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杰煙臺日報社,山東煙臺 264001
?
紙媒記者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挖掘新聞
趙志杰
煙臺日報社,山東煙臺264001
摘要媒介資訊是我國百姓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在百姓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已經進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資訊傳播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對傳統的紙質媒介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與網絡信息的傳播相比,紙質媒介的傳播速度慢,無法進行及時的反饋,且不能點擊閱讀和選擇閱讀,嚴重阻礙了新聞傳遞的效率。在這樣的發展情形下,我國紙質媒體的記者必須根據目前的現狀,找到挖掘新聞的新辦法,從而突出紙質媒介的優勢,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達。
關鍵詞紙媒記者;新媒體時代;挖掘新聞
現如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信息的爆炸式飛快增長成為了一種新的趨勢。以往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較為單一,大多依靠報刊、廣播和電視,目前人們可以利用手機閱讀資訊,微博、微信等交流方式的出現,也豐富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針對紙質媒介受到的沖擊,我國紙媒記者必須找到應對的方式,挖掘新聞傳播的途徑,彌補傳播的不足,從而挖掘信息深度。
隨著現代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傳播,互聯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傳統的紙質媒介遭到了巨大的沖擊,其在堅守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的同時,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目前的信息傳播方式愈加多樣,人們獲取資訊的手段也越來越多,紙質媒介由于傳播速度的滯后性和版面限制的局限性,使得它的地位被動搖,紙媒的閱讀人數也有了明顯的下降。
根據我國有關互聯網發展狀況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年底,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5億,手機網民3.48億,這也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傳播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傳播速度快,且效率高,人們還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所要閱讀的信息。另外,在這種大背景下,人們閱讀的方式與習慣也有了明顯的改變,紙質媒介的購買力不斷下滑,讀者流失量巨大。
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已經直觀清晰地了解到了我國紙媒在新時代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遭遇的巨大沖擊,以及它所面臨的困境。想要解決這些不足,紙質媒介的記者就必須對傳播方式加以轉型,突出報道的深度特征,重視挖掘新聞的內涵,并體現其科學性,從而更好地應對網絡沖擊。
2.1堅持互動
從實際上而言,我國最早遭遇網絡沖擊的紙質媒體是南方沿海地區。但是這種沖擊從實質上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很多南方媒體也從中吸取到了經驗,對傳統的報業發行和傳播方式進行了改變。《南方都市報》調查發現主流讀者的網絡閱讀量不斷增多,網絡的影響力也有了增強。針對這樣的現象,紙媒記者堅持對報紙進行整合,突出報網互動的優勢,顛覆了傳統的報刊模式,將報紙進行網絡化處理,擴充了版面,也有助于將新聞評論向深度挖掘。
2.2立足權威,發揮傳統優勢
不可否認,與傳統的紙質媒介信息傳遞方式相比,網絡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且依托于新的互聯網技術,能夠實現全天不間斷的播放,且互動性強,每個人都可以針對新聞提出自己的見解,在網絡上傳播消息。然而,這種全民互動的資訊傳達方式也有自身的弊端,一旦監管不嚴,就會發布虛假信息,擾亂視聽,甚至引起社會騷動。紙質媒介的記者必須立足權威,突出紙媒的優勢,嚴格檢查所發布的信息,對內容進行嚴格把關,保證刊登信息的真實性,杜絕不確定新聞,從不同的側面對新聞開展報道,提出有見解的思想。
2.3立足深度,增加新聞厚度
從讀者角度來說,通過怎樣的方式閱讀信息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新聞是否真實,是否能從中獲取有益信息。從信息量上來看,紙媒確實比不上網絡傳播,但是紙媒有助于挖掘所要報道內容的深度,提高新聞的厚重感,滿足不同讀者群的閱讀需求。以《墊江日報》為例,該報開設“鳳山小議”“桂溪論壇”“今日談”等雜談、評論欄目,圍繞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國內重大事件,及時展開評論,大事大評、小事小議,頗受讀者歡迎。
2.4報網互動,滿足受眾需求
隨著新聞傳播媒介日益多元,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已經不可能在新媒體的包圍下獨善其身。網絡不受版面限制,可以隨時更新新聞,滾動播報事件進展,可以彌補報紙“每天一更”的缺陷。因此,報網互動可以通過各類網站、論壇、微博等自媒體獲取新聞線索,及時跟進采訪,做足深度文章。比如,報紙可以通過網站發布簡要新聞短訊,對采訪到的新聞進行快捷報道,整合并相互培養大部分讀者群,并實現信息的交互性,形成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在信息大爆炸的新時代,傳統的紙媒報道方式存在的不足逐漸暴露了出來,阻礙了信息的傳遞和資訊的傳播,與網絡媒介相比,交互性和即時性也較差,導致紙媒的閱讀人數不斷下降。針對這樣的現象,紙媒記者必須改變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堅持報網聯動,注重新聞深度的挖掘,增加新聞的厚重感,并不斷提高紙媒記者的素質和能力,立足權威,突出重點,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付聰.新聞閱讀類App發展新模式探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4.
[2]張新月.從現時代特征出發探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5.
[3]吳志遠.新媒體驅動下的報業“內容資源”挖掘策略[J].新聞愛好者,2014(1):14-20.
[4]高云微,秦靜,楊繁.第三屆“新媒體與社會發展”全球論壇暨中美新媒體與社會發展雙邊研討會[J].新媒體與社會,2013(4):9-43.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10-0164-02
作者簡介:趙志杰,編輯,研究方向為新聞采編及新媒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