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漸進決策模式是一種基于過去經驗,對現行政策加以修改,從而逐漸實現決策目標的一種決策過程范式。以此視角看國家政策在民辦普通高校興起和發展的歷程中起到的作用,兼具了連續性、漸變性和穩中求進的特性。這也是國家教育改革的特質。
【關鍵詞】民辦普通高校 政策 漸進決策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21-02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民辦學校實行逐步接管的方針,所有私立高校到1952年底全部改為公立[1],并于1955年新中國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高考招生制度[2]。中國的私立教育中斷了28年,期間高考被文革中斷了10年。1977年中國恢復了高考,但是百廢待興的國家急需人才、公辦高等教育資源匱乏,年輕人求知若渴,為此,國家向民間資源重新開放了興建民辦高等教育的機會。本文試圖通過漸進決策視角審視教育改革政策對于民辦普通高校興起和發展的作用,并以此角度對民辦普通高校的發展做一點思考。
一、民辦普通高校發展的概述
自1978年以來,民辦高等教育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已經成長為中國高校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改革開放后的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復蘇時期(1978~1991年);1981年國家創立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由于文化基礎薄弱,學生很難通過自學完成課業,因此高等教育自考輔導機構應運而生。1983年新通過的《憲法》鼓勵“社會力量依照法律規定舉辦各種教育事業。”1987年國家教委發布《關于社會力量辦學的若干暫行規定》,讓民辦教育既有法可依又必須依法規范辦學。至1991年底,已有民辦高等教育機構450所。
第二階段,為快速發展期(1992~1996年);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中首次指出:“要改變國家包辦教育的局面,支持和鼓勵民間辦學。”1993年國家教委出臺了《民辦高等學校設置暫行規定》,同年國家選定一批較有實力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開始試行“國家學歷文憑考試”,并逐步推行。試點的特色是“以學校辦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寬進嚴出,考教分離”,此舉促進了一大批民辦高校發展壯大。1994年2月,首批由國家教委批準的民辦專科學歷教育高校產生,至1996年民辦專科院校達21所。[3]
第三階段,規范發展期(1997年~至今);1997年國務院發布了《社會力量辦學條例》,民辦普通高校開始走上健康有序的發展道路。1999年高校擴招開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這是民辦普通高校發展的黃金階段。從1998年到2009年,11年間新生數量增加了5倍多,高校數量則由1022家增加至2305家,其中民辦普通高校增加了656家,是新增高校的半數,民辦普通高校因此機遇迅速壯大,不僅為國家連年高考擴招分擔些許壓力,同時努力提高內涵,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2年國家出臺《民辦教育促進法》,這是一個里程碑的法律,從此民辦學校將受到同等對待、公平競爭。但是2009年后全國生源進入下降通道,2010年生源比2009年(1020萬)驟減63萬,幾乎與2006年生源水平持平,至此普通高校從求方轉為供方。民辦高校開始了艱難的生存競爭,但是他們依然在發展,在越來越規范的環境中,民辦高校由量到質、從多向強,進行了又一次蛻變。
二、漸進決策模式的基本內涵
漸進決策模式最初是由美國著名政治經濟學家林德布洛姆于1959年發表的《“漸進調適”的科學》中提出的。所謂漸進決策,是指決策者在決策時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礎上,采用漸進方式對現行政策加以修改,通過一連串的小改變,在社會穩定的前提下,逐漸實現決策目標。
漸進決策需要遵循三個原則:(1)按部就班原則。決策過程只不過是決策者基于過去的經驗對現行決策稍加修改而已。他把決策過程視為一個按部就班的過程,也就是強調決策過程的連續性。(2)漸變調適原則。漸進決策對現實的變革是通過一點一點的積累,從而實現根本的變革;所實施的決策方案也不是全新的方案,而只是對現行政策所作的小規模或稍大規模的調整。(3)穩中求變原則。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則不達,那樣勢必會危害到社會的穩定,為了保證決策過程的穩定性,就要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通過一系列小變達到大變之目的[4]。
