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春
【摘要】泉州傳統戲曲,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系閩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劇種包括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這些劇種雖歷經蒼桑,但至今依然煥發著頑強的生命力和精湛的藝術魅力。這些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我校在原有的《海絲泉州》校本課程的研究基礎上繼續挖掘泉州地方戲曲藝術的資源效應,開展了《泉州傳統戲曲進課堂與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研究》,借此將其融入到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中,為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藝術素質的提高與發展創造平臺,形成自己獨特的戲曲藝術特色文化建設,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泉州傳統戲曲 進校園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84-01
高甲戲、梨園戲、提線木偶、布袋戲、打城戲被譽為泉州地方傳統戲曲的“五朵金花”,這些傳統地方戲曲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構筑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和核心競爭力,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培養的有利土壤。當前,隨著泉州“東亞文化之都”、“亞洲藝術節”等活動的成功開展,泉州傳統戲曲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戲曲進入中小學校園活動”更是一時成為熱點。
在我市,研究閩南文化的學校有很多,但研究泉州戲曲藝術的比較少,而且都比較單一,有的以“梨園戲”作為校本課程,有的以“打城戲”作為校本課程,有的以“布袋戲”作為校本課程,但也只是作為普及教育,并沒有真正地把它作為學校特色文化建設進行系統研究。因此,我校以豐澤區所開展的“校園文化建設”舉措為契機,在原有的《海絲泉州》校本課程的研究基礎上繼續挖掘泉州地方戲曲藝術的資源效應,開展了《泉州傳統戲曲進課堂與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研究》課題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特點是傳承,其發展規律是進化。靠傳承而進化,在傳承中進化。”因此,讓廣大青少年全身心地沉浸在傳統戲曲的優美世界,感受戲曲魅力,體味戲曲韻味,從而鐘愛戲曲藝術是我們開展泉州傳統戲曲進課堂的重要指導思想。具體做法:
一、編寫校本教材《泉州傳統戲曲簡要讀本》,并把它納入課程教學管理體系
校本課程是學校三級課程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泉州地方傳統戲曲文化編進教材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提供了有力保障,凸現學校文化特色,豐富學校辦學內涵。此次我們共編寫了《泉州傳統戲曲簡要讀本(文字版)(繪本版)》兩套校本課程(繪本版供一至三年級使用,文字版供四至六年級使用),并把它綱入課程管理,每周一節課,以行政手段為泉州傳統戲曲文化進課堂保駕護航。
二、泉州傳統戲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
戲曲與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天然的結合優勢,完全能夠勝任藝術傳播和思想教育結合的重任。戲曲中有美育,有歷史,有時代風尚,有傳統美德,其中的積極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一脈相承。從2014年開始至今,我校已經陸續完成了“海絲館”、“海絲文化墻”等校園文化建設。另外,我們還組織學生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并加工發布,制作成專題學習網頁或者黑板報手抄報進行展覽;在學校廣播站開辟戲曲專欄;在學校張貼戲曲表演家及戲曲作家照片;在學校文化藝術長廊制作戲曲展板,使地方傳統戲曲藝術在小學校園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校園獨特的風景。
三、讓課堂成為傳統戲曲文化教育的主戰線
戲曲是一種集詩、樂、舞、舞臺美術、化妝、服裝等為一體的綜合舞臺藝術,而課堂是教學的主戰場,兩者相結合,省時省力,又高效。因此,我們注重整合課程資源,進行系列綜合性學習。音樂課上,學唱選段;體育課上,學習身段;美術課上,描繪臉譜;語文課上,賞析唱詞;班隊課上,通過開展故事會、演講、作文賽、手工制作等活動引導學生走進戲曲世界,讓學生在骨子里折服于戲曲博大精深的魅力。還可以通過寫訓練日記,閱讀整理戲曲資料,寫研究小論文,使學生熟悉戲曲,愛上戲曲。
四、請進來,走出去
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特長,成立不同戲曲小劇團,學習戲曲表演。學校充分利用社會教育力量,邀請梨園劇團、高甲戲劇團、木偶劇團演員進校上課,或者組織學校教師深入藝術學校或藝術團體進行觀摩學習。定時間、定地點、定輔導計劃、定活動內容,面對面地指導學生的“童子功”的訓練,訓練內容可包括戲曲唱腔、身段、化妝、服飾等。
五、主題活動增信心
策劃系列主題活動,如戲曲藝術節、戲曲文化座談會、戲曲知識的擂臺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參與的樂趣,獲得成功感和自信心,進而愛上戲曲,沉迷于戲曲,成為戲迷、票友。
六、加大宣傳力度
制作卡片、小報,宣傳冊,分小組深入街道、農村、公共場所宣傳普及有關戲曲知識,讓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泉州戲曲的振興和發展。
總之,泉州傳統戲曲文化走進中小學校本教材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它可以發展和傳承地方傳統文化,豐富學校辦學內涵,學生可以深入的了解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從而能夠理解、熱愛鄉土文化,最終在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達到弘揚保護地方文化的目的。今天,泉州古老的戲曲文化已成為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頻頻出訪,播灑友誼。提線木偶已出訪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好評;高甲戲近期又將從后渚港赴臺演出,進行文化交流。泉州戲曲的“五朵金花”,為兩岸交流搭建起一座座增進親情與了解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