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銀云++胡新崗++郭廣富

摘要:鵝副黏病毒病由副黏病毒科禽副黏病毒Ⅰ型鵝副黏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現為消化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的癥狀和病變。通過臨床病例觀察該病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利用RT-PCR方法鑒定病原,采用病理組織學技術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鵝副黏病毒是一種泛嗜性病毒,可在鵝體內的多種器官中復制,并造成多器官組織的損傷,從而引起患鵝消化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的癥狀和病變。
關鍵詞:鵝;副黏病毒;RT-PCR;鑒定;病理組織;觀察
中圖分類號: S858.335.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5-0302-03
鵝副黏病毒病是由副黏病毒科禽副黏病毒Ⅰ型鵝副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病毒性傳染病。患鵝主要表現為消化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的癥狀和病變[1],以腸道糠麩樣潰瘍、胰腺腫脹且表面有灰白色壞死灶、脾臟腫大并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壞死灶為主要特征[2]。鵝副黏病毒病于1997年在江蘇省發(fā)現,不同日齡的各品種鵝群不分季節(jié)均易感,發(fā)病率為40%~100%,死亡率達30%~100%,2周齡以內雛鵝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均可達100%,現已成為嚴重影響我國養(yǎng)鵝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疫病[3]。2014年夏季,蘇北地區(qū)某肉鵝場飼養(yǎng)的7周齡獅頭鵝發(fā)生疑似副黏病毒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診癥狀觀察、分子生物學診斷,確診為鵝副黏病毒感染,并進行病理組織學觀察,為該病的正確診斷提供分子生物學及病理組織學方法。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病料病料采自蘇北地區(qū)某肉鵝場,該場疑似感染鵝副黏病毒,病鵝的臨床癥狀及肝、脾、胰、肺、腎、腸等病理變化明顯。
1.1.2主要設備RM2235型徠卡切片機,PTC-200rev型PCR儀,DYY-7C型電泳儀,DYCP-31DN型瓊脂糖水平電泳槽,Mikro200R型冷凍高速離心機,JS-380A型自動凝膠圖像分析儀,恒溫箱,微量移液器等。
1.1.3常用試劑10%福爾馬林、乙醇、石蠟、二甲苯、蘇木精、伊紅、鹽酸、樹膠等均為國產試劑。200 bp DNA Ladder Marker購自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病毒基因組DNA/RNA提取試劑盒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Lamp MasterMix(含染料)購自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urine RNase Inhibitor、HiScriptReverse Transcriptase均購自南京諾唯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 nt隨機引物購自Fermentas公司。
1.1.4RT-PCR引物設計與合成根據EMBL/GenBank上已公布病毒的相關基因序列,由上海英濰捷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采用Primer premier 5.0引物設計軟件設計NDV-F引物1對,目的基因片段大小為970 bp。F1:5′-GCCGAATTCCCGAATCATCACGACGCTTAA-3′;F2:5′-GTGAAGCTTGAGTCTGTGAGTCGTAC-3′。
1.2方法
1.2.1流行病學調查通過約談鵝場飼養(yǎng)員和技術人員、查看養(yǎng)殖檔案、進行群體觀察和個體檢查,了解該鵝群發(fā)病的具體情況,為鵝副黏病毒病的正確診斷提供流行病學信息。
