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斌 艾永樂
【摘要】為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在“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引入了“以電子產品制作為載體的項目教學模式”,針對電子應用崗位群,突出學生電子應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將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教學,以“課程與崗位工作過程對接”為指導,以“教學做一體化”為典型特征,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與設計教學載體。確定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增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強調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突出能力、鼓勵創新的思路。
【關鍵詞】產品制作 項目教學 教學做一體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電工電子技術”精品課程項目。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217-01
1.引言
“電子技術”課程是機電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平臺課程。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專業間的知識滲透越來越深入,“電子技術”作為傳授發展最快的電學知識的一門共有技術和共有理論課程地位越來越重要。
為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課程教學中引入了“以電子產品制作為載體的項目教學模式”,引導建立一定的工程意識,強化學習自信心,培養動手能力,初步掌握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為今后從事工程技術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2.課程設計理念
針對電子應用崗位群,突出學生電子應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將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教學,以“課程與崗位工作過程對接”為指導,以教學做一體化為典型特征,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與設計。在課程設計中遵循的理念是:
確定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跟隨現代先進實用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思想,增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強調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突出能力、鼓勵創新的思路。
3.教學模式設計
電子技術課程組通過調研分析,參考同類院校的成功案例,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課程中開展了“以電子產品制作為載體”的項目教學工作。讓學生在具體的電子產品制作過程中學習知識和技能,讓老師在具體的電子產品制作過程中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制作為紐帶,實現“教、學、做”一體。
按照情境學習理論的觀點,只有在實際情境中學生才可以獲得真正的職業能力,并獲得理論認識水平的發展,因此本課程要求打破單一講述的教學方式,實施項目教學,以改變學與教的行為。
教學過程中,通過校企合作,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等多種途徑,采取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充分開發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教學評價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
4.教學載體開發
課程組教師與行業、企業的專家、兼職教師密切合作,企業兼職教師參與課程設計開發與教學實施的全過程,充分體現課程教學過程的開放性。
將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崗位群中的電子產品組裝、檢測、調試、維護與管理的技能進行歸納,提煉出與傳感器技能相關的行動領域,在轉換成學習領域,然后基于工作過程設計學習情境。以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充分體現課程教學內容的職業性。
本課程立足于操作技能的培養,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和課程教學,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來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并發展職業能力。經過行業、企業專家深入、細致、系統的分析,本課程最終確定工作任務如表1、表2。
5.結語
課程項目、任務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一套適應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要求的課程體系。“電子技術”課程采用“以電子產品制作為載體的項目教學模式”,該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不同之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課程知識進行了重構與整合,提取了典型的學習任務;(2)在課程教學中不再區分理論課、實訓課,理論與實訓都以電子產品制作載體;(3)以電子產品制作為載體,較好地實現了“教、學、做”一體;(4)較為全面地實施了過程考核評價模式;(5)老師、學生的互動明顯增強,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職業能力現實化視野中的我國職教課程改革基本命題[J].職教論壇,2012(12).
[2]徐國慶.論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體系的設計[J].職教論壇,2009(18).
[3]屈孝初.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動態生成模式[J].大學教育科學,2014(4).
[4]程宜康.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課程決策[J].職教論壇,2014(3).
[5]王明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6]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7]謝文林,林峰.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對職業教育教學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0(6).
[8]劉智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實施要點[J].中國大學教學,2011(1).
作者簡介:
劉學斌,男,電氣工程碩士,講師,教研方向為電工電子技術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