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美珠
【摘要】方案制定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一種課型。制定科學合理的活動方案是每一個主題活動有效開展的基礎,是活動實施階段的線路圖。教師的有效指導是方案制定課有效實施的核心。教師要創設寬松、民主的氛圍,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教給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注意扶放結合,從粗到細,導而有度,引導學生在經歷方案制定的各個環節的活動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學會制定計劃、提高規劃能力,并使學生從規劃活動逐漸走向規劃人生,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真正實現方案制定課的價值。
【關鍵詞】方案制定 有效 指導 規劃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57-01
方案制定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一種課型。制定科學合理的活動方案是每一個主題活動有效開展的基礎,是活動實施階段的線路圖。但是在方案制定課上,我們不難看到“完全放手”、“包辦代替”等指導不當的問題與現象,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制定方案基本技能的掌握,也會影響后面活動的有效開展。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項目組負責人郭元祥教授指出,綜合實踐活動如果只講開放、沒有規范;只講體驗、沒有建構;只講學生自主實踐、沒有教師有效指導;只講經歷過程、沒有目標達成,可能都是不利于課程實施的有效性[1]。可見,教師的有效指導是方案制定課有效實施的核心。下面我就從方案制定課的一般流程談談教師的指導策略。
一、情趣先導,誘發動機
美國教育家布魯諾說:“學習的最大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的參與興趣會直接影響方案制定的效果。教師可通過“做事沒計劃,盲人騎害馬”、“一份具體可行的方案是活動成功的關鍵”等富有啟發性的名言警句,讓孩子們認識到方案制定的重要性。還可以設計一些情境來誘發動機,調動學生制定方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執教《我的市場我策劃》活動中,我通過課件播放上屆跳蚤市場的照片,將孩子們再次帶入跳蚤市場熱鬧、快樂的場景中,最后定格在一張攤點生意冷清的照片上,這時孩子們的視角都聚焦到了“為什么這些攤點生意冷清”的問題上來,經過討論大家一致提出為了在本屆跳蚤市場上生意紅火,應該制定一份具體的活動方案,特別要好好策劃一下促銷活動。可見教師創設的情境已有效地誘發了學生制定方案的動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扶放結合,指明方向
有動機還得有方向。對于小學生來說制定活動方案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方向,允許有一個從模仿到創造的過程。中年段,主要以“扶”為主,可以提供一些成功的范例給學生參考,通過閱讀、質疑、討論、講解等環節,初步了解方案構成的基本要素和要求,為創造性地制定方案奠定良好的認知基礎。到高年級,孩子們對活動方案的制定比較熟悉后,就可以逐步放手讓學生自主制定方案,以“放”為主,扶放結合。
教師要注意正確處理扶放的關系。但是綜合實踐不同領域的活動要制定的方案的基本要素也不盡相同。如果是研究性學習領域的活動方案則一般包括研究內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驟、預期的困難和解決方法、預計成果形式等要素。老師要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指導學生制定相應的活動方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自主策劃,初定方案
活動方案的基本要素確定后,老師應把制定方案的權力還給學生,留足時間,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自主策劃,對方案中各要素進行一一細化,讓學生發揮集體智慧,在自由的思維空間里,在討論,甚至爭論中達成共識。如:XX小組在制定“零用錢小調查”活動方案中,既討論確定出具體的“調查內容”,如:同學的零用錢是哪里來的?同學每個星期的零用錢大約有多少?同學一般怎樣使用零用錢……也對“活動步驟”進行了詳細安排:①確定調查對象;②設計調查問卷;③開展調查活動;④統計分析調查結果;⑤撰寫調查報告;⑥進行成果匯報……這樣經過細化的活動方案才能真正起到規劃活動的作用。也許他們制定的方案不夠完善,甚至漏洞百出,但這種現象才是一種能力提高與技巧生成的自然過程。
在這一環節,教師不能干涉太多,也不要只當個旁觀者,而應深入各小組中去,及時給予幫助和評價,如發現有的主題沒人選擇,而有的主題多個小組選擇,要及時引導調整,以避免研究內容的局限性;發現有的組長組織有序、組員能積極發表意見,可及時獎勵“合作性”,并點出亮點之處鼓勵其他組學習。在巡視中教師還要有意識地發現有代表性的問題作為后面展示評議的重點。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作為指導者、參與者、幫助者、促進者的作用。
四、從粗到細,完善方案
學生在制定活動方案的過程,由于自身閱歷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很容易出現考慮不全面、線條太粗的現象,因此開展班級交流論證,修訂活動方案是非常必要的一個環節。
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各組初定方案后,教師要選擇有代表性的方案在班里展示交流,引導對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具體性進行評議。教師要注意創設寬松、民主的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并給予相應的認可和鼓勵,這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如:在制定“包餃子活動方案”時,我發現有幾個小組材料與工具的分工不合理,于是我引導對各組的分工情況進行評議。“我發現他們組很會利用家庭資源,如XX同學家里是在開飯館的,就由他提供一次性餐具;XX同學家里是賣沙縣小吃的,就負責準備餃子皮……”對于善于發現優點的同學我給予了“評價星”的肯定;“我發現他們組材料和工具只有兩個人負責,這樣不合理。”當孩子提出這個意見后,我沒有簡單指出這組的不足,而是請他們小組來解釋解釋,原來他們組有些成員不愿帶東西。“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我把這個難題拋回給了孩子們,大家紛紛出謀獻策。在一陣熱烈的交流中,孩子們總結出了合理分工的不少經驗,如:要根據能力和興趣來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組長要耐心傾聽組員的意見,集思廣益;組員要有主人翁意識,積極配合。可見,雖然方案的初稿有很多的不足,但在全班的交流中,學生通過傾聽、評議,取長補短,不斷完善,學生規劃活動的思考過程逐漸從表面、粗淺走向深入和周密,使方案真正起到規劃整個活動的作用。
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方案制定不是一個純粹的知識結論,不能僅用傳授式的方式來“告知”學生。教師要根據活動的需要,結合學情靈活地選擇指導策略,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經歷制定方案的各個環節的活動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學會制定計劃、提高規劃能力,并使學生從規劃活動逐漸走向規劃人生,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真正實現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制定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