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管人們都偏愛決策是可逆的,但研究表明決策可逆性會降低選擇滿意度。文章運用認知失調理論和資源限制理論對這個問題進行解釋。
【關鍵詞】決策的可逆性 選擇滿意度 理論解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223-01
Gilhooly指出決策是個體要從一系列選項中選擇一個最好的可能選項[1]。這里決策可逆性的操作定義是決策的可更改性。人們經常表現出偏好決策是可逆的,同時期望修改的這個選擇最終會得到最優的決策結果。Schwartz認為有機會改變決策的想法對決策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減少了第一次就做一個好決策的負擔。然而,Gilbert的實驗表明對決策可逆性的偏愛會產生事與愿違的結果[2]。
1.決策可逆性降低選擇滿意度的實證研究
決策的可逆性會降低選擇滿意度這一觀點最早是來源于Gilbert的研究。在他的研究中決策不可逆組的被試會增加對已選海報的喜愛程度,而在決策可逆條件下的被試對已選海報的喜愛程度降低了。
在此基礎上,Bullens等[3]旨在獲得更多決策可逆性的不良后果和潛在認知過程信息的研究中,發現決策可逆性會增加被試的后悔水平,使得被試對選擇的滿意度下降,并且決策可逆性會削弱工作記憶容量。Bullens等[4]決策可逆性與選擇滿意度關系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可逆組的被試會增加已選選項的吸引力評定等級,同時減少未選選項的吸引力評定等級,即不可逆組被試對已選選項吸引力的等級評定和對未選選項的評定的差距更大,而可逆決策者不會有這種表現。
2.決策可逆性導致選擇滿意度降低的理論解釋
2.1認知失調理論
Gilbert認為心理免疫系統在決策是可逆的情況下是不會啟動的。這個心理免疫系統包括了一種基本傾向,即人們會調整他們對結果的看法使得他們能更積極地體驗這些結果。在決策領域中,其中一個描述這種傾向的著名理論就是認知失調理論,費斯汀格認知失調理論的核心是如果一個人持有兩種相互矛盾的認知,他將會體驗到一種厭惡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認知失調,即一種壓力,個體將會通過變更其中一種不協調的認知或其他的方式來緩解這種壓力。認知失調理論方面的研究已經表明人們在作出一個選擇之后,會增大已選選項的吸引力,同時減少未選選項的吸引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減少由認知失調(比如已選選項的消極品質和未選選項的積極品質)產生的不好感覺。然而,如果個體知道選擇是可逆的,那么他將會更少地做心理上的工作(如加強已選選項的積極方面和貶低未選選項來證明決策是合理的),甚至有可能關注已選選項的消極方面和未選選項的積極方面來考慮是否變更之前的選擇。由此導致選擇滿意度的下降。
2.2資源限制理論
資源限制理論是卡尼曼提出來的認知資源有限理論,人們總是不能作出完全合理的決策是因為有限的認知資源。決策可逆性會使個體的認知資源處于緊張狀態,決策可逆的個體比決策不可逆的個體擁有更低的工作記憶容量,并且工作記憶容量似乎在決策可逆與后悔感覺的關系起中介作用[3]。當個體知道選擇是可逆時,思維會一直忙于可變的決策,被決策可逆性激活的認知過程最終會導致更低的滿意度和更高的后悔感覺。
同時有研究表明高級的認知活動使個體產生心理疲勞,心理疲勞是指個體在進行長時間的認知活動后所體驗到的效應。Tops等人認為心理疲勞可以看成是一種“付出-回報”失衡所致的動機缺乏狀態[5]。那么當個體覺得自己在決策的可逆性上投入較多的努力后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比如覺得最終的選擇是合理的,個體就會降低對決策的承諾并感到枯竭和疲勞,由此降低了選擇滿意度。
實證研究能明確地指出其中的作用機制,之后的研究可以進一步考察這兩個理論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Gilhooly,k.J.,Thinking: Directed,undirected and creative.London:Academic Press.
[2]Gilbert DT,Decisions and revisions:The affective forecasting of changeable outcomes.[J]. J Pers Soc Psychol. 2002, 82(4): 503-514.
[3]Bullens L,Keeping ones options open: The detrimental consequences of decision reversibility[J]. J Exp Soc Psychol. 2011, 47(4): 800-805.
[4]Bullens L, Reversible decisions: The grass isnt merely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its also very brown over here[J]. J Exp Soc Psychol. 2013, 49(6): 1093-1099.
[5]黎建斌.自我控制資源與認知資源相互影響的機制:整合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13(2):235-242.
作者簡介:
陳燕霞(1991—),女,漢族,廣西北海人,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