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許子德
(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
哈爾濱建筑外立面改造問題的反思
張軍許子德
(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摘要:闡述了哈爾濱既有建筑外立面改造概況,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哈爾濱建筑外立面改造的缺失,從整體出發思考了城市美化運動對哈爾濱既有建筑外立面改造產生的影響,并從內因進行剖析,對其給城市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進行反思,以喚起后來者的注意。
關鍵詞:建筑外立面改造,城市建設,城市美化運動,文化
庫哈斯說:“建筑在專業上被定義為一種活動,這種活動為世界增加一些內容。以前我相信這個職業目的在于增加一些構思而不是去把這些構思祛除。我們應該提高智慧應對這樣的追求,和他所存留的廢棄物。雖然這令人沮喪,我們仍能力挽狂瀾地去恢復或重申歷史來應付城市的衰落。建筑學正是要移去一些什么,然后建造一些全新的”[1]。
哈爾濱曾經是一座充滿了異國情調的北國名城,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的升溫,既有建筑外立面改造的浪潮甚囂塵上,席卷了有著“東方小巴黎”之稱的北國明珠。在這場浪潮中,無數的歷史建筑湮滅在了蓬勃發展的新版圖內,出版于1990年的《哈爾濱建筑藝術》[2]一書中的許多歷史建筑現今已消失殆盡。人們在感慨歷史建筑消失的同時,也在感嘆發展力量的強大。同其他歷史名城一樣,隨著改造進程加快,既有建筑的減少以及新建改造建筑的增加,整個城市的風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缺乏特色——“東方莫斯科”等稱號已成為過去時,并且隨之而來的產生了一系列改造后的問題。
建于20世紀改革開放后80年代的既有建筑在現今不斷老化,當時的建筑設計手法單一落后,“盒子建筑”成為了建筑設計的主流,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屬于現代主義,以至于很多歷史文化建筑被淹沒在缺乏設計手法和個性的單調的盒子式的現代主義建筑中。到了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進程整體提速,千篇一律的舊城市面貌已與發展不協調。因此,城市整體的外立面改造勢在必行。曾益海道,“城市美化運動”懷揣著使命,以澎湃洶涌的速度抹去歷史的氣息和歲月的痕跡[3]。現階段哈爾濱的城市建設水平已經大幅度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從單一的滿足基本需要到更高的居住質量及舒適性的轉變。存量巨大的改革開放后的既有建筑環境已無法適應現階段城市發展的要求,全國各地發起了借鑒歐美發達城市的“城市美化運動”的熱潮,當時哈爾濱進行了以南崗奮斗路、道里友誼路、道外二十道街等為核心并延伸到周邊地段的既有建筑外立面改造活動。哈爾濱某小區外立面改造前后對比見圖1。
顯而易見的是,這種對城市整體環境的整治給市民帶來的好處是實惠的——城市居民“足不出國便可以領略歐洲風光”;對于城市政府而言,這種大范圍的城市環境改造大大提高了整體市容,為城市增加了一張新的“名片”;但對于建筑學術研究人員來說,這樣的城市環境整治會讓人產生深深的憂慮。楊宇振將原因之一總結為:“既有城市建設的緩慢發展和新建建筑的快速運行對于要求城市在進行美化運動時嘗試使用建筑外立面改造來表達區別于舊時代的文化特征”[3]。

圖1 哈爾濱某小區外立面改造前后對比
從上到下對現階段的改造成果發出一片熱烈的叫好聲,在這片叫好聲中出現“不和諧”的聲音肯定會令人感到不快,但是出于對這座城市的熱愛以及在學術問題上的研究,個人認為對改造提出質疑是十分有必要的。
2.1方法的缺失
忘記了從何時開始哈爾濱的城市改造變得越來越浮夸,裝飾物越來越膚淺。管理部門只重視那么幾個重要區域,翻來覆去的折騰實現著“變化”。但是,城市建設是長久堆砌的,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任務和計劃制定,需要考慮的是經過長期的計劃,分層次的解決城市的建設問題。城市整體建設是綜合而深遠的,道路、建筑、景觀相互依存,不能從單方面考慮建筑外立面的改造,也不應僅從表面美化裝飾環境,否則將會進入一個改造的誤區。
在城市建設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些城市的符號是固定不變的,這些符號讓我們深刻地了解到城市的建設歷程。如,重要的城市歷史建筑依存、標志性建筑等。對此,我們要合理使用建筑設計的手法,把這些不變的符號轉化為可突出城市特色的元素。在此過程進行中也會體現出城市延續歷史文脈的新風格,也會有新的城市元素誕生。并且新的城市元素可以體現出當代城市建筑的變化和歷史文脈的發展,形成新的和諧統一的城市環境,使城市整體充滿活力。
尋找過去,主張“歐式”,似乎是哈爾濱進行建筑外立面改造的一個通俗顯性的手段,在設計一座城市的整體形象時,只是簡單的從外表出發,只關注建筑的視覺效果和形象,是讓人不會理解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的。如在破舊的歷史城區里,為和街區內的保護建筑相協調設計一些仿“歐式”的改造還能理解,但在新建城區內依然大范圍的進行“歐式”建筑的設計就有些讓人捉摸不透了。在我們生活的當下,建筑技術和建筑設計已完全的脫離了過去的桎梏,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向歷史尋找設計方法,甚至不考慮建筑的建造時間、功能而將所有的改造進行千篇一律的設計,戴上“歐式風格”的枷鎖,讓人不禁聯想到20世紀的“盒子建筑”,這是不可理解的。這么做會有一些缺失,一是我們會看到歷史街區中的保護建筑和文化遺產被人為的損毀;二是我們經常會目睹不倫不類的歐式符號堆砌出的假古董的誕生。在這里我們要進行反思,為何我們不將這些建造和建設的錢用來保護真正的建筑遺產。
六順街外立面改造小區見圖2。

圖2 六順街外立面改造小區
