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菊
?
論精算管理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的運用
孫運菊
莒縣勞動社會保險事業處
摘 要:我國的養老保險事業關系到占世界1/5人口的老年生活保障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來,逐步覆蓋了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受益于養老保險制度之下。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已成為關乎我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防范風險,應將精算管理運用于養老保險制度中,本文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精算管理;養老保險制度;運用
精算科學是一門實用性學科,是保險和社會保障事業建立和健康運作的數理基礎。它以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為基礎,與人口、社會、經濟有關科學相結合,對風險事件進行評價,對各種經濟保障方案的未來財務收支水平和債務水平進行估計,使經濟保障方案建立在穩定發展的財務基礎之上。基本養老保險作為一種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保險制度,社會保險的對象也是風險,其實際成本都由未來的實際給付額和管理費用決定的,同樣要測算制度的成本。這就需要運用精算技術對未來風險程度和損失分布進行估計,進而對未來財務收支,長期償債能力和保值增值能力等作出估計。以檢測基金收支風險、保證基金平穩運行,為社會經濟發展及“十三五”規劃提供科學決策。
1.全面運用數據信息,加強基金管理
當前,在基本養老保險管理中,無論是制度決策前的論證、制度運行過程中的監控,還是制度運行結果的評估,都較普遍存在著精算管理缺位的現象。例如,在養老保險基金收支中,運用精算技術開展基金收支預測,是養老保險管理逐步走向專業化和精細化的標志之一,在預測過程中。通過綜合運用數理統計、人口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對養老保險制度運行進行精確的數量化處理,能提供大量的分年齡、性別的結構數據,而且地區之間差異也比較大。這些翔實的數據能有效的彌補常規統計數據的不足,為有的放矢地提高經辦機構業務能力和經辦效率,推動經辦管理從粗放型向精細化的演變提供技術支撐。
2.建立科學的預警機制
在基本養老保險領域,精算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把精算技術運用于養老保險風險管理中。定期評估養老保險的短期和長期償付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實際數據為基礎,預測養老保險基金在未來年度的收入、支出和結余,評估基金運行的風險。從檢測評估內容看,短期要對制度的收支平衡和結余基金的償付能力做評估;長期要對制度的綜合收支率和精算平衡情況作出評估。近年來,全國社?;鹂傮w運行情況較好,但是,由于我國養老保險統籌層次低、改革時間短,改革之前的部分,如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未繳費之前視同繳費年限,即視同期間的養老保險費由政府承擔,也叫轉軌成本。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從國際上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齡結構的撫養比指標來看,我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總撫養比顯示,1982 -2010年,整體呈下降趨勢,從62.6%下降至34.2%。但是,總撫養比近兩年持續增長,2012年和2013年分別為44.62%和45.94%,顯示出全社會的人口撫養負擔正在加重。細分撫養比顯示,我國少兒撫養比從1982年的54.6%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22.2%,而同時老年撫養比從8.0%上升至12.7%。
上述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呈現總量擴張、增量提速的發展態勢,人口撫養負擔正逐步加強。)也即65歲老齡人口占比達到7%以上,截止,2012年底,65歲老齡人口占比9.4%。顯然我國目前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鹬Ц兜膲毫υ絹碓酱?,財政轉移支付壓力也明顯加大,通過運用精算預測模型,提供對不同政策選擇下可能財務結果的模擬,包括對制度未來年度收支和結余的預測,以及制度長期綜合收支和精算平衡狀況預測等,測算出滿足未來一定水平給付所需的繳費率以及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所需要的財政補貼。對實施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涉及調整計發基數,基礎養老金計發比例、個人賬戶計發辦法,以及需要對比新老辦法差別等,通過精算的方式,對大量的數據參數分析評估,為各地提前安排好資金,確保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做好基金預警,控制風險。
3.通過養老保險精算報告科學服務決策
精算管理是實現科學決策的有力工具。運用精算方法開展測算評估工作,實質是在精算制度的精算標準下運用精算技術進行的科學管理活動。其中,精算制度是精算工作必須遵循的行為,通常由精算職業組織或者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精算標準是由精算組織制定的并在精算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實務標準。在制定和調整養老保險政策前,可開展精算評估,預測未來基金收支狀況,分析判斷各種可能方案在基金財務管理中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利用精算技術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在一定的養老保險覆蓋率條件下,為滿足未來一定水平的養老金給付所需的繳費率。也可以測算改革時不同年齡的人群,包括已退休的“老人”、已有一定工齡積累將來退休的“中人”、改革后參加工作的“新人”的養老金待遇差距,以及不同收入人群的繳費、待遇和回報等,從而建立水平適當、結構合理、基金平衡的養老保險制度提供定量分析依據。撰寫精算報告定期向有關單位和監管部門提供數據參考,是基金監督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經辦管理服務實際需要的“概算”和“匡算”相對應,成為粗放經辦向精細化經辦轉型的重要方法。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歷次改革,都是建立在對部分地區、部分行業試點的基礎上。在推出改革方案之前由相關部門進行慎重的調查研究,但總體上,對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的深入論證缺乏精算技術分析,更沒有對制度運行進行精算管理和定期公布精算報告。近年來,一些地區在養老基金財務的壓力下,開始探討運用精算模型預測基金收支的方法,但這些測算基本上是一次性和臨時性的,沒有建立一種長效機制,更沒有建立起養老保險精算管理系統,隨著我國社會保險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無論防范短期和長期的財務支付風險,保證養老保險制度健康運行和可持續發展,都需要借助精算管理這一科學手段。
各級經辦機構是負責本地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應當是提交本地區養老保險精算報告的責任單位。由于養老保險基金只能在統籌范圍內互濟,目前實施的“統賬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統籌層次較低,各地區之間存在的負擔比也有差異,導致繳費壓力輕重不一,資金余缺各有不同,由現在的現收現付制向未來的基金制養老保險制度過渡,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逐漸與國際接軌。
總之,隨著我國社會保險事業的不斷發展,信息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為探索建立一套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精算管理控制系統提供了契機,“大數據”的實施,能提供大量精算工作所必需的分年齡、性別、地區經濟狀況的數據,為開展定期精算分析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當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應該盡早引入精算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