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208-01
《品德與生活(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從課程目標看,具有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的培養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邏輯,而不是純學科的邏輯,這就決定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它有自己的特點,在教學中要加以注意并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本人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以下幾點體會,不當之處請斧正。
一、師生關系平等融洽
教育事業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師生關系。學生稱老師為“恩師”,把對自己幫助最大的老師譽為“良師益友”。如何營造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呢?
1、平時多與學生接近,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如下課后,到學生當中去和他們一起談天說地,和他們一塊玩一些有益義的游戲活動等。2、以身作則,以理服人。3、遇事有耐心,對學生要多一點關愛。4、課堂上多些微笑。
教師臉上的表情是課堂教學中的“晴雨表”,如果課堂上多帶些微笑,上課時對學生多幾句鼓勵的話語,多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堅持課堂上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那么,課堂上必然會出現積極舉手發言,爭搶回答的局面;課堂氣氛就會非常活躍,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就會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氛圍;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僅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個人的長處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學生的膽量也會逐漸變大。而且進一步促進了師生關系健康和諧的發展,最終達到建立平等鮮活的師生關系的目的。
二、使用多媒精當激趣
1、自制軟件,創設情境。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恰當的導入方法,可使學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預備狀態,樂意學習。電教手段有其獨特的優勢,它能創設適宜的環境氣氛與相應的電教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情感。在實踐中,我常常利用電教媒體的聲像直接感染學生,切入新課。例如“行行出狀元”的教學中,我穿上狀元服、戴上狀元帽,錄制了開場白:“在下狀元先生,聽說現代社會也有一些人被稱為狀元,同學們,哪種人可以被稱為是現代狀元呢?”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營造了濃厚的探索學習氛圍。
2、精選像帶,明理悟道。明理是《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依據教材的特點,讓學生明白課文內容是什么,并進一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現代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而電化教育具有直觀、形象、吸引人的優越性,利用電教媒體,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以形象、具體的畫面呈現出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像感染,升華認識。在平常教學時,我們不僅要求讓學生學文明理,更應使學生認識得到升華,產生正確行為的內驅力,為轉化為道德行為奠定情感基礎。比如,在“家庭因我更美麗”的教學中,課堂將要結束時,我播放了歌曲《我愛我的家》,使學生感情得到升華,許多學生眼含淚花,跟著樂曲一起高歌。
4、攝制特寫,知行統一。《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效果如何,關鍵是看學生能否把客觀要求內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實現知行的統一。這是教學的深化階段。在這個階段運用電教媒體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對錯美丑,增強他們的是非辨別能力。
三、教育內容貼近生活
品德來源于社會生活,是“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教育。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我們要真正做到不脫離課標,不拘泥教材,讓德育走進社會生活,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教育內容的選擇應注意以下兩點:
1、要與生活實際相吻合。例如圍繞熱點時事新聞,進行專題討論。在這項專題討論活動中,我選擇了大家共同關注的“美國重返太平洋”和“釣魚島爭端”兩個問題,作為教學內容。果然,由于這兩個話題是當前社會焦點,學生談興高漲,各抒己見。我又將學生分為兩組展開辯論,允許不同看法的存在,增強了學生分析時事的能力。而作業則是就這兩個問題與父母展開討論,使課堂得到了延伸。
2、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因為德育不僅僅在課堂上,它蘊藏在學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有這樣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懷。學生張華交給我一元錢,說是撿到的,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四位撿到一元錢的學生了。哪個馬大哈撒了一地的一元硬幣,還偏偏讓我們班這群幸運兒一人一個的撿到了?第二節課,張華胃疼,幾經詢問,果然是將父母給的早餐錢“拾金不昧”了,其它幾個,見張華“招供”,也跟著“坦白從寬”。這件事刨根究底,應怪我上一課時單純的表揚拾金不昧的具體例子,忽視了強調實事求是的精神,留下了“拾金不昧后遺癥”。我意識到,這是活生生的教育內容。便寫下一則通知:“親愛的孩子們,鄭老師一介寒士,不懂經營,沒有副業,不買早餐,今天例外,臨時客串,請鵬和其他三位同學下課后到二樓辦公室解決吃飯問題。請記住,跟獲得表揚相比,永遠是你的誠實與健康更為重要。”
四、創設活動豐富多樣
學生在課堂中不只是傾聽者、接受者、被訓練者,而是作為一個主動參與者、實驗者、探索者加入進來的。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顯示其主觀能動性,他有優點要展示,有想法要表述,有問題要暴露,這樣一來,他們通過反復認識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得到發展。在具體創設活動時,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
1、根據內容確定形式。不同的教學內容決定不同的教學形式。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有切身體會的內容,適宜表演活動。一些社會事例,則更多的側重于搜集采訪和交流活動。
2、根據知識設計活動。學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學生的知識形成有其階段性的不同。應根據學生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例如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期與下期中都有對家庭生活關注的內容,上期的要求是體會父母工作的艱辛和不易,下期則側重于學生對家庭生活的參與和對父母家人愛的表達。因此,上期適宜開展觀察和交流活動,而下期開展實踐匯報活動更為合適。
3、根據年齡安排活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多具直觀性,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動貫穿教學過程,是有效的組織方法,如游戲活動、動手操作、小競賽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學生逐步提出較高的要求,加強意志、情感、動機等的培養,不僅給學生提供外顯的直觀活動,更要注意思維層次方面的活動的開展,如開展嘗試活動、整理活動、探究活動、辨析活動、自學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