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說《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是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作品通過講述四對美籍華裔母女的故事,反映了作為第一代移民的母親和第二代移民的女兒之間由于代溝、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等不同而引起的情感沖突。小說從出版至今,一直受到華人文學界和美國文學界的高度關注和廣泛研究。但是對于小說的語言功能,卻很少有人觸及。本文試圖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域理論,對小說《喜福會》中的語碼轉換現象進行研究,探究其語言功能。
【關鍵詞】喜福會 語碼轉換 語域理論
【基金項目】華北電力大學中央高校基金面上項目(JB201412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69-02
1.語碼轉換
在語言學中,語碼轉換指一個人在一個對話中交替使用多于一種語言或其變體的語言現象。多語者有時會在對話中使用多種語言的元素。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語碼轉換受到很多語言學家的重視和研究。很多學者分別從社會語言學,句法學,心理語言學,會話分析等角度對語碼轉換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選取的語料多是口頭語即社會語境中的會話,很少涉及到文學作品中的語碼轉換現象。
2.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域理論
系統功能語言學家Halliday(1985)非常強調語言與語境的關系。他認為任何一個情境因素的改變都能引起所交流的意義的變化,從而引起語言的變異,產生不同類型的語域。語域就是語言在不同語境中受不同情景因素支配而出現的變體。他把語域區分成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三個部分。語場指語言發生的環境,包括談論話題、講話者及其他參與者所參加的整個活動; 語旨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即交際參與者的語言知識、身份角色、地位、經歷、年齡等及參與者之間的主題角色關系。包括參與者的社會地位及他們之間的角色關系; 語式指語言交際的渠道或媒介,如口語或書面語。
3.語碼轉換的類型
語言學家從語碼轉換的語言結構和語言功能等角度,對語碼轉換做了不同的分類。 Poplack(1980)從語言結構方面把語碼轉換分為三種類型: 句間語碼轉換(inter?鄄sentential switching)、句內語碼轉換(intra?鄄sentential)和附加語碼轉換(tag switching)。句間語碼轉換發生在兩個句子或分句的分界處,而且每個句子或分句都分別屬于一種語言。句內語碼轉換涉及到句子或分句內部的轉換。附加語碼轉換指的是在單一語言表達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種語言表述的附加成分(tag)。根據Poplack(1980)對于語碼轉換類型的理論,《喜福會》中的語碼轉換現象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句內語碼轉換(Intra?鄄Sentence Code?鄄switching),小說中語碼轉換現象主要是出現在句中的詞匯,多是地名,人名,食品等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詞語,或者是在英語當中找不到對應表達的漢語詞語,如:Kweilin(桂林),mah jong(麻將),shou(孝), Taitai(太太), Popo(婆婆), Aii?鄄ya(哎呀),pung (碰)、chr(吃);chang?鄄O (嫦娥)、yitai (姨太太)、 sz tai(四太太)、 aiyi(阿姨)、 syi Wang Mu (西王母)、hong mu(紅木)、tounau(湯藥)、syaumei(燒賣) 、 ywansyau(元宵) 、 tyandi(天地) 等。再比如:當Lindo Gong講述她如何對一個售貨員大光其火是說:“I was chiszle(氣死了)”;當Rose Hsu Jordon講述時她父親說到:He believed in his nengkan(能干)。這些語碼轉換都是發生在句子或分局內部的,因此都是句內語碼轉換。
2.句間語碼轉換(Inter?鄄Sentence Code?鄄switching),這類語碼轉換在小說中占到的比例很少,一方面是由于漢語的語言特點,很難將漢語的長句融入英語語篇;另一方面,漢語的長句不方便英語讀者的閱讀和理解。因此,在小說《喜福會》中,只有以下幾處句間語碼轉換的實例:
(1)Shemma bende ren. (什么笨的人)
(2)Shwo buchulai(說不出來)—Words cannot come out.
(3)Shemma? Meimei?鄄ah?(什么?是妹妹嗎?)
