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君
【摘要】介紹師德建設的內涵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師德建設 文化素質教育 教師三觀 教書育人 嚴謹治學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65-01
引言
本文希望通過對是的建設內涵的探討,分析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就新時期為什么要進行師德建設進行探討,從而提出加強師德建設的措施。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對當前的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有所幫助。
一、闡述師德的內涵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素質一般包括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今天我們談師德建設首先應明確師德的具體內涵,我認為師德的核心可以用這樣一組詞來概括:“愛國、愛崗、愛生”。
愛國——是作為人民教師的最基本素質。教育事業是為祖國培育未來事業的接班人的,教師個人都不熱愛祖國,那么在他教育影響下的學生,其愛國的赤城之心也就有待商討?!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老師你自身的“道”就并非“正道”,又從何而談引導學生步入正途呢!
愛崗——愛崗不僅表現為熱愛教育事業,為教育事業“捧一顆心去,不帶走半根草” 的無私奉獻精神。只有教師具備了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才會在教育實踐中,全身心投入,刻苦鉆研業務,努力掌握新的理論和新的實踐經驗,廣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效益觀。
愛生——另一方面,從學生角度出發,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老師在學生心中老師的地位是非比尋常的。如果一個學生得不到師愛,就如同孩子缺乏父愛或母愛。其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就不言而喻了!
“愛國、愛崗、愛生”三者又是相互聯系的。一名老師不熱愛學生怎么能說明他敬業愛崗呢?愛生也需要有愛崗精神,沒有對教育事業的忠誠,怎么能去愛學生呢?愛國就更是二者的前提。筆者上述的愛國、愛崗、愛生就是教師自身素質中對學生對工作應該采取的正確的三觀。不可否認,一個教師如果本身不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是無法具有師德的。
二、新時期進行師德建設的必要性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是比較好的,其中許多優秀分子堪稱楷模。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價值取向逐漸趨向于多元化,教師隊伍的價值觀念也逐漸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的轉型時期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伴隨而來,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對師德建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無私奉獻公私兼顧、合理利己和極端利己主義價值觀并存。一些教師對如何處理功利與奉獻、競爭與謙讓等問題感無所適從。
目前教師隊伍中存在少數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質、人格特性存在缺陷,業務能力不強,治學不嚴謹等問題。特別是一些人學術風氣不正、學術道德失范的行為,給教育事業帶來了不良影響。因此,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對于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應對“打造教育品牌,迎接世紀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三、提出加強師德建設的著眼點
1.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教師頭腦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師德建設中去,增強教師行業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想造就堅定的下一代馬克思主義者,必須首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教師隊伍,使人民教師具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2.增強以教書育人為根本的教師的社會職責
教書育人是教師最根本的社會職責,是教師職業區別于其他職業的最顯著的標志和特征。教書育人既是職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道德要求。它要求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人格,要把教書與育人的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
3.加強以師范生為重心的高校師德師風建設
高校教師隊伍的素質,在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兩者融合上,存在令人擔憂的狀況。一是優秀教師流失現象普遍。二是教師自身科學人文綜合素質有待提高。三是教學水平和效果不佳。師德建設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教師教育工程,而師范生則是未來直面教育行業的接班人。因此在加強師范生師德教育中要結合師范生師德自身的形成原則和發展規律。師范院校在師范生職前的學習的階段,培養其師德基礎,應著力于職業角色認同,師德情感的培養,師德行為上的實踐。
4.倡導嚴謹的治學精神
“嚴謹治學探求創新”是教師從事教書育人工作應具備的業務素質。一方面嚴謹的治學精神是加強師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和關鍵之所在。只有嚴謹治學才能挖掘出廣大教師的潛力,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創新中,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因此,要積極倡導嚴謹的治學精神踏踏實實做學問。另一方面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會面臨落伍的危險。所以時代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學習觀念,確立“邊學邊干、邊干邊學、終身學習”的緊跟當代知識和技術的發展步伐不斷創新的理念。
參考文獻:
[1]陳怡.關于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4).
[2]靳玉樂.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創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