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分層分類的指導思想,精準、精細地做好校園文化的組織策劃工作,可以更好地實現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標,實現校園文化活動的精品化和品牌化建設。
【關鍵詞】分層分類 校園文化 以文化人
【基金項目】本文為桂林理工大學輔導員專項研究課題《基于分層分類引導下的高校校園文化活動育人功能研究》(項目編號:GUT15FC12);桂林理工大學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化建設立項項目《新生才藝培育及展示系列活動》(項目編號:GUTWHB006)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15-02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展示載體和育人的有效渠道,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隱形課堂”。隨著學生的需求日益多樣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需要按照分層分類的指導思想,精準、精細地做好校園文化的組織策劃工作,切實使校園文化活動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一、當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注重宏大場面,忽視個性需求
很多高校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理念還停留在大場面、廣場式,學生只是作為聽眾在臺下,場面的宏大確實能起到一定的群體感染作用,但隨著網絡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沖擊,很多學生在現場是“身在心不在”,在喧囂的活動背后,并沒有真正解決學生的“文化饑渴”,學生的個性化的文化活動需求并沒有得到實現。
2.缺乏統籌規劃、育人導向不明確
合理的規劃、有效的布局、周密的設計,整合利用各種資源,統籌協調各方力量,是校園文化活動有序、有質、有效開展的關鍵環節,也是學校實現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徑。而當前大多數學校缺乏活動的頂層設計與約束機制,整個學校校園文化活動整體規劃與部分學生組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偏離,導致學生活動多、濫、泛,主題不突出、目標不明確,吸引力不強、參與率不高、輻射力不廣,使得校園文化的育人導向功能流于形式。
3.內容形式單一、活動效果不佳
在當前不少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存在失衡現象。歌舞賽事多,學術探討少;安長守固多,科技創新少;華而不實多、貼近專業少;盲目跟風多、慎思篤行少;被迫湊數多,喜聞樂見少;大多重視一時效果而忽視思想引領的長效機制,活動的參與面、受益面與影響力不甚理想,活動個性不足、共性有余,整個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缺少融教育性、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創新型校園文化活動。
二、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分層分類引導的內涵及意義
分層分類引導,是指把校園文化活動以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表現形式進行梳理歸類,通過精細化、體系化的統籌,增強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提升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開展不同的活動,充分尊重活動主體的共性需求和個性滿足,充分尊重個體發展的特殊性和群體發展的差異性,形成科學合理、系統規范的校園文化活動創新性育人工作新格局。
1.分層分類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實現校園文化的精細化設計和品牌化運作
校園文化活動種類繁多,學生的需求也千差萬別。這就需要通過分層分類的校園文化活動設計,將學校的育人目標與學生的需求之間實現精準對接。這樣就可以避免重復性的活動,通過對校園文化活動的精細化設計,實現校園文化活動的品牌建設。
2.分層分類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增強校園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很多教師感嘆現在的學生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很多是迫于考勤才去活動現場。試想,這樣的活動的育人效果可想而知。通過分層分類活動可以針對學生文化需求的“痛點”開展活動,遵循“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原則,緊密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因勢利導、潛移默化的開展文化活動,如此一來,學生自然會對校園文化活動“趨之若鶩”。
3.分層分類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實現以文化人和全員育人
校園文化活動開展不僅僅是活動本身要有內容,更主要的是承載著育人內涵。不能為了活動而舉辦活動。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春風化雨的育人作用,實現思想引領、價值引導和認知強化。另一方面,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不僅僅是某個部門的事情,而是全校各個部門共同的責任,通過分層分類,強化各部門的職責,可以起到責任約束的作用,實現全員育人。
三、分層分類引導下的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體系設計路徑
對校園文化活動實行分級、分類管理與培育,建立層次多樣、立體多維的活動結構,做到大型活動屆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動院系化、特色化;小型活動經常化、普及化。積極開展各類文化藝術體育活動,做到學校有特色、學院有亮點、學生有專長的校園文化育人目標。
1.基于不同層次的校園文化活動
不同層次的校園文化活動可按橫向展開和縱向拓展兩個脈絡實施。橫向展開主要針對組織形式,可分為校、院、班、團(社團)四級聯動活動機制,構建“一校一品、一院一品、一班一品、一團一品”。校級活動具有示范性,力求精品化,院級活動具有學科特點,實現特色化、班級活動具有覆蓋性,體現普及化,社團活動具有開放性,滿足會員需求。
縱向拓展則體現了年級特點,既有低年級普及性的大眾活動,也有高年級精尖小眾活動。大一年級,培養興趣,全面參與,通過活動了解大學生活,適應大學生活;大二年級通過專業文化藝術等實踐育人活動及賽事,增強學生對學校和專業的認同感,確定自己的興趣點;大三年級引導學生有選擇性的參加適合自己的校園文化活動,激發學生潛在能量;大四年級重點開展就業創業相關培訓活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
2.基于不同類別的校園文化活動
針對文科、理科、藝術類等學生的專業屬性、思維風格、行為特點、成長規律等綜合因素,量身打造具有學科背景、專業特性、文化特征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文科類學生感性,通過舉辦辯論賽等活動,增強邏輯思維能力和理性推理能力;理科類學生理性,通過開展人文藝術類知識講座、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系列活動,提升人文素養和文化修養,增強個人軟實力;藝術類學生隨性,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自我意識突出、文化基礎薄弱,通過演講比賽、新聞時事評論、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提高思辨能力、拓寬知識面。充分發揮第二課對第一課堂的補充與調節,補給學科專業外的知識與能力,增強知識的互補性、健全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學院在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分層分類引導的話語權與主動權,加強活動設計、積極引導,圍繞學科特點系統設計和開展特色活動。
3.基于不同表現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
按照校園文化活動表現形式可分為隱性校園文化活動和顯性校園文化活動,顯性活動與隱性活動是“有形”與“無形”對話,顯性活動包括主題教育,體育賽事、人文講座、綜藝晚會等目的明確、手段規范、效果顯著的校園文活動;隱性活動包括思想引領、文化建設、實踐育人等目的含蓄、形式多樣、氛圍愉悅的校園文化活動。顯性活動重指導、隱性活動靠熏陶,顯性活動引領自主學習,隱性活動促進能力提升,兩者范疇對應,作用互補。
參考文獻:
[1]候旻翡,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培育探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3(6)。
[2]陳楊健,新常態下大學校園文化的傳播模型、困境與出路[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作者簡介:
賈璐(1987-),女,陜西寶雞人,現任桂林理工大學校園文化部部長,廣西師范大學級音樂學院2014級舞蹈表演與理論研究方向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