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 葉軍
管理學科國際化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構建①
——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
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葉軍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伴隨著濱海新區的進一步開發開放,如何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國際化高素質管理人才,已成為天津市高等教育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本文以此為切入點,首先闡述了國際化、高素質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國際化、高素質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體系,并以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為例,闡述人才培養體系的成效。
管理學科 國際化 高素質 物流管理
伴隨著濱海新區的進一步開發開放,適應經濟的全球化,天津市企業對于物流管理人才,強調要求具備開闊的視野、積極的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創新能力。但是,從目前社會整體來看,各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既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又熟悉國際化運作的現代高級物流管理人才相對短缺,這已成為制約天津市企業進一步擴大對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禁錮。本文以此為切入點,以滿足濱海新區進一步改革與開放需求為目標,構建新型物流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
現代教育學基本理論認為,知識、能力和素質是一個人在全面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不同層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統一整體。獲取知識是基礎,在此基礎上,經過必要的訓練和實踐等環節衍變成能力;最后,將這些通過學習和技能培訓掌握的能力,內化于人的身心,升華為人的素養和品質。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快速發展的今天,物流管理類國際化高素質人才應具備的素質、知識結構和能力主要涵蓋以下內容。
1.1多重素質的集合
主要包括以下幾項素質。一是思想政治素質。在人才應具備的四大素質中,思想政治素質是根本。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首先要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二是科學素質。作為一名現代管理者要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運用科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三是文化素質。要具備較為深厚的文、史、哲等人文社會科學底蘊,并且能夠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做到有效地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充實豐富自己。四是心理素質。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等智力要素和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要素。健康的心理素質要求能夠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經得起勝利和挫折、成功與失敗的考驗,以及個人榮辱的變遷等。
1.2博專融合的知識結構
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類知識結構。一是廣博的知識結構。作為21世紀的物流管理人才,不僅要掌握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等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而且還要了解科技發展動態、趨向及自然、環境、生態等相關自然科學知識。同時也要深諳發達國家的科技、經濟發展史,或者崛起的原因和條件等。二是深厚的學科基礎知識。既熟練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又熟悉我國企業物流管理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國際企業物流管理的慣例與規則;既熟練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又初步掌握應用辯證分析、實證分析、均衡分析、邊際分析、總量與個量、動態與靜態及模型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三是通專結合的專業知識。首先要通識物流管理相關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應熟練掌握2~3項物流管理企業需要的專業特長和技能,做到通能拓寬面、專能突破點。
1.3多方面能力的疊加
未來社會經濟管理者之間的競爭不單是知識儲備的競爭,更是管理者綜合實力的抗衡。因此,這就要求各級物流管理人才不僅要有一定的特長和專業技能,還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具體如下:一是管理的協調能力。物流管理者必須具備較強的協調組織能力,通過“整合”各行為主體的經濟與經營活動,形成良好的合作團隊,促使生產經營過程的協調。二是創新能力。由于從企業產品研發、生產工藝、生產技術到銷售網絡與體系的構建,甚至管理的體制和機制諸方面無不滲透著創新的烙印,創新能力是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必不可少的能力。三是跨文化的溝通能力。要具有較強的國際交流、交往能力,且既懂企業管理又有全球意識的人才,已成為物流管理人才必備的素質。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各高校的物流管理類人才培養體系基本上都是采用通識教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大模塊化課程體系。本文在遵循這一人才培養體系大框架的基礎上,進行了內部的結構性改革與創新,強調課程設置與管理的綜合性、目的性和柔性化。學生選擇不同的課程模塊,就意味著選擇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以課程體系為基礎,構建了一個各個模塊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才培養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框架。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四個方面。
2.1構建了基礎能力培養模塊
在這個模塊中,主要是完成大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這是每一個大學生必備的素質和能力,也是目前我們提倡的寬口徑、厚基礎人才培養的必備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類的課程、自然科學類的課程、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課程和公共外語等。
2.2 構建了模塊化課程體系
