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商業大學金融學院 董殿榮 萬金石
論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
哈爾濱商業大學金融學院董殿榮萬金石
綠色金融歷年來在我國金融業被大力倡導,然而相比西方國家,關于綠色金融的構建所面臨的問題頗多,法律制度上的不健全使綠色金融的倡導無章可循,金融業的監督匱乏使綠色金融形同虛設,環境部門與金融部門的相互封閉使綠色金融缺乏技術支持,所以有必要提出合理化建議,使我國綠色金融制度的構建更上一層樓。本文將立足于我國金融界現狀,借鑒各國行業經驗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從而為綠色金融的構建貢獻一份力量。
綠色金融 赤道原則 綠色信貸
近年來,面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沖擊與挑戰,綠色金融已經愈發引起人們的關注,綠色金融可以大大降低投機過剩的風險,同時可以引導金融業朝著健康合理的方向發展,而目前綠色金融雖已在我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但立足于我國金融業的現實,綠色金融在我國金融業發展面臨挑戰:有法規的缺失、監管過于形式化、缺乏技術支持等多種難題需要解決,立足于現實,尋求積極的解決良策有利于金融業的健康發展。
綠色金融一詞近年來出現的愈發頻繁,是指有關的金融部門在投資或者是融資的過程中要把環境保護作為考慮的要素,日常生產經營中要把與環境相關的潛在回報和風險考慮其中,在金融決策中要注重對生態環境因素的考慮,考慮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如此一來,企業會在銀行的引導下注重綠色環保,消費者會形成綠色消費理念,而金融業也會避免注重過度投機行為。通過以上決策,完成對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引導,促進可持續發展。與傳統金融業相比,綠色金融強調金融業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它不光考慮經濟效益,更注重生態效益。
2.1現狀
就目前的發展趨勢而言,人們關于綠色金融的理解集中于銀行,銀行作為最主要的金融機構在發展綠色金融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目前所倡導的“綠色信貸”就是指銀行要把貸款投向于綠色產業,從而通過銀行的貸款方向引導企業走向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產業鏈。20世紀70年代,聯邦德國最先建立了“生態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家政策性環保銀行,其職責專門向環保項目的公司發放貸款,并提供優惠。進入新世紀,世界銀行所屬的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提出了一個新的著名的企業貸款準則,這就是著名的“赤道原則”,該原則要求任何企業向銀行貸款都必須對其投資的項目進行環境評估,評估后如果達到銀行要求的生態標準,銀行才會向其發放貸款,如此一來,銀行如同一個杠桿,很好地促進了企業發展與生態文明的和諧統一。現如今全世界已經有60多家金融機構采取了這種原則,融資額已經占融資總額的大部分,那些采取此原則的銀行被冠以“赤道銀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國家的“赤道銀行”鳳毛麟角。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綠色金融在我們國家的發展處于初級階段。
2.2問題
2.2.1缺乏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市場環境
相比于西方國家,我國的環保政策和法律體系還不夠健全,盡管相應的環保法規已經出臺,新的政策已經制訂,但是實行起來還需要實踐的檢驗,尤其是金融領域內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更多的法律法規從法律上予以保障,我國處于發展中階段,環境保護尚處于不成熟期,而金融領域相關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導致金融領域的環保專業知識極其缺乏,而現如今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企業基本信用報告》提供的關于環保的信息很少,涉及的企業范圍也不盡人意,除此以外,金融機構能夠獲取的企業信息的渠道幾乎為零,通過自身不專業的實地考察很難以保證獲取信息的真實性和對稱性,企業為達到經濟效益會降低自身生態效益,通過隱瞞或者弄虛作假反饋錯誤信息,從而誤導銀行發放貸款,綠色金融難以起到預期的引導作用。
2.2.2對金融機構缺乏監督意識
從內部來說,金融機構的投資者和股東缺乏環境保護意識,追逐銀行利益過于短期化,沒有長遠戰略目標。而金融機構內部也沒有建立起來相應的綠色配套機制,不符合我們綠色銀行的標準,銀行人員考核機制沒有考慮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重考核,很難促進金融機構人員自身綠色意識的形成。更難說完成對自身的監督。從外部看,社會各界沒有形成對金融機構的制約機制,政府部門還沒有專門的獎懲機制來鼓勵和制約金融機構,我們的企業和個人更是沒有養成綠色消費的意識,更別說對金融機構的監督。
2.2.3綠色金融發展過于封閉,缺乏交流
現如今金融部門的政策目標局限于“兩高一資”企業的信貸投放和短期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上,對綠色金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戰略部署,而形成戰略部署就需要各界各國的金融機構建立合作意識,傳承交流綠色金融理念,然而,目前我國并未形成或是建立這種相互借鑒學習的渠道,金融機構對于綠色金融的發展趨勢,環境評估技術等相關知識少之又少,對于綠色金融很難形成有效長久的發展勢頭。
2.2.4綠色金融的戰略準備工作起步緩慢
