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李惠蓉常州大學商學院 陳玉榮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建構①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李惠蓉
常州大學商學院 陳玉榮
摘 要: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僅有十幾年的歷史,目前在國內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在國內創新創業教育更多的是靠引進和模仿。基于此背景和現狀,本文從解析政策、總結經驗的角度出發,對我國目前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以期能起到良好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關鍵詞:創新創業 模式 戰略
清華大學在1998年舉辦了第一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1999年團中央等聯合舉辦了我國第一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我國高校隨著“挑戰杯”創業大賽的舉辦開始進入了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階段。2002年將人民大學、清華、北航、上交、武大、西交大等9所高校定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標志著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正式啟動。為促進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力開展,2005 年8月國際勞工組織與全國青聯、團中央聯合在華開展KAB高校創業教育項目。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六百多所高校實施開展了《大學生KAB創業基礎》項目。
在我國,高等學校的創業教育起步較晚,而且大多是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研究方面的理論即相關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雖較多,但目前都未形成良好的且具有推廣性的教育模式。近幾年隨著實踐檢驗的不斷增多,逐步在各大高校形成三類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第一類:綜合教育模式,綜合教育模式的高校代表為上海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在這種模式下學校一方面在專業知識的教授中對相關創新教育和綜合素質培育方面相對重視,另一方面為學生在技術咨詢和所需的資金上提供一定的幫助。第二類:素質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模式,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此種模式下以課堂教學作為主導開展教育活動,在教育活動中,首先在第一課堂給學生教授創業所必須的知識,其目的只是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在第一課堂設置相關的創業精神、風險投資、創業管理等關于創業教育類的課程。在第二課堂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講座,舉辦各種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到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第三類:提高學生的創業知識和技能為目標,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代表。此模式為學校成立專門從事創業教育研究的創業管理培訓學院;同時對評估后的學生創業計劃設立一定金額的創業基金并提供天使種子資金。
3.1 理念的缺失
由于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整個社會的創新創業意識淡薄,氛圍不濃厚;穩定仍是家長和大多數大學生追求的目標。目前我國高校并沒有把創新創業教育當做是一種長期培養優秀人才的行為,其價值取向更多的傾向于解決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價值和內涵的缺失。有的高校在創新創業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過分注重對比賽成績的追求,把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業計劃大賽等簡單的形式。
3.2 政策支持的執行力度不夠
政府大力主張鼓勵大學生突破就業瓶頸、實行自主創業;同時為鼓勵和支持各高校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制定了許多優惠幫扶政策。但這些對創新創業的教育政策在面對較高的成本時卻很難給予大量有效的支持,特別是在資金支持方面。而且對大學生創業者放貸政策方面,政府并沒有詳細規定銀行應如何對大學生創業者放貸的利率優惠等細節問題。同時,辦理創新創業手續的程序之復雜大大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和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開展。
3.3 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之間存在脫節
我國目前的創新創業教育大多以講座、討論、課外活動等業余教育的活動形式存在,在現實中對學生實施的培養基本與學科專業教育脫節。首先,將創新創業教育簡單化為單純的技巧與操作,這種單純的技巧與操作的認識與實踐是對創業能力和創新教育的深層次基礎忽略;其次,要實現相應的目標只需添加創業的技能和創造學的知識就可以,不需要對課程體系和現有的專業教育進行改革;再次,中國的高等教育對目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和實踐可能會導致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與創造力的枯竭。
3.4 對定位不明確
目前對于創新創業教育,我國的高校沒有一個明確的專業定位,其學科體系或是包含于技術經濟學科,或者是包含于企業管理學科等未形成主流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因為此學科地位的邊緣化,使得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被看成是企業家的速成教育或培養“學生老板”。
3.5 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欠缺
由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涉及知識較多,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而且在教學實際經驗的引導上多于傳統概念規則的講授。因此,教育師資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的關鍵所在。
政府政策和導向的改變、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社會文化的建立、管理體制的改革以及社會氛圍等,這些都是我們創新創業教育所包含的主要內容,是一項長期的并且涉及很多方面的系統工程。
4.1 大學生應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首先要知道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有了理念,才可能有施行的可能和土壤。我國高等教育比較偏重知識傳授;輕實踐鍛煉,缺乏對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目標局限于培養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個性教育,它的本質是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一代為理念價值,關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培養具有事業心和開拓能力的個人為目標,體現國家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根本性要求,即人才的素質、能力、知識、結構等。所以必須要樹立他們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①基金項目:常州大學2014年教育教學研究重點課題“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GJY2014004)”;常州大學懷德學院2015年重點教育研究課題“基于專業評估視角下的獨立學院專業建設研究——以江蘇省獨立學院為例”。
4.2 加大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
創新創業教育除了課堂理論的講授之外,還需要非常多的實踐環節。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政府在其中發揮重要的引導和扶持作用。首先,政府應扶持企業和高校合作建立更多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實習基地,并聯合社會資本創建創業園區和孵化器,建立創新創業集群網絡,發揮政府、高校、企業各方的作用,共同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其次,銀行在給大學生貸款時提供無息、低息貸款或者小額貸款以減少大學生貸款的障礙,讓剛步入社會沒有經驗和資本積累的大學生創業者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最后,政府應當為大學生創業進行業務培訓咨詢、答疑解惑、提供項目論證等服務,以加快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形成大學生創業“一站式”服務。
4.3 相關課程體系建設有待完善
在相關課程設計定位上,一要注意學科教育、專業教育與課程相融合;二要注意課程的社會發展與國際化發展相融合。在課程內容方面上,要包含實踐類的課程以及創業意識類方面的通識性課程。
4.4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創新創業教育綜合性極強,需要教師既要有創新創業的實際體驗和實踐;更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與時俱進的授課技巧。目前我國高校的創業師資主要來自管理或商科類的教師、就業中心、部分職能部門的行政人員、高校輔導員,而以上所述的這些主要師資缺乏實際的創業體驗和經歷。所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至關重要。第一,高校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應當要有多元化和層次化的特點,強調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避免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出現,在師資方面既要重視實踐教學也要重視理論水平。第二,在校內隊伍結構方面高校應當予以改善,從企業或社會上吸引那些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具備一定學術背景的企業家到學校任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帶動校內教師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第三,除了以上所述兩點外,為了讓學生獲得有針對性的指導,學校還應該邀請政府人員、法律人士、風險投資家以及孵化管理者來校做兼職教師。
4.5 從不同階段、層次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設計內容并不是隨意拼湊在一起的,它需要一個選擇和整合的過程,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梅偉惠.美國高校創業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李春燕.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發展的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10.
[3]肖月,朱雪蓮.淺談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的構建[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b)-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