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琛三明學院,福建三明 365000
?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
林 琛
三明學院,福建三明 365000
摘 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新媒體不斷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新媒體。可是現在的大學生并沒有正確地對待并應用新媒體,大多數跟隨潮流,通過新媒體進行娛樂休閑,其本身媒體素養就存在較大的問題。當然造成的原因有很多,也包括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教育背景,而這些都是可以改善的。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素養媒介
新媒體的發展,使網絡、通信傳播迅速,不斷出現了手機QQ、微信,微博、貼吧、論壇等等。大學生對這些社交媒體的使用頻率遠遠超過移動通信這種直接的交流方式。大學生雖未踏出社會,但依然可以通過媒體了解社會,從而間接地“接觸”社會。因此,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成了非常重要的問題,對問題有效的培育對策已迫在眉睫。
在網絡媒體時代,每秒都有不同的話題,而大學生一直是社會各界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可見大學生所擔的分量不輕。因此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水平是十分的重要。對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或從事教育相關行業的人員都做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現狀的分析及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可無論是研究方法還是采用的研究思路都大同小異,缺乏具有創新性和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這些均反映出我國還不夠重視大學生媒介素養研究,且對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還沒有引起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的足夠關注,這些需要我們反思。
2.1大學生對媒介沒有正確的辨別力
面對媒介信息,大學生沒有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信息做出深入的分析并辨別信息的真偽。這些都反映出大學生的不足。大學生對媒介的認知和辨別能力還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對媒介的深層次分析辨別能力,很容易就會受到大眾傳媒所傳播觀念的影響,更不用說對其進行有效批判了。
2.2大學生對媒介沒有全面的道德規范意識
在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中,自律和道德規范意識缺失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每天都有網絡受害事件相關新聞。人性黑暗的部分顯露出來,人們對道德規范慢慢失去信心。血腥暴力、黃色淫移內容的隨意傳播,歪曲了許多人的心靈。網絡抄襲、盜版軟件的使用也改變了人們對知識產權的價值取向。大學生以為這些離自己遙遠,沒有重視加強自身的道德規范意識,但他們至少做到不讓自己受到傷害。
2.3大學生對媒介影響的理解領會能力不夠
目前很多大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知道媒介素養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更深層次地去認知和理解。新媒體是一種新的媒體形態,是一種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單向的向大眾傳播且具有多彩便攜性的新型媒體。因此導致許多大學生接觸過于頻繁,過度使用。大學生接觸媒介的目的太過于簡單,僅僅用于休閑娛樂,很少利用媒介學習,使媒介這個很好的平臺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3.1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
在如今新媒體背景下,更應該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有能力對新媒體不利因素進行篩選。全面分析每一個大學生不同的個性以及接受信息的程度,有效制定具體的教育內容。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適合每個大學生的媒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的課程活動,鞏固大學生媒介素養知識。
3.2重視并培養完善的媒介素養師資體系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首先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發展專業的師資隊伍。建立專業的媒介素養教育教師隊伍,并加強鞏固各學科之間橋梁的搭建,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大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
3.3科學規劃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的設置
大學課程要有針對性,比如對于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可以合理的開設相關媒介素養的課程,通過直接傳授知識的方式,讓大學生對媒介素養的本質等有系統深入的了解。因此而提高大學生媒介使用效率。同時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相關法律知識。通過網絡課程,讓學生增加興趣。利用時間的積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媒介行為習慣。
3.4充分發揮學校社團組織的各種優勢
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應該就是社團了。這時候社團應該發揮本身具有的優勢,建設更好的校園文化。讓學生有意識的組織各種類型的社團組織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傳播媒介知識。擴大社團組織的接受群體,邀請教師等具備優秀媒體素養的群體。間接拓寬學生視野,強化課堂教育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其中,不知不覺的提升自己的媒體素養。
大學生就是八九點鐘的太陽,是國家的希望。具有充沛的活力與朝氣,應該在媒介素養起到表率的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走向社會,走在時代的前沿。而怎樣正確合理地使用媒介避免不正當地利用媒介成為大學生乃至大眾所應該具備的媒介素養。大學生在面對媒介信息的時候應該保持相應的理性。通過思考和辨別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做出對自己和社會有益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徐占品,遲曉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與學風建設關系研究[J].東南傳播,2014(4):98-100.
[2]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
[3]秦永芳.信息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8):38-39.
[4]王帆,張舒予.從教育視角解析媒介素養與信息素養[J].電化教育研究,2007(3):35-39.
作者簡介:林 琛,所在院校為三明學院。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2-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