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兵
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通過捕捉生活中的物理知識,挖掘物理知識的生活內涵,把抽象的物理教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經驗之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促使學生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095-01
初中物理是一項以研究生活現象、分析生活知識為主要內容的一項教學科目,在初中學校教學中占著很大的比重。正所謂“學以致用”,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生活現象、解釋科學原理對于促進教學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本文筆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學經驗以及日常的學習心得入手,將生活教學策略融入物理課堂教學,旨在為實現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進行以及高效進行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入門階段的現象引入
初中的物理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既陌生也熟悉。說它陌生,是因為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物理專業知識和概念,這是學生以前所不曾見過的,而且有的概念非常相近,稍微不注意就會造成混淆。說它熟悉,是因為所學習的知識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在小學的自然科學課程里面學過,但是稍微深入一點,學生便弄不清其中所存在的一些物理原理。因而對其來說,怎樣恰當的引入物理課題成為了教學的重點所在。事實證明,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來引入所產生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在初中物理的“摩擦力”概念引入中,教師可以從班上挑選出一名身體比較結實強壯的男生,然后挑選出一名嬌小的女生。讓穿上旱冰鞋的男生和穿著平底鞋的女生之間進行拔河比賽。讓同學們預測拔河的結果,最后對所有的同學進行追問道,為什么男生會輸給女生呢,是因為男生的力氣不夠大嗎?此時同學們紛紛就剛才看到的現象討論起來,有人說是由于鞋子的原因,而有人說這是運氣造成的結果。這時教師在順勢的拋出“摩擦力”這個概念,這樣產生的教學效果比起直接切入來要好得多,同學們也能夠從這次拔河比賽中體會出更多的“摩擦力”,從而對于課堂學習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的好:“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篇好文章,離不開好的開頭,一節成功的課堂,更離不開美妙的新課導入、獨到的情境創設。優質、恰當的課堂引入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推動教學過程的開展。新課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果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生活話題,自然地生成情境,用生活事例導入新課,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因此,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要想有效的落實生活化教學策略,那么,教師就應積極的從課堂的導入入手,如實的根據學生性格、愛好等各方面特點,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挖掘生活中與教學有關的內容,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認知,引導學生樂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講授“光直線傳播”時,教師就可出示給學生日食、月食的視頻,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月亮只有半邊臉”“為什么光沒有布滿整個月球”。學生結合自身經驗進行想象會回答“照不到”“擋住了”。這時教師即可引入“直線傳播”這一概念。這樣,用學生身邊的現象引入新課,增加了物理教學的趣味性和現實性,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三、開展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教學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做物理實驗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策略,但如果在實驗中,教師只是一味講解實驗步驟和實驗的注意事項,那么,做實驗的目的只會收益甚微。因此,在實驗中教師應將實驗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只有將實驗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教學質量才會提高。
1、選擇生活中常見物品做實驗。學生身邊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實驗資源利。用日常器具做實驗,不但具有簡便直觀等優點,而且有利于學生動手,發展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倡導用日常器具做實驗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如滑動變阻器的教學一般。都利用實驗室的滑動變阻器,為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常見的生活器材做變阻器:用鉛筆芯代替變阻器,將導線的一端與鉛筆芯接好,另一端在鉛筆芯上滑動改變鉛筆芯連入電路的長短,可以發現。燈泡的亮度會發生改變,完全可以說明滑動變阻器的原理。
2、將實驗研究與解決生活問題聯系起來。傳統的物理實驗教學往往漠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問題,常常在一種所謂的“學術性”、“理想化”狀態下開展實驗教學,這樣容易使學生對實驗感到乏味并產生抵觸情緒,教師應將實驗研究與解決生活問題聯系起來。將實驗內容與解決生活問題巧妙融合到一起,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實驗能解答許多自己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的實際問題,感受到實驗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四、善用生活化實例改進習題,引導學生解決生活問題
習題是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教學內容,但是由于傳統的教學內容的相關習題過于抽象化、理論化,導致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根據生活案例進行習題的改編,利用學生生活中的物品、生活常識,站在探究的高度,引導、啟發學生關心身邊的事物,觀察和體驗身邊常見的現象,及時鞏固學過的知識,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落實物理教學的最終目標:通過物理教學讓學生具備學習能力和一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技巧。比如在學習了熱能的知識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當前水壺里水的質量、溫度以及電磁爐的熱功率等內容計算水多久能夠燒開,或者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閃電以及雷聲的時間間隔來計算云層的高度。通過這些生活化的知識,就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能夠更好的解決生活問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提升物理教學的效果。
總而言之,生活化教學就是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學習抽象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重大,教師應予以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譚龍飛.簡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教學與管理(中學版)》 2010 第3期
[2] 蔣少卿. 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生活化”[J]. 中學物理(初中版). 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