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雨
【摘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注意力的集中是有效學習的基本條件。學生能否集中注意力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影響,本文通過對注意力的相關概念、注意力不集中的危害及形成原因、提高注意力的方法等方面內容的介紹,希望能夠在注意力提高方面提供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注意力不集中 危害 原因 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70-01
一、注意力及其對學習的作用
(一)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注意”,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恒的話題。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們心靈的惟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對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力對學習的作用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聽講、自行閱讀、遇到問題能夠獨立思考問題、認真做作業。他們在學習時很少受外界干擾,即使有時老師的課講得并不那么生動,但他們也能自我約束,有意識地組織注意力。
其次,許多專家和有經驗的老師都認為在同一個年齡段,常常會有學習成績差別很大有兩個極端。造成其差別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這兩部分同學之間在注意力的能力上有著很大的差距。注意是保證學生順利學習的重要前提,注意力的好壞并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靠后天的學習培養和訓練得來的,有些人經過培養訓練,注意力和注意品質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注意力不集中的危害
(一)自理自立能力差
表現為學生自我整理、打理能力差,例如自己收拾學習用品等。無法完成有結構性及目標的活動,例如獨立完成家庭作業和家務等。
(二)學習成績差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容易分心散漫;跟不上老師的進度;無法很好理解課程內容;學習時丟三落四,拖泥帶水,作業拖沓,學習效率低下。
(三)人際關系緊張
在與人溝通時,不善于傾聽,輕易打斷別人的講話;與人合作時,不善于分享,易出現暴力傾向;很容易被眾多新鮮的刺激所吸引,抗誘惑和干擾的能力差。
三、注意力不集中的形成原因
(一)生理、病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由于孩子小,一般屬于正常的現象,只要教養得法,隨著年齡的增長,絕大多數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生理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孩子較小,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發展不平衡,所以孩子的自制能力差。但是兒童存在輕微腦組織損害、腦內神經遞質代謝異常,另外,有聽覺或視覺障礙的孩子也會被誤以為充耳不聞,不注意聽或視若無睹。這些情況屬于病理因素,需要得到專科醫師指導下的治療才能改善。
(二)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環境因素包括孩子所接觸的家庭環境,包括其一:孩子的日常飲食。如果在日常飲食中攝入過多的糖分、添加劑等不良因素會刺激孩子的情緒,影響專心度。其二:家長的教育方式。在日常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作為家長有沒有做到教育的一致性?是否寵愛孩子?學習過程中是否有不愉快的經歷?是否對孩子要求過高?能否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提高注意力的方法
(一)消除學習中干擾因素
在學生日常的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對注意的干擾的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是外界的刺激物,如噪音和不良的光線等;也可能是機體的某些狀態,如疾病、疲倦等;或者是一些無關的思想和情緒等。
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時集中注意力,應設法采取措施,消除與學習無關的干優。例如,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學習的場所要固定,保持學習環境相對安靜,同時將學習用具配備齊全,另外,在學習過程中應該保證良好的睡眠和旺盛的精力。
(二)培養學習興趣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學習興趣可以劃分為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個體興趣與情境興趣,發生、發展的過程一般是有趣、興趣和志趣。
家長可以通過呵護孩子好奇心、創造愉悅的學習環境、親近大自然等方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寓教于樂、提問設疑、改進教法等方法來培養、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三)適當進行勞逸結合
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大腦皮層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對氧的需求量劇增。如果一個學生長時間的學習,用腦過度,會使全身血液循環減慢,流經大腦的血量減少,致使大腦疲勞。這時,在心理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反應速度降低、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從而會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應該教會學生科學合理的用腦。
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應該做到學習與休息的交替。合理地安排學習、勞動、課外活動和休息的時間,能調節大腦各個區域和諧的活動,使工作、學習效率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曼華,劉卿.注意力品質對小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J];健康心理學雜志;1999年03期
[2][姚哥,蘭霞.如何控制學生的注意力[N];學知報;2010年
[3]王鐵冬,姜海艷.教學中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注意力[A];探索創新發展[C];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