1.2.2臨床癥狀觀察重點觀察病鵝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的癥狀。觀察病鵝的運動姿態(tài),有無扭頸、仰頭、轉圈等神經癥狀,有無甩頭、咳嗽等呼吸癥狀。觀察糞便的狀態(tài)及顏色、眼睛有無分泌物等。
1.2.3大體病理剖檢重點檢查肝臟、脾臟、胰腺,特別是全部腸道、盲腸扁桃體。
1.2.4病理組織學觀察采集新鮮病死鵝的消化器官(腺胃、腸)、免疫器官(脾臟、胸腺、法氏囊)、神經器官(腦)等;以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后,利用乙醇經脫水機自控脫水、二甲苯透明、石蠟包埋;采用切片機切成片厚為4~6 μm的薄片,經蘇木精-伊紅染色(H·E染色)后鏡檢拍照。
1.2.5雙抗PBS的配制將OIE推薦的配方[4]略作調整,采用pH值為7.2的PBS溶液配制運輸液,溶液中青霉素(penicilin)、鏈霉素(streptomycin)的劑量分別為 10 000 unit/mL、10 mg/mL。采用濃度為1 mol/L的NaOH溶液將其pH值調節(jié)至7.2。
1.2.6RNA提取及cDNA轉錄將疑似副黏病毒感染的雛鵝器官病料剪碎,加入預冷雙抗的PBS研磨,反復凍融3次后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每份吸取200 μL上清液用于病毒基因組的提取。根據病毒基因組DNA/RNA提取試劑盒說明書進行RNA的提取,測其含量為320 μg/μL。采用6 nt隨機引物進行反轉錄(于65 ℃加熱5 min,迅速置于冰上驟冷并靜置2 min)。根據HiScript Reverse Transcriptase說明書進行反轉錄以獲得病毒的cDNA(置于PCR儀中進行反應,反應程序為50 ℃ 45 min、85 ℃ 5 min)。
1.2.7基因片段的擴增根據2×Lamp MasterMix(含染料)說明書進行PCR擴增。PCR反應條件為:94 ℃ 2 min;94 ℃ 30 s;退火溫度為55 ℃,72 ℃下延伸時間為1.0 min,30個循環(huán);72 ℃ 5 min。PCR產物經凝膠電泳檢測。
2結果與分析
2.1流行病學特點
該鵝場約有7周齡獅頭鵝2 100羽,至送檢時已發(fā)病 7 d,約900羽發(fā)病,發(fā)病率約為43%;病死320余羽,病死率約為36%。部分病鵝發(fā)病5~6 d后逐漸好轉,10 d左右康復。發(fā)病期間未采取隔離措施,僅以氟苯尼考等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
2.2臨床癥狀
患鵝病初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糞便稀薄呈白色。隨著病情加重,稀糞呈暗紅或微黃色,直至變?yōu)樗畼狱S白色。病程中期,患鵝表現為厭食、飲水增加、羽毛逆亂且無光澤、站立不穩(wěn),病情嚴重的鵝質量明顯減輕。病程后期患鵝嚴重脫水、迅速消瘦、翅膀下垂,多數呈癱瘓狀,多排綠色糞便,直至衰竭死亡。瀕死期的患鵝體溫下降、食欲廢絕、蹲地,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部分死亡后的鵝表現神經癥狀,頭頸扭曲或昂頭,倒提從口中流出水樣黏液。
2.3大體剖檢病變
剖檢病死鵝可見口腔有大量黏液,氣管和支氣管環(huán)充血、出血,內有大量黏液。食道和腺胃交界處出血、潰瘍,食道黏膜附著的纖維性結痂塊呈灰白色或黃色;腺胃黏膜充血、出血、潰瘍;肌胃和腺胃交界處有出血斑點,肌胃角質層下充血、出血、潰瘍。十二指腸、空腸、回腸黏膜附有特征性的黃色纖維性結痂(圖1);直腸泄殖腔黏膜出血、潰瘍,痂塊表面附著的膿汁樣分泌物呈灰白色、淡黃色;盲腸扁桃體出血、腫大、潰瘍,部分病鵝的盲腸黏膜也有淡黃色痂塊、潰瘍灶;胰腺黏膜充血、出血。部分病鵝的肝臟質地較硬、腫大、瘀血;膽囊擴張,充盈膽汁;脾臟瘀血、腫大,表面布滿灰白色壞死灶(圖2);肺臟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腎臟略腫大、色淡,輸尿管擴張,充滿白色尿酸鹽;胸腺、法氏囊萎縮;大腦和小腦充血、水腫。
2.4顯微病理變化
腎小管上皮嚴重顆粒變性,部分細胞壞死崩解(圖3)。肺組織廣泛性充血、出血(圖4)。胸腺髓質胸腺小體結構破壞,周圍上皮性網狀細胞、胸腺細胞數量減少(圖5)。肝細胞廣泛發(fā)生顆粒變性、渾濁腫脹(圖6)。脾紅髓部局部淋巴細胞數量減少,散布大量紅細胞(圖7)。十二指腸絨毛黏膜層、固有層局部壞死脫落(圖8)。回腸黏膜層、固有層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圖9)。
