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觀察者可以用道德判斷來選擇支持爭論者的行為而非他們的身份來選擇站位,這樣避免在他們之間付出彼此斗爭的代價,且在不同的沖突中他們支持的人是動態變化的。
【關鍵詞】站位假說 道德判斷 沖突
【中圖分類號】B8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57-01
一、引言
想象你一個人在荒島上,當一個高大的人讓你交出你的所有食物不然就殺了你。你抗議,因為他的威脅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如果現在有五十五個人在島上,一個有說服力的道德爭論可能真的抵過數十名全副武裝的后衛在你身邊。
有研究者提出道德判斷是一項為在沖突中選擇立場而進化了的策略。至關重要的是找出為什么觀察者可以被說服去反對做錯事的人,有時甚至犯錯的人是他們的親人或者朋友。道德判斷關注于行為是它最有區別性和神秘性的特征之一。與康德的道義論哲學類似,人們經常將例如說謊、偷竊、殺戮、婚前性行為或者褻瀆神明的行為判斷為是道德上錯誤的,甚至當這些行為可以得到較好的結果時(Tetlock, 2003)。
然而為什么人們將道德價值賦予行為?道德判斷是不需要合作的,許多非人類的動物合作,但是沒有動物將道德價值賦予行為,因為道德是人類進化的產物。道德判斷也不是一項特殊的有效合作的執行者。有觀點認為道德判斷是通過懲罰不誠信者來強制合作。
二、選擇站位
DeScioli和Kurzban(2012)的研究發現在人類中發生的沖突比大多數動物中發送的更加復雜,因為人類不僅僅在斗爭中彼此支持,而且還可能會改變立場。在大多數動物中,斗爭大多只是評估對手的實力,且知道什么時候該讓步,但是當對手可以從其他的個體中尋求幫助時評估則變得困難。一個開始表現很弱的對手可以在一群支持者到來的后立刻變得強很多。這個復雜性不僅僅適用于互毆和互相射箭,還適用于口頭爭吵和八卦運動。
對于錯誤行為的指控例如說謊,不忠等,可以動員一群攻擊者反對對手。例如近期迪士尼影業出品的《瘋狂動物城》中,副市長綿羊惡意造成公眾對食肉動物的恐慌,成功的坐上了市長的職位。人類生存在密集的社會網絡中,當兩面都請求支持時,人們常常對于沖突的兩方面難以抉擇,且將不可避免的影響與至少一方的關系,產生一個困難的選擇。
三、站位策略
DeScioli(2016)認為第一個站位策略是追隨理論——支持高地位者相比于低地位的斗爭者。該策略巴結了更強的爭論者且加入了其他使用相同策略的人。然而,跟隨理論也可能有危險的情況,即當高地位的人了解他們可以輕松剝削低地位的人時,這樣也創造了對除了最高地位的人以外所有人的威脅。
DeScioli和Kurzban(2012)提出的第二個站位策略則是建立聯盟。通過協同運作,個人可以聯合他人的力量來對抗可怕的單一對手。然后,聯盟也會產生新的問題。結果就是當沖突發生時,它們可以迅速地傳播,并且獲得很多支持者,這樣的結果就是產生更大且更多代價的斗爭。此外,當每個人支持自己盟友的同時,雙方立場會傾向于變得勢均力敵,斗爭也可能更加升級,也就是他們都將經歷更高額代價的斗爭。
而DeScioli(2016)認為道德判斷提供了第三個策略來選擇立場。觀察者在道德上判斷每一個爭論者的行為,然后反對那個在道德上行為錯誤的人。如果大多數的觀察者都使用這個策略,并且也使用同樣的道德規則,那么他們都將站在同樣的立場,例如抵制一個說謊者或者小偷等。選擇同樣的立場避免了勢均力敵和斗爭升級,并且觀察者無需擔憂高地位的人在未來會剝削他們。這樣,道德的站位獲得了動態的協調,因為他們的選擇是根據斗爭者的行為而非他們的身份。
四、總結
根據站位假說,人們將道德價值分配給行為,所以當沖突發生時,觀察者可以動態性的協調他們的站位。人類爭論道德規則因為這些規則決定了誰在這樣特種的爭論中獲勝。道德爭論本質上也是斗爭——爭論著爭論如何解決。實驗表明人們提倡最大受益他們的道德規則。同時,組內成員需要去同意這些道德規則,如果他們去擔任一個協調功能的作用。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反對道德分歧和渴望在道德規則上達到共識。
參考文獻:
[1]Descioli, P. (2016). The side?鄄taking hypothesis for moral judgment.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7, 23-27.
[2]Robert, K., Peter, D., & Daniel, F. (2012). Hamilton vs. Kant: pitting adaptations for altruism against adaptations for moral judgment.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3, 323-333.
[3]Tetlock, P. (2003). Thinking the unthinkable: sacred values and taboo cognition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7(7), 320-324.
作者簡介:
胡伊璇子(1993-),女,江西宜春人,廣西師范大學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認知心理,道德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