變的結構原因造成的,而是由被排斥群體(組織)或個體自身的原因所形成的社會排斥。對農民工而言,功能性的社會排斥主要可分為人力資本缺乏造成的社會排斥和社會資本缺乏造成的社會排斥兩種。
1、人力資本素質不足:功能性排斥的內生根本性約束
在現代工業社會里,人力資本具有比物質資本、貨幣資本更高的投資回報價值。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的農民工監測報告顯示,高中及以上農民工占23.8%,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外出農民工中高中及以上的占26%,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本地農民工高中及以上的占21.4%,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我國農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也就是說從農民工的文化程度來看,目前我國農民工的文化程度總體程度偏低。
從外出農民工接受技能培訓的情況看,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34.8%,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接受非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的占32%,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接受過農業技能培訓的占9.5%,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農業和非農業職業技能培訓都參加過的占6.8%,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年齡層次越低,接受農業技術培訓的比例也越低。也就是說,在我國沒有參加過任何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多數,青年農民工參加農業技術培訓的比例低。

表1 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比例
雖然新生代農民工具有年齡結構較輕、健康狀況良好、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等人力資本特質,但不能否認的是,相對于城市里普遍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同齡人來說,這一群體仍存在人力資本不足的普遍特征。
2、文化與社會認同感的缺失:功能性排斥的隱性意識形態約束
由人力資本素質不足所間接引致的社會認同感的普遍缺失以及消極的自我認同也成為阻礙其融入城市生活的隱性意識形態約束。如同其他流動人群一樣,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務工、生活過程中幾乎沒有主動選擇自我身份的途徑,只能被動地接受并認同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所強加給他們的制度性身份。這種“城里人”對待“外來者”的特有的排斥方式,使得新生代農民工雖然有著強烈融入城市的意愿,但也只能以“過客”身份自居,找不到屬于“自我”的歸屬感。非“城市人”的先賦身份,自我歸屬感與社會認同感的缺失,使得新生代農民工不自覺地回避與城市市民交往的機會,偏向于內群體交往,更進一步阻礙了其融入城市生活。
除了稟賦條件約束下的內生性障礙因素外,政策、來自制度的外生性約束也是新生代農民工遭遇社會排斥的重要成因。
1、戶籍制度:結構性排斥的元制度
以戶籍制度為依托的各種帶有城鄉“二元分割”色彩的制度,以及附著在戶籍制度之上的各種顯性或隱性的社會福利是造成農民工遭遇結構性社會排斥的元制度。由于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存在,農民工的身份定義一直是模糊的。擁有農村戶籍,但在城市務工、生活的非農非工的特殊身份,使得人們無法將其納入慣常社會場域中的任何一類群體,只能將其定位于特殊的“邊緣群體”。戶籍制度的存在使得農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社會之外,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社會。
2、就業制度:結構性排斥的衍生制度
以僵硬的戶籍制度為基礎形成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將城市勞動力市場人為地分割為一級勞動力市場和次級勞動力市場,戶籍身份的限制使得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和他們的父輩一樣,只能在次級勞動力市場上尋求就業機會,這類市場在相當大程度上與最低工資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勞動保護和勞動監察、工會和基本福利等城市制度化管理體系相脫離,他們往往通過各種非正規渠道被個體、私營企業等非正規用人單位吸納,在那里,絕大多數都未與用人單位建立起正規的勞動關系。非正規就業將農村流動人口鎖定在單純的勞動力上,沒有給予同等的其他權益和發展機會,比如教育和培訓機會、晉升機會等。機會的欠缺和不公正,顯然不利于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的發展。
3、社會保障制度:結構性排斥的強化制度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以戶籍制度為基礎,在計劃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所以社會保障制度更多得偏向于城市居民,這就造成了社會保障覆蓋面狹窄,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缺失的現狀。對于農民工而言,邊緣人身份使他們既無法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一切社會保障,又往往因為頻繁的流動無法順利實現作為農村居民應有的社會保障權益,陷入了社會保障制度極度缺失的“真空地帶”。農民工在城市社會中從事著高強度、高危險的工作,疾病、工傷、失業等多種生活風險發生的幾率高于城市工人,更需要城市社會保障的援助和保護,但是農民工由于戶籍身份的限制,無法獲得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保障資源,被排斥在城市社會保障體制之外。
突破上述障礙、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進程的必然路徑在于政府通過制度革新破除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桎浩,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引導幫助其實現城市融入。
1、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中央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決策,要求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這為我們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指明了方向。
第一,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還原戶籍管理制度本身的意義。可實行屬地化管理原則,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之分,按照實際居住地登記戶口的辦法,建立城鄉統一的無差別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
第二,推進戶籍制度相關配套政策的改革,實現城鄉一元戶籍管理制度。在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同時要積極推進城鄉綜合配套政策的改革,逐步剝離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其它功能,讓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就業、文化衛生、交通、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樣不僅能夠體現社會公平,而且能夠淡化人們心中的戶籍觀念,為統籌城鄉、實現城鄉一體的社會發展格局打下堅實的基礎。
2、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第一,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機構,實現全國范圍內社會保障的統籌接續,確保農民工在參加社會保險時無后顧之憂,提高農民工的參保率,擴大各種社會保險的覆蓋面。
第二,加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讓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覆蓋到社會保障體系中。政府應該制定相關政策法規,規定企業必須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完善勞動合同管理制度,切實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第三,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聯動機制,切實保障農民工能享受到失業保險和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減少農民工的城市融入風險。
第四,要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權利,將他們的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列入教育預算,消除因戶籍問題引起的歧視;鼓勵和支持民工子弟學校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與政策扶持,滿足農民工子女的多層次就學需求。
3、完善勞動就業制度
第一,針對農民工就業過程中遭遇的就業機會歧視,政府應將農民工的就業問題納入國家統一的就業政策范疇,消除各種歧視性規定和體制性障礙,盡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為農民工提供平等的就業環境。
第二,針對就業權益歧視,應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建立權責明確的勞動關系,開展打擊非法用工專項行動,督促企業依法規范用工,對于不與農民工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工作單位進行嚴厲的處罰;加強就業服務市場監管,依法規范職業中介、勞務派遣和企業的招工行為;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規范用工單位的工資支付行為,確保工資的按時足額發放。
4、完善教育培訓制度
第一,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納入職業教育培訓規劃,建立完善的初級、中級和高級和繼續教育體系,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推進職業院校課程標準和職業技能標準相銜接。同時,完善就業準入制度,執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規定。建立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示范基地,加大在繼續教育、現代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服務供給力度,幫助新生代農民工不斷提升和積累人力資本。
第二,要加強職業規劃和心理教育。以職業與職業道德、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為主線,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職業道德、心理健康、擇業心理準備、擇業技巧、職業生涯規劃等相關知識培訓,減少他們擇業的盲目性,提高就業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孟穎穎: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合障礙構成原因探析—基于社會排斥理論的視閾[J].西北人口,2011(3).
[2]景曉芬:“社會排斥”理論研究綜述[J].甘肅理論學刊,2004 (3).
(責任編輯:劉彤)
基金項目: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排斥和社會融入問題研究,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編號:1424004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