2.5基因片段的擴增結果
電泳檢測結果顯示,NDV-F的條帶大小(圖10)與預期結果一致。
3結論與討論
病理組織學研究顯示,鵝副黏病毒可在肝臟、腎臟、脾臟、胰腺、腸道、胸腺等全身多種器官和組織中復制,并對其造成損傷,造成較為典型的顯微及大體病理變化。此外,鵝副黏病毒還能導致患鵝心肌纖維廣泛發(fā)生顆粒變性,并使氣管黏膜上皮細胞壞死脫落、固有層充血、毛細血管瘀血[5],使大腦和小腦充血,法氏囊萎縮。可見,鵝副黏病毒是一種泛嗜性病毒,其泛嗜性是導致鵝副黏病毒病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患鵝臨床表現出的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方面的癥狀,是由相應器官和組織發(fā)生病理變化所致,癥狀的輕重與病理變化的程度密切相關。
鵝副黏病毒病對各日齡鵝均有易感性,日齡越小則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越高,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隨日齡的增長有所下降,2周齡以內雛鵝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可達100%[6]。鵝副黏病毒對患鵝免疫系統(tǒng)的侵害比較嚴重,日齡越小的鵝其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越不成熟,自身免疫能力越低,感染后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越高;日齡越大的鵝其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越成熟,免疫能力越強,感染后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有所降低,發(fā)病后約7 d有可能逐漸痊愈康復。對小日齡鵝群加強飼養(yǎng)管理,嚴格執(zhí)行消毒措施,處理好患鵝所污染的飼料、飲水、墊草、墊料、用具,無害化處理死鵝、內臟、羽毛等,謹防該病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鵝副黏病毒屬于禽副黏病毒Ⅰ型F基因Ⅶ型毒株,與新城疫常用的弱毒苗、中等毒力苗的毒株基因型不同;因此,僅用這些疫苗進行免疫不能防治鵝副黏病毒病,只有選用經過基因鑒定的毒株制備滅活苗,才能有效預防本病的發(fā)生[7-8]。鵝場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鵝群的免疫監(jiān)測工作,定期檢測鵝副黏病毒病的抗體(HI抗體)水平,做到科學免疫。遏制鵝副黏病毒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雞群也能感染鵝副黏病毒病,因此鵝場須遠離雞場、村戶,鵝群內不飼養(yǎng)雞,避免相互傳播[5]。鵝群一旦發(fā)病應該立即隔離或淘汰病鵝,同時對假定健康鵝進行緊急免疫接種。
參考文獻:
[1]萬洪全,劉海俠,吳力力,等. 鵝副黏病毒對鴿的致病性研究[J]. 中國獸醫(yī)科技,2002,32(5):5-8.
[2]張偉,刁有祥,徐福亮,等. 鵝副黏病毒LS-1株的分離鑒定及F基因分析[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4):31-35.
[3]王永坤,朱國強,金山,等. 水禽病診斷與防治手冊[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6-45.
[4]Anonymous. OIE Manual of standard ford:agnostic tests and vaccines[M]. 2nd ed. Paris,France: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1992.
[5]李鵬飛,李盛強,郭劍英,等. 廣東地區(qū)幾例鵝副黏病毒病的剖檢變化[J]. 獸醫(yī)導刊,2009(11):57.
[6]張偉,季艷菊,陳芳艷,等. 鵝副黏病毒病的診斷與防控[J]. 吉林畜牧獸醫(yī),2008,26(12):28-29.
[7]王永坤,田惠芳,周繼宏,等. 鵝副黏病毒病的研究[J]. 江蘇農學院學報,1998,15(6):12.
[8]吳民. 鵝副黏病毒F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4,42(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