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斌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探索福建自貿區改革與發展之路
陳政斌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摘要】本文旨在闡述自貿區的發展歷程以及我國自貿區成立的國內外背景,分析現階段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及自貿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福建自貿區自身的特點,以及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從體制、機制創新的角度提出適合福建自貿區建設的相關見解,以期和大家一起探討福建自貿區的改革與發展之路。
【關鍵詞】福建自貿區;發展歷程;體制;機制創新;閩臺合作一帶一路
自貿區區由來已久,全稱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可分為廣義上的自由貿易區和狹義上的自由貿易園區,主要起源于歐洲及地中海沿岸國家以轉口貿易為主要功能的自由港。20世紀20年代以后,美洲大陸也開始建設自貿區。1958年愛爾蘭設立香農出口自由區,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園區。1966年我國臺灣地區創建的高雄加工出口區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加工出口區命名的自由貿易園區。
1973年,國際海關理事會簽訂的《京都公約》,將自由貿易園區(Free Trade Zone,縮寫FTZ)定義為:“指一國的部分領土,在這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認為是關境之外,并免于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而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和2008年我國商務部等部委的界定所謂“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縮寫FTA)是指兩個以上的主權國家或單獨關稅區通過談判簽署協定,在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基礎上,互相開放本國市場,逐步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改善服務貨物貿易以及投資的市場準入條件,從而形成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特定區域。在我國,為了方便稱呼,通常將自由貿易園區簡稱為自貿區(下文所提及的自貿區未加特殊說明均指自由貿易園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延伸,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區域經濟貿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框架下,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2008年,美國加入跨太平洋伙伴貿易協定(TPP),并逐漸成為其領導者;2013年,美國與歐盟開啟了跨大西洋投資與貿易協定(TTIP),同年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成立了諸(多)邊服務業協定(TISA或PSA),然而,這些由美國高標準主導的全球投資規則和服務貿易規則似乎為中國打造了一個全球壁壘,以高度自由化為堡壘的市場準入屏障,使得中國等相對滯后國家因無法高度開放本國市場而無法準入,在新規則的制定中無發言權,從而阻隔了中國經濟影響力在全球的擴展。
因此,躋身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經濟必須自謀發展。2013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指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關鍵在于推動經濟轉型,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于是我國自貿區應運而生。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并取得顯著成效。繼上海自貿區成立后,于2014年12月12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廣東、福建、天津設立第二批自貿區,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開始其改革與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38年以來,盡管中國經濟取得了持續高速增長,對外貿易成就顯著,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中國設立自貿區的歷史只不過短短幾年,自貿區各方面的發展還尚不成熟,自貿區建設理念尚處于不斷摸索階段,在我國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關鍵時期,自貿區建設理念以及相關體制、機制的創新還明顯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市場活力還不能被很好的激發,對自貿區的發展形成了強大的阻礙。加之,我國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與攻堅期,政府行政改革的步調放緩,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還存在政府“錯位,缺位和越位”的現象,各級政府政企不分、關系不順、機構臃腫、行政審批程序繁雜、效率低下的現狀還未能得到很好地改善。此外,傳統開放區采取的招商引資的發展模式(主要是在制造業方面招商引資)也早已不適應于當今國內國際經濟發展趨勢對于制度創新提出的挑戰,而且我國現在實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具有“負面效應”的限制和禁止類投資已不能滿足自貿區的現實需求,自貿區發展對貿易轉型升級和擴大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福建自貿區各片區同質化,專業化高端人才匱乏明顯的現象較為嚴重,各片區“信息孤島”等問題也亟待解決,在加強閩臺合作機制,以及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上,還需不斷摸索前行,如何把握住“21世紀海上絲稠之路”核心區與“福建自貿區”兩區疊加的政策機遇,也是福建自貿區在改革與發展之路上所面臨的挑戰。
福建自貿區總范圍118.04平方公里,它涵蓋了福州片區(31.26平方公里),廈門片區(43.78公里)和平潭片區(43平方公里),其中福州試驗區包括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福州保稅港區兩區塊;平潭試驗區包括港口經貿區、高新技術企業區、旅游休閑區3區塊;廈門試驗區包括兩岸貿易中心核心區和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海滄港區2區塊,作為我國國務院通過的第二批自由貿易試驗區,應當結合本自貿區的實際情況,借鑒上海自貿區的建設理念,探索適合自身的制度與發展模式創新。
(一)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政府管理方式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加快推進政企分開,切實規范政府行為,激發市場的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調節作用。同時對政府組織機構精兵簡政,福建省能夠下放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全部下放給自貿區,依法公開管理權限和流程。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審批流程,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目錄制度,實行“一表申報、一口受理、一照一碼”服務模式,推進政府的管理重點由事前審批轉移到事中、事后的服務監管上。