三、以漸進決策模式看民辦普通高校發展
漸進決策模式非常強調新政策與現行政策之間的延續性,認為新政策必須是原有政策的“修修補補”,從它的三個內涵原則可以明確的體會到:政策的連續性、漸變調適性和穩定性是漸進模式的關鍵所在。以漸進決策模式的三個原則看教育改革政策對民辦普通高校發展起到的作用,并作如下解析:
1.政策在民辦普通高校興起發展中貫徹“按部就班”的連續性原則
漸進決策模式的理論非常強調政策的連續性,認為新的政策的基本精神與現行政策是一脈相承的[5]。
教育改革政策對于民辦普通高校的興起和發展始終貫徹連續性原則。民辦高等教育輔導機構緣起自學考試,為了用好民間資源發展高等教育,國家政策從1983年修訂《憲法》的一個條款開始,逐步產生規定、條例,至《民辦教育促進法》。用20年的時間“按部就班”的形成了一部法律,并且貫徹始終的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既有政策內涵的連續性又有前后政策的延續性。
2.政策在民辦普通高校的興起和發展中發揮漸進調適作用
漸進決策對現實的變革是通過一點一點的積累,由小變積為大變,最終實現根本的變革。民辦普通高校出現于1994年,與自考助學機構產生之初相隔13年,期間國家政策通過鼓勵社會力量辦學、設置暫行規定、試行“國家學歷文憑考試”等決策,逐步從國家層面承認了民辦高校的合法性;民辦高校則通過辦學水平的提升實現了存在的合理性;同時因為時間的考驗,民辦高校這一新生事物逐步被社會和民眾從心理上接受,做到了合情。合情合理合法的通過一步一步漸進地積累,讓民辦普通高校穩步產生、發展,至2013年統計全國已有民辦普通高校717所,其中專科325所。
3.政策在民辦普通高校興起時突顯了穩中求變的原則
林德布洛姆強調為了保證決策過程的穩定性,就要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通過一系列小變達到大變的目的。這就是說“穩”是前提、“變”是常態,變的過程要穩定,確保社會安定、逐步過渡,獲得大變。
民辦普通高校的產生和發展一貫施行邁小步不停步的原則,穩步求進,甚至試行“一步分為兩步走”的政策。1992年后,國家深化改革需要更多人才,高校發展首當其沖,民辦高等教育機構發展成民辦普通高校僅一步之遙,但是政策卻分兩步走:先進行“國家學歷文憑考試試點”,然后擇其優者批準轉為“普通專科學歷教育”[6]。這些穩定而緩慢的步驟不僅在測試興辦民辦普通高校的可行性,也讓考生適應、社會接受此類非公收費的民辦普通高校。
四、民辦普通高校對未來發展的思考
漸進決策模式非常適用教育改革政策對于民辦普通高校興起和發展的作用過程。這是因為高等教育改革是一個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是直接影響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在改革進程中需要政策的連續性,以及環境的穩定性,以求得“穩中求變”的過程。
2009年我國高考生源進入拐點后,高考生源連年下降,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便是民辦高職。由于僧多粥少,生存競爭在所難免,任由民辦高校無序競爭,學生就會成為最重的受害者,同時民辦高校也會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從漸進決策模式看,教育部門應該盡早介入,依法規范民辦普通高校的辦學規模,審核資產到位情況;定期對民辦普通高校進行教育教學評估,落實教學設施,確保開展保質保量的教學活動;鼓勵優質民辦普通高校進一步發展內涵建設,并將其教育教學納入公辦同類高校的管理體系中。在一系列常態化的管理中,逐步實現“穩中求變”的優勝劣汰過渡,使民辦高校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蛻變。讓學生有安定的學習環境,學校有穩定的教育教學秩序,社會有和諧的氛圍。
參考文獻:
[1]湯保梅.《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19頁.
[2]史平.《試析中國高考制度的新改革》. 《中國電子商務》.2014年第21期 .第132頁.
[3]湯保梅.《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19-21頁.
[4]丁煌.《西方行政學理論概要》.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第148頁.
[5]司林波.《對我國高校擴招政策的漸進決策視角解讀》.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年第2期.第20頁.
[6]湯保梅.《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20頁.
作者簡介:
黃琦(1962-),上海人,工程師,學士學歷,研究方向:民辦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