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光甘肅省公安消防總隊蘭州支隊,甘肅蘭州 730000
?
突發事件報道中新媒體的新聞倫理探析
郭晨光
甘肅省公安消防總隊蘭州支隊,甘肅蘭州730000
摘要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得到凸顯。同時,新媒體渠道發布的新聞報道是否遵從新聞倫理,又成為業界值得探討的議題。文章對新媒體在相關報道中出現的新聞倫理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如何規避。
關鍵詞突發事件;新媒體;新聞倫理
根據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將突發事件界定為: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新媒體,主要是在新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基礎上所產生的媒體新形態,包括在線的網絡新媒體與離線的其余一些數字媒體新形式[1]。網站、短信、微博、博客、數字電視、手機報、微信等這些一切使用新的技術手段開展信息傳播的媒介都屬于廣義上的新媒體。
近幾年,我國突發事件頻發多發,在突發事件的傳播過程中,新媒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面對突發事件,新媒體往往沖在最前方,實時傳遞信息,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在填補傳統媒體信息缺失、協助有關部門及時獲取信息和公益宣傳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的聲音。這就需要我們就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的新聞倫理進行一些探討。
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從業者在新聞實踐活動中需要遵從的新聞規范和準則。新聞倫理是新聞媒介和從業者在新聞信息傳播活動中的價值導向、道德功能與行為規范等內容的總括。突發事件因其重要性、關注性和特殊性,更要重視新聞倫理道德的調節作用,從而更好地把握新媒體以新聞傳播活動影響社會的善惡準則。
在近年來發生的重特大突發事件報道中,新媒體正以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動性強的特點占據著新聞報道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傳播者和討論者[2]。“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山東疫苗事件等都是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途徑大規模傳播開來,牽動了億萬國人的心。但同時應該看到,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劣勢與不足。
2.1新媒體的碎片化信息存在片面性
新媒體由于其傳播主體的開放性,在信息互動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但也催生了一些問題,信息爆炸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質量的參差不齊,一些真實度不夠的信息夾雜其中,動搖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媒體的公信力。比如:公眾所獲得的碎片化信息缺乏真正的價值;為了搶占先機,某些新媒體模糊新聞的事實和時間,使受眾受到誤導;并且,新媒體傳播的碎片化信息量非常巨大,但在深刻性上仍存在明顯不足[3]。
2.2缺乏整體性報道和深度報道
突發事件發生后,新媒體可以簡捷、方便、速效地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信息傳播出來,使得海量的信息得到高效整合。然而,由于其傳播信息的碎片化形態和同質化現象,就導致了許多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無法從整體上、從深度上去把握和探究事件背后的真相。
2.3從業者新聞專業化素養不足
許多突發災難性新聞報道中,新媒體都被民眾批評最擅長的是轉發和祈福,滿屏充斥著“xx不哭”的煽情式報道,這些“充滿感情”的新聞難以提供全面而公正的事實。同時,在新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對新聞當事人的隱私保護不足、對受害者家屬造成二次傷害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新媒體的新聞從業者在專業新聞素養方面的不足。
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作為一種新興事物,新媒體本身是從傳統媒體中產生和發展,但又有所區別。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新媒體的作用,用新聞倫理的維度來考量,從而更好地發揮其效能。
3.1實事求是還原新聞價值真相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堅持突發新聞事件的客觀報道應該成為不容置疑的觀念,這是尊重新聞規律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界限日趨模糊,只要在現場就可以開展報道,這使突發新聞的時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但由于缺乏把關,傳播的信息難以分辨其本來面目,這使得受眾產生誤會,甚至還會造成恐慌。必須將突發事件報道中的時效性與準確性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可以為了提高其時效性就犧牲準確性,要尊重原新聞的本來面目。
3.2延伸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
新媒體傳播海量的碎片信息,但這些碎片信息根本無法完全滿足所有受眾的一切信息需求。人們需要在第一時間掌握準確信息,也需要透徹的分析報道。新媒體在突發事件中傳播力有余而原創性不足,容易造成報道相互模仿和日益趨同的局面。加強原創新聞和對碎片化信息的整理分析解讀,就能更好地解決突發事件新聞報道信息的碎片化和趨同化的現狀,從而更大程度地擴展其傳播效能。
3.3提升新媒體從業者的職業素養
規避突發事件報道中有違新聞倫理的行為,根本上要從新聞從業者抓起。首先,專業而負責任的突發新聞報道需要冷靜而理性,而在探尋事件真相的過程中需要就掌握的事件信息開展深入調查與分析。其次,要堅持以人為本這一原則,重點把握“知情需要”和“知情欲望”的抉擇與平衡。再次,面對突發事件,新媒體的主要職責是公正地提供調查并進行分析,使報道科學而準確,這就需要從業者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和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邵雨莉,孫蘇芳.如何做好日益“小眾化”的大眾傳播[J].記者搖籃,2004(12):43.
[3]張霆,鐘茜.手機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作用[J].新聞愛好者,2009(24):46-47.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10-0005-02
作者簡介:郭晨光,助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