(4)Dangsying tamende shenti.(當心他們的身體)
(5)Shemma yisi?(什么意思)
(6)Mei gwansyi.(沒關系)
(7)Jrdaule.(知道了)
4.《喜福會》中語碼轉換的語域研究
《喜福會》是華裔美國女作家譚恩美的第一部英文小說,也是她的代表作。小說講述了19世紀50年代移民舊金山的四位中國女性和她們的女兒之間的故事。四位母親出生在中國,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相反,她們的女兒出生在美國,從小受到美國文化的熏陶。所以母女之間的文化背景,語言知識和社會經歷都有很大的不同,為了表現出這些差異,譚恩美在小說中使用了大量的英漢語碼轉換。下面我們就從語場,語旨和語式三個方面分析一下這些語碼轉換的語言功能。
(1)語場與語碼轉換。
前面我們講過,語場是指語言發生的環境,包括談論話題、講話者及其他參與者所參加的整個活動。在《喜福會》中,因為母親們熟悉漢語,所以漢語語碼多出現在和她們有關的場景中。例如,母親們打麻將聚會的場景中,漢語語碼的出現頻率明顯較高。在小說的開頭,Jing?鄄Mei Woo講述她媽媽去世以后,她代替媽媽參加喜福會的麻將活動。漢語語碼mahjong(麻將)出現了19次,還出現了和麻將相關的漢語語碼pung(碰),Mahjong pai(麻將牌),chr(吃),另外因為她在這一部分回憶起她媽媽講給她發生在中國的事情,所以Kuilin(桂林)這個詞出現了16次。在喜福會的聚會中,大家還會一起享用美食,所以這一部分也出現了很多表示食物的漢語語碼。例如,dyansyin(點心),chowmien(炒面),ywansyau(元霄)等。另一個漢語語碼出現頻率較高的場景是描寫母親們回憶自己在中國的生活。小說中四位母親分別回憶了她們在中國的往事,在這些篇章中就有很多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出現。這些詞語都用漢語拼音組成,形成漢語語碼。例如,popo(婆婆), shou(孝), Taitai(太太), Houyi(后裔), Yat?鄄sen(先生),(koutou(叩頭), tyandi(天地), Syaujye(小姐),Yi tai(姨太), Sz tai(四太太)等。
(2)語旨與語碼轉換。
語旨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即交際參與者的語言知識、身份角色、地位、經歷、年齡等及參與者之間的主題角色關系。在《喜福會》中,主要是在熟悉漢語的媽媽們的對話或回憶中出現漢語語碼。當女兒們講述她們和母親們之間發生的故事時,只有在引用母親們說過的讓人難忘的漢語詞語或句子時才使用漢語語碼。例如Rose Hsu Jordon 在講述她和母親的故事時,引用了母親說過的兩個漢語詞語:hulihudu(糊里糊涂),heimongmong(黑蒙蒙),還有母親讓她照顧弟弟們時說過的一句話:“ Dangsying tamende Shenti”. Jing?鄄Mei Woo在講述母親在她童年時望女成鳳的期盼時,反復使用了漢語語碼Ni kan(你看), Lena St. Clair 則引用了母親說過的詞語(Chunwang chihan唇亡齒寒)。作為第二代移民的女兒,英語已經成為她們的母語。漢語對她們而言,是一門外語。只有當她們和講漢語的母親進行交流時,她們才會接觸到漢語。
(3)語式與語碼轉換。
《喜福會》一共包括20個章節,每個章節都用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故事,所以小說的語言比較口語化,并且有很多主人公之間的對話。不論是句內語碼轉換,還是句間語碼轉換,大多都出現在對話中。例如Lindo Jong在講述她和一個售貨員發生沖突的故事時,她說:“I was chiszle.(氣死了)”因此語碼轉換現象貫穿整部小說。
本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域理論為依據,對《喜福會》中的語碼轉換現象進行了探討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運用語域理論中的語場,語旨和語式來分析文學語言中的語碼轉換,可以更好地揭示出作品的寫作風格和作品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和欣賞英語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Tan, Amy. The Joy Luck Club, Ballantine Books,1989, New York.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1985.
[3]Poplack, S. Sometimes Ill start a sentence in English y termino en espaol: Toward a typology of code?鄄switching. Linguistics,18, 581-618, 1980.
[4]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 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楊海霞(1976.3-),女,漢族,河南濟源人,華北電力大學英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英語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