(二)注重各片區基礎特色產業的發展,加強各片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消除信息孤島,打好自貿區建設基石
從上海自貿區建設的成功經驗來看,福建自貿區的發展也應當立足于各區的基礎產業建設,打好基石,才能穩定發展,平潭片區將重點建設兩岸共同家園和國際旅游島,在投資貿易和資金人員往來方面實施更加自由便利的措施;廈門片區將重點建設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福州片區將重點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兩岸服務貿易與金融創新合作示范區。各片區應因地制宜,避免同質化發展。同時,各片區之間應當加強片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建立良好的多邊合作交流機制,拓寬各片區可合作的經濟領域,組織專家、人才成立福建自貿區三區聯合智囊團,對自貿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多邊的探討,互相借鑒各片區成功的實踐經驗。
(三)福建自貿區相關體制、機制的創新。
首先推進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和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仿效上海自貿區成功經驗重點實施負面清單和備案制管理模式,“法無禁止即可為”;放寬外資準入,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逐漸擴大服務貿易對外開放,重點推進金融服務、商貿服務、航運服務、社會服務、文化服務、專業服務等領域的開放;構建對外投資促進體系,進一步創新我國對外投資服務促進機制,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企業“走出去”的窗口和綜合服務平臺。
其次,推進貿易轉型升級,創新監管服務模式。積極培育貿易新型業態和功能,開展大宗商品國際貿易,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加強冷鏈物流、整車進口、海產品交易、保稅展示交易、融資租賃等新興業態的健康發展,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推進自貿試驗區內各區域之間通關一體化,在監管模式上,要努力培育出一種真正做到“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區內自由的“U”型監管模式。在確保有效監管前提下,簡化自貿試驗區內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產品內銷手續,促進內銷便利化。
(四)擴大閩臺合作,加強兩岸金融創新,率先推進與臺灣地區的投資貿易自由
首先擴大閩臺合作要引進臺灣新興產業,諸如生物醫藥、健康養老、智慧城市等;促進兩岸人才交流機制的構建,在福建自貿區各大片區,爭取設立青年創新創業培訓實習崗,吸引臺灣青年到大陸自貿區發展,實現兩岸青年人才相互交流;深化兩岸金融合作,研究制定福建自貿試驗區在兩岸金融合作方面的創新方案,如賬戶設立及試點區域性銀行間市場;推進兩岸金融業務合作創新,包括創新金融制度、拓展金融服務和推進兩岸金融合作先試先行,如征信信息共享、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短期同業拆借、對臺跨境雙向借款等。
其次在促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上,具體體現在:在投資方面,率先實施兩岸服貿協議大陸對臺80項開放措施;參照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協議,進一步提出對臺35項開放措施(如個體工商戶營業范圍擴至130個行業)等等;在貿易方面,對臺灣輸大陸農水產品、食品、化妝品和花卉苗木等試行快速通關模式,簡化自臺進口保健食品、醫療器械、中藥材和中藥飲片審批等。
(五)培養和建設高層次自貿區人才隊伍
福建自貿區需要建立一個獨特的人才評價認定機制,明確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崗位需求,實施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優惠政策,防止人才外流,大量引進福建自貿區建設急需緊缺的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特別是財稅、金融、港口物流、國際貿易等高層次人才,促進思想交流,加快人才發展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確保引進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所需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配置。加強對自貿區工作干部、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健全人才內部流動機制、績效考核機制、個性化服務和培養機制,深化閩臺人才交流合作。
(六)利用好“一帶一路”戰略優勢,拓展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合作
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與福建自貿區形成“兩區疊加”的有利態勢,福建自貿區應抓住機遇,拓展與海絲沿線國家的合作,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此外福建自貿區要利用好“兩區疊加”的政策優勢,吸引更多企業在閩投資設廠,并拓展境外產業鏈,使自貿區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能夠服務于“一帶一路”戰略進程的推進。
建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新時期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所采取的全球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貿試驗區的建設于福建、于中國是機遇更是挑戰,唯有突破傳統模式的禁錮,力爭體制、機制創新,擴大服務對外開放與貿易自由化,加快合作機制與貿易轉型升級,將福建自貿區建設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拓展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加快建設“海絲”核心區,才能使中國更快打破美國主導下的全球經濟壁壘,在引領世界貿易投資規則體系中占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李鴻階.世界自貿區發展趨勢與福建自貿區建設選擇[J].學術評論,2014,02:37-43.
[2]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 黃茂興.做足福建自貿試驗區特色發展這篇大文章[N].光明日報,2016-03-02016.
[3]陸夏.世界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歷程、功能評價與啟示[J].海派經濟學,2015,01:134-145.
[4]金愛偉.上海自貿區必將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進程[J].國際融資,2013,10:21-23.
[5]青云.上海自貿區的基礎與發展方向[J].國企,2013,09:76-79.
[6]龔柏華. “法無禁止即可為”的法理與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模式[J].東方法學,2013,06:137-141.
[7]方友熙:《論“一帶一路”下的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戰略》,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六期.
[8]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4/20/ content_9633.htm.
作者簡介
陳政斌,男,1995年05月生,福建省福安人,現就讀于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主修行政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