近幾十年來,科學發展的綜合化趨勢十分明顯,科學在不斷深化的同時加強了各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和融合,科學技術上的發展往往在學科的交叉點取得突破。基于學科的這一發展趨勢,構建了注重學科交叉與融合的橫向創新課程體系。換言之,一方面,通過課程的整合實施創新品質的培養,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專業技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自身發展、社會發展的問題。力爭使培養出的管理學科的人才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頑強的意志、勇于開拓的精神等;另一方面,依托多學科交叉課程體系,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增設綜合性的課程和跨學科的課程,完成社會科學內部的交叉,解決專業人才“技能上狹窄”的問題;通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解決專業人才“狹窄于技能”的問題。
2.3系統的教學實踐體系
強調體驗性和研究性的學習方式。主要強調依托實習基地開展體驗式教學,并通過各類模擬訓練,有的放矢地開展學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培養。
2.4掌握學科前沿的理論動態
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教育資源,及時掌握學科前沿的理論動態。通過聘請國外大學知名教授、國內外著名財團董事長集中授課,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原有課程體系整體分為三大模塊: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基于濱海新區對國際化、高素質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我們對每一模塊做了相應的整合,形成了新型課程體系。
3.1按照學校的統一要求設置公共基礎課
主要課程包括:政治理論類、高等數學類、體育等。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本學院的外語教學沒有和其他學院一樣,放入公共基礎課模塊。為實現強化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目標,我們將其放入到了專業基礎課模塊。為增進學生對本國和世界各國歷史、政治和文化的了解,增開了中日文寫作、高級綜合日語(以日本政治、文化和歷史為主體)。
3.2調整專業基礎課模塊中的外語課時比例
為了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我們適當加大了日語課程教學的學時比例。由于學生全部是零起點學習日語,所以,第一年學生在學好公共必修課的前提下,主要是進行語言的學習。而且充分借助國外教育資源,聘請外教授課,提高授課的質量。另外,為了進一步擴大學生的就業范圍,我們充分借助學院的教育資源,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學院內部統籌,提供在工商管理系旁聽英語課程的機會。
3.3強化了專業基礎課程
眾所周知,物流管理專業是在經濟學這個一級學科的基礎上,逐步演繹分離出來的涵蓋技術、經濟、管理等多個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的新興學科。所以,關于這部分的研究我們大體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借鑒國外物流人才培養的經驗,在物流人才的培養上,突出學科基礎課程的教學。課程大體包括:經濟學學科、管理學學科、信息技術學科和一些部門經濟學的課程。另一方面,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學科間的交融與融合。在綜合國內外同類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我們主要開設了經濟學原理、管理學、運籌學、物流信息系統等基本能力培養、素養培養的課程。
3.4專業課程體系中增設了學科前沿講座
例如增設的企業社會責任專題是目前國內幾乎沒有,而在國外同專業里普遍開設的專業素質教育的課程。眾所周知,目前國內各類礦難、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這里面固然有政府監管不到位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企業高管受利潤最大化的驅使,只看重企業的經濟責任,而從內心深處漠視作為企業公民這一社會角色所應承擔的環境保護責任、慈善責任等。我們期望通過這類課程的設置,在學生步入社會之前,能夠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當面對現實問題的時候,能夠在最高理想和最低道德底線間,選擇一個可行的社會行為。
3.5構建了突出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
此課程體系中構建了涵蓋“《專業認知實習》——《專業指導Ⅰ》——《專業指導Ⅱ》”的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具體來講,《專業認知實習》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級,作為專業學習的入門階段,主要講授文獻查找、論文撰寫基礎(如確定題目、數據收集)、看待企業及經濟社會的方式等,使學生逐漸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標;三年級《專業指導Ⅰ》,其授課方式主要為社會調查,由學生自我設定選題,任課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和修正。每一個調研小組以演講的方式進行發表,并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評委團共同進行質疑,學科成績的構成為教師的打分和學生評審團打分各占50%,方式非常的靈活實用。四年級的《專業指導Ⅱ》,基于前三年的學習和實踐基礎,特別是三年級時的資料收集和調查研究,并經過和專業指導教師的協商共同確定畢業論文題目,全部學生分別由教研室的相關老師指導,最后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
綜上所述,物流管理專業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大幅度的提升。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本專業已有的10屆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8%,簽約率在70%左右。應該說,“專業+外語”的人才培養模式符合社會對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由于學生既擁有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因此獲得用人單位的廣范認可;另一方面學生創新能力獲得提升。本專業學生在全國各類大學生課外競賽中紛紛獲得佳績,幾年來取得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與創新實踐競賽的二等獎,獲得國家級、天津市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多項,出國留學深造的學生占到當年畢業生人數的10%以上。應該說,通過改革與創新,新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顯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1]周光禮.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深層次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2(5).
[2]徐明等.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教學新探索——“3P”教學模式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5(11).
[3]劉英,高廣君,等.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龍江高等教育,2011(1).
F404.1
A
2096-0298(2016)08(b)-182-02
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2016年“雙語”精品課建設資助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葉軍(1962-),女,湖北省武漢市人,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物流管理領域的教育與教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