從文化學的角度來說,多元創新永遠是建筑設計進步的主題之一,用以防止城市整體的建筑風格過于趨同。巴洛克風格的模式決定了中國“城市美化運動”的特點,雖然依然沿用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作為建設前提,但是依然熱衷于制造“脫離內涵的形式”[4]。
但是遺憾的是,哈爾濱大多數建筑師的思維似乎是凝固了,在立面改造設計的理念里似乎只剩下了“歐式”這一個詞,導致現今部分哈爾濱的改造建筑外立面只剩下了歐式符號的堆砌,創新已經被束縛住了手腳,導致城市只會依附在“歐式”這一個新分支中。
2.2理念的缺失
伴隨著“城市美化運動”的廣泛展開,大多數城市的城市文脈、歷史特色在城市改造設計者的手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同時代下的歐式建筑和城市景觀。在這種盲目崇洋媚外的觀念引導下,哈爾濱的建筑整體去搬運歐美模式進行外立面改造設計,其他地市又盲目借鑒。來去之間,本身就存在極大缺失的西方“城市美化運動”在這些設計師手中只不過擁有那件同樣華麗的外衣罷了。最終的結果僅僅是走過了別人走過的彎路,并且失去了原有城市本身的文脈,導致了城市景觀趨同、“千城一面”的結果。
城市像這樣被“整容”是危險的。穿過街道,看著那些建筑的面孔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自己走在一個“萬圣節的舞會”里,兩邊的建筑帶著各種面具看著你;或者像走在某個影視基地的布景中,或是某個旅游觀光的公園中。可以想象,如果這個城市全部是這樣的一種姿態,她會成為一個“假面城市”,一個充滿虛假的,帶著刻意制造錯覺的城市。
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的城市景觀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城市美化運動”的沖刷,城市整體的市容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一些立面改造的成果甚至成為了發展的地標。但每座城市的發展歷史不同,文化底蘊也各異。正如克羅奇所講,“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5]。當下需要我們對建筑外立面改造進行反思的是,我們建筑師想要表達的精神是否與當今世界主流的設計思想相悖,理念和設計的水準是否也存在差距。美國在進行“城市美化運動”的年代還缺乏經驗的累積,需要同歐洲的先驅城市進行學習。此時的我們也應同美國及歐洲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學習,避免踏入誤區。
威爾遜在《城市美化運動》中提到,“城市美化運動在本質上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6]。中國臺灣學者郭瓊瑩將“城市立面景觀再造作為宣傳城市的工具”方式稱為“景觀政治”[7]。如這樣進行思考,將大眾的生活居住質量的改善同“城市美化運動”聯系起來,進行良性結合,而不是“政績標榜”和城市形象“展示”的工具,那么還是可行的。重要的是,不能把證明城市的“文脈”移除,更不能隨意添加和改變城市的歷史記憶。
參考文獻:
[1]Yoko Choy.與庫哈斯對談[J].新視線,2006(6):71-72.
[2]常懷生.哈爾濱建筑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90.
[3]曾益海.奢侈之城[J].中外建筑,2010(2):1.
[4]楊宇振.焦飾的歡顏:全球流動空間中的中國城市美化[J].國際城市規劃,2010(1):33-43.
[5][意]克羅齊B.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J].田時綱,譯.世界哲學,2002(2):6.
[6]Wilson W H.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M].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
[7]郭瓊瑩.臺灣的另一波無形空間革命——城鄉風貌改造運動的意義與效益[J].中國園林,2010(3):73.
Reflect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facade in Harbin
Zhang Jun Xu Zide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 University of Forestr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exterior facade of building transformation existing in Harbin,based on analysis the lack of Harbin exterior facade of building transformation,from the whole of thinking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of Harbin existing buildings transformation,and from the internal analysis,today the to urban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negative influence to reflect,to arouse the later attention.
Key words:building facade renovation,urban construction,urban beautification movement,culture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6825(2016)09-0014-02
收稿日期:2016-01-10
作者簡介:張軍(1971-),男,副教授;許子德(1989-),男,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