關于綠色金融戰略還沒有在我國銀行業內完全展開,黨和政府大量倡導生態和諧,但具體落實到金融機構卻沒有詳細的政策或是意見,金融機構推廣綠色金融只停留在一些具體的經營層面,還沒有制定專門的綠色金融戰略目標和發展規劃,金融機構如何將環境因素納入到具體的決策流程中去,如何去開發銀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如何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等一系列問題都有待于摸索和學習。
從經濟角度看,綠色金融體系應具備三種要素。一是提高綠色項目投資收益率;二是降低污染過重項目的投資回報率;三是提高企業以及消費者對綠色項目的興趣,吸引他們更看重綠色項目,追求更長遠的利益。基于上述因素,借鑒國內外經驗,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
3.1完善機構建設
3.1.1健全綠色銀行體制
最大化釋放綠色銀行在綠色信貸以及綠色投資方面的專業能力,強化銀行的風險防控優勢。在國家層面,要帶頭設立中國式生態銀行,帶動其他銀行發展綠色金融模式,必要時可予以經濟補貼,引領綠色金融模式。在地方層面,廣泛地建立綠色銀行,推廣商業銀行綠色發展模式,建立相應的綠色產業投資部。最終走一條中央帶動地方,地方匯集全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全模式。
3.1.2積極吸納民間資金投資綠色產業
以政府成功的綠色產業模式鼓勵民間資金投資,設立與綠色產業相關的基金,讓民間資金參與綠色金融的方式多元化、簡單化,同時合理設定綠色產業基金的組織形式,構建有效的進入退出機制。
3.1.3我國設立的對外投資興銀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等)
應該率先加入綠色金融體系,加入或者參照赤道原則,建立更高更適合我們國家的標準原則,加大投資力度,嚴格評估水準,充分披露環境相關的信息,不但可以引領國內銀行走綠色金融路線,還可以彰顯大國共建綠色銀行的勇氣和決心。
3.2涉及財政和金融政策
3.2.1建立健全政府財政部門的補貼制度
降低補貼標準,讓更多的企業成為惠及對象,增加補貼期限,簡化補貼流程,建立一套自動化的補貼模式,讓更多的企業更輕松地加入綠色金融的陣營,從而引領企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3.2.2由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帶頭,允許銀行發行綠色金融債券
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為綠色產業提供長期貸款,降低投資于綠色金融債券的所得稅,由政府出面為貸款和風險作保,為銀行發行綠色債券提供強大的政策支持,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應該簡化綠色金融債的審批流程,方便銀行發行債券。
3.2.3降低綠色產業公司上市標準
明確綠色產業和企業的認定標準,簡化綠色企業IPO審核程序,讓更多的綠色企業更快更容易地募集社會資金,對符合條件的綠色新三板企業優先轉板。
3.3涉及支持綠色投資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3.3.1建立排污權交易機制
為保污染排放總量與環境容量匹配,在加強制度看管的同時,必須合理規劃配額和交易機制,在大氣污染嚴重的地域,可以試點跨行政區域排污權交易,以更好地提高市場流動性。
3.3.2推動綠色股票指數的開發和運用,引導資本市場更多投入綠色產業
在借鑒世界各國經驗的基礎上,推動綠色企業股票指數不斷的變更創新,不斷地開發更多更好的綠色可持續性產品,從而促進綠色資本市場多樣化發展。
3.3.3建立權威性數據庫
政府環保部門應該加大力度建立環境影響評價數據庫,保證銀行在發放貸款時能夠從政府環保部門獲取真實可靠的環評信息,同時,政府可以將掌握的環境成本核算信息納入環境影響評價中去,對于污染嚴重的企業增稅或實行許可證監管制,對于綠色行業企業予以優惠獎勵。
3.4涉及支持綠色金融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3.4.1綠色金融需要國家立法為后盾
對于綠色行業予以財稅和行政許可的支持,對于非綠色金融行業則不予優惠,國家《環境保護法》應該涉足銀行業,參與銀行投資規則,依法支持綠色行業的投資,限制污染行業的放貸,建立相關的環境污染責任強制保險條例,讓綠色行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4.2完善公益訴訟制度, 明確銀行的環境法律責任
允許污染受害者起訴向污染項目提供資金的、負有連帶責任的貸款性金融機構。主要追究其環境侵權的民事責任,輔以行政處罰,必要的時候可以涉及刑事責任,督促銀行對投資企業的環境影響進行法定審查。
3.4.3上市公司環保信息披露機制
任何企業上市必須合理地、毫無保留地披露其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對于可能影響環境的企業,必須排除影響,由有關部門予以審核之后方可上市,對于未盡審查義務,也未排除影響的企業,未上市的證監會應該不允許上市,已經上市的要對上市公司股東以及負責上市公司的中介機構給予懲罰,嚴重的要追究法律責任。
[1]鄧翔.綠色金融研究述評[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 (06).
[2]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辦公室課題組.綠色金融:國際經驗、啟示及對策[J].浙江金融,2011(05).
[3]楊熠,李余曉璐,沈洪濤.綠色金融政策、公司治理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以502家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為例[J].財貿研究,2011(05).
[4]天大研究院課題組,王元龍,馬昀,王思程,劉宇婷,葉敏.中國綠色金融體系:構建與發展戰略[J].財貿經濟,2011(10).
F832
A
2096-0298(2016)08(b)-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