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高職學生在其職業生涯中都要面對就業求職、職場適應、個人發展等問題。雖然現在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了職業指導課程,但是受到師資、學生專業和班級規模等的限制,教育效果有限。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個體化職業咨詢與輔導,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高職 生涯教育 個體化 職業咨詢 探索
【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員會2015年度“上海市高校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工作室建設”項目部分成果,由“上海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和服務體系建設計劃”資助(編號:滬教委學〔2015〕37號)。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61-01
2015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史無前例的749萬,而且現在的大學生就業,也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找工作”。現在的“就業”已經成為大學生繼續發展,實現職業生涯的重要平臺。
一、高職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的宏觀問題
相較本科院校學生而言,高職學生在學習和就業方面有著一些差異化特點,如:學習、就業目的更為現實,有功利傾向;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但學習生活和社會活動不能很好協調;希望獲得社會認可,但存在自卑心理;有就業意識,但存在心態問題等。
目前,雖然高職院校已開設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但與之相適應的個體化職業咨詢與輔導仍處在探索階段。高職學生職業指導的核心并不是在課堂上整齊劃一的教學,而是在課后基于學生個人差異進行的個體化輔導。同時,每個人成功實現職業目標的方式各不相同,個體化職業咨詢與輔導能夠很好的兼顧各類學生。咨詢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幫助制定并協助實施職業規劃方案,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真正實現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促進就業創業”的要求,促進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目標。
二、高職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的微觀問題
筆者在2012年至2015年,接待職業咨詢、進行職場講座和個體化輔導超過100次。同時,筆者所在部門2014年至2016年對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展開專項調研。
數據反映,在當前個體化職業咨詢與輔導中,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遇到問題時的求助對象范圍狹窄。
在2014-2016年對于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上海立達職業技術學院、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學院和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等六所民辦高職院校的專項調研(以下簡稱為“2014-2016年六校調研”)中,當學生遇到擇業和就業方面困惑時,一般都傾向于求助與自己關系較為緊密的人,很少求助于學校分管就業工作的老師和職業咨詢人員。在“2014-2016年六校調研”中,當被問到“如果在職業規劃或求職中遇到問題,您最有可能求助誰”時,選擇“父母、親朋好友”的學生高達52.4%,選擇“本行業的前輩或學長”也有36.1%,另有31.7%的學生會選擇“輔導員老師或專業課老師”,只有12.2%的學生首先選擇“學校職業咨詢中心專職咨詢師”。因此,需要積極、廣泛地開展職業咨詢和輔導工作,對提高學生的求助十分重要。
2.對職業咨詢的需求相對單一。
首先是形式需求單一。目前學生最喜歡接受的咨詢途徑依次是“在咨詢室面談”(62.1%)、“網絡在線咨詢”(57.6%)和電話咨詢(34.9%)。其次是咨詢內容單一。筆者自2012年承接的咨詢個案基本可以分為:政策咨詢型、職業發展型、工作狀況型和求職技巧型。其中求職技巧型和政策咨詢型個案達到80%左右。目前學生主要是希望通過咨詢,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傾訴煩惱、宣泄情緒、獲知就業政策和信息,以及如何進行職業規劃。因此要以就業指導類咨詢為突破口,逐步拓展到針對個人職業興趣、職業類型、職業能力、職場思維、工作素養、職業禮儀等具體情況可進行多元化輔導。
3.盲目選擇創業。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當前社會和政府也為大眾創業尤其是青年學生創業提供了優惠政策。2015年,有意愿創業的高校學生比2014年翻了一番。但是近幾年的現實情況是,中國大陸的創業項目,在三年后依然存活的大約只有15%,在7年后依然存活的不到1%。說明在創業問題上,大多數人(包括青年學生)過于盲目,因此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在高職教育中加入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是必要的。就以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商貿學院為例,2014年學院有畢業生133人,有意向創業的為10人,創業成功的僅為3人,占2.3%。所以很難采用常規的班級教學,而個體化職業咨詢與輔導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三、針對學生開展個體化職業咨詢與輔導的建議
1.加強部門間合作,形成合力。
通過調研,筆者發現滬上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類課程、職業咨詢與輔導負責機構大致有學生工作部、教務處、就業辦公室、社會科學部等。但在實踐中,個體化職業咨詢與輔導由承擔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教學的社會科學部和具體落實學生就業工作的就業辦公室共同牽頭展開較為適宜。
2.加大宣傳力度。
通過調研,反映出90后大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依賴網絡和手機,因此為提升工作成效,個體化職業咨詢與輔導應有效利用微信、QQ等網絡平臺和易班、移動校園等現代化多媒體信息平臺,對學生的就業問題與職業發展進行解答并提供幫助。在已有的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的基礎上,增設《勞動合同實務》、《創新與創業》、《職場禮儀》、《求職技巧》、《職場應用文寫作》等選修課,形成系統的職業規劃課程體系,宣傳和普及職業生涯規劃知識與理念。
3.豐富咨詢和輔導內容。
咨詢師需要不斷了解學校各專業的發展情況,以及專業與行業、企業的對接情況,指導學生揚長避短,規避職業風險,提供普適性的輔導;通過自信心訓練、溝通技巧練習等方法,提升學生應對職場的能力。同時,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展開有針對性的個體輔導或團體輔導,如:對一年級學生,主要應是幫助他們認識自我,讓他們了解自身性格、興趣、價值觀等對于選擇職業的影響作用,開始思考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對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則應重點展開就業形勢介紹,面試技巧訓練,以及創業創新意識、職場管理能力的訓練和提升。
4.采用靈活的咨詢形式。
除了課堂教學、個體化咨詢以外,可以由職業咨詢中心牽頭,與學校就業辦公室、各二級院系合作,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和已有平臺進行針對性輔導。如組織學生前往企業參觀了解企業現狀,在校園招聘會進行現場教學加強學生對于求職招聘的直觀印象,邀請畢業校友回校開展講座現身說法,拉近在校學生和企業崗位之間的距離,等等。
5.加強咨詢工作底蘊建設。
成立生涯發展教研室,協調學校就業辦公室,為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任課教師提供培訓和企業見習機會,提升其進行個體化職業咨詢與輔導的能力。逐步形成以專業大類為基礎的專門化咨詢與輔導工作思路。
參考文獻:
[1]施曉瑋,“結合民辦高校學生特點,開展形勢與政策教學”,《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創新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2]劉愛英,“高職高專學生對職前就業指導課程改革的期盼——對廣西六所高職高專院校就業指導課程的調查與思考”,《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月,第33卷第2期。
[3]《上海市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十二五”行動計劃》(滬教委學[2012]67號)。
作者簡介:
施曉瑋(1982-),男,上海人,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社會科學部主任助理,總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