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256-01
引導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是新形勢下課程改革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開拓學習新視角、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需要,現階段應大力提倡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為特點的學習方式并應用于教學實際。在教學課堂上學生是主角,教師應把學習的空間和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參與探究,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充分施展自己的創新才智,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探究呢?
一、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機會
要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必須精心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思維處于發展時期是通過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全過程,也就是從感知開始,內化為表現通過定向的分析綜合活動獲得對事物意義的理解,從而在腦中形成知識。數學的本質是抽象的,而小學生的抽象思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相聯系,因而為學生提供主動探求的機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才從而促進動作技能向心智技能的過渡。例如在教學“5以內的加法時”,教師出示:4只小雞在草地上吃蟲,又跑來一只。老師問:“根據這一情境,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的問題很多,有些問題甚至是不著邊際的,但只要學生敢于提問,老師都給予鼓勵。然后在學生提的問題中抽出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鳥?”然后再引導學生根據這個問題,思考怎樣列式計算。通過上述教學,可以看出學生已參與到教師設置的情境中來,并積極探索新知。在課堂上要讓學生生動、活躍、全方面地發展,教師應該盡可能提供必要的質疑機會,使學生逐步養成敢問、善問、有創見地問的良好習慣。
二、提供合作討論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學習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獨立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探討而逐步深入。只有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才能取得成效。
合作學習的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被越來越多地使用,但也出現了求多、求形式熱鬧而不顧實效的弊病。我們認為,在低年級采用合作學習形勢,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者變為學習的主人,體驗“教師教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的過程”。主動參與學習。而不能一味圖課堂熱鬧、形式好看而忽視學生的認知規律,該用的一定要用,可用的可不用則要根據情況靈活處理。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和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一般來說,一節課中學生的合作活動最多不可超過三次,否則容易使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分散,導致學生重點把握不準,認知停留于表現,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但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這種教學形式必須選擇恰當時機進行,才能發揮作用。那么何時采取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才恰當呢?
1、方法多樣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關于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 “標準”認為:“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如再教學生“9加幾”,解決“還有多少盒飲料”的問題時,方法就有很多種。①點數出結果;②接著數,數出結果;③用“湊十法”算出結果……對于以上種種算法,教師問:“你喜歡那種方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交流,最后一致認為“湊十法”算的既快又簡便,這樣的學習形式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提高了學習效率。
2、在學生思考出現困難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例如在教學《長短》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每人拿出兩根不同長度的鉛筆,讓他們說出:“哪根長,哪根短?”學生都積極發言搶著回答。接著又問:“你們是怎樣比較它們的長短的?”學生不作聲,不知該如何回答是好。這時,讓他們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尋求比較鉛筆長短的方法。通過操作和討論,讓學生懂得,不管是把鉛筆豎著站在桌面上或手上,還是把鉛筆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要把鉛筆的一端對齊。由此得出比較物體長短的一般方法。從而使學生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學生意見不統一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回答問題時,有時班內意見不統一,學生各有意見,這時就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進一步挖掘教材的內容。例如:在“認識鐘表”時學生對時針在7、8之間,分針在6時,是7點半,還是8點半,意見出現了分歧。如果發給每個小組一個鐘表模型,讓他們去討論、探究,學生對通過討論來的結果比老師告訴的結果印象要深刻的多。
三、設置數學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七歲的兒童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競爭意識,但他們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意志力較薄弱,讓他們長時間的注意力集中在數學這個美麗的音符上,但他們也會感到單調乏味,影響知識的吸收和掌握。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征及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恰當地設置活動過程,加大活動力度,可以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人翁的位置,引導他們眼耳口手腦等各種器官協同并用,極大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中引導學生發現、鞏固和應用知識。
1、動手操作,促進“發現”。知其然,更應知其所以然。只有學生自己的“再創造”,知識才能真正被掌握和運用。依據“具體——抽象——具體”的原則,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操作活動。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教師事先在講臺前擺張桌子,出示四個不同形狀的教具。上課后教師帶著學生開展找朋友的活動,要求每個同學把自己帶來的牙膏盒、魔方球、茶葉盒等學具擺放在它的朋友旁邊。活動雖用去了一定的時間,但學生頭腦中留下了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體等立體圖形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概念在輕松有趣的活動中被牢固掌握。
2、在活動中鞏固知識。根據課堂教學要求,讓學生參與到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游戲和競爭活動中,鞏固所學知識,把機械、枯燥乏味的練習變為具有數學意義的活動,往往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活動中學生“玩”“樂”的同時知識得以鞏固,能力得以發展,教學目的得到實現。比如在有關數的組成及2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教學中,經常開展師生對口令,猜一猜,口算接龍、奪花、奪紅旗、小貓釣魚、摘蘋果、找朋友、小小郵遞員等游戲競賽活動,變機械計算為豐富多彩的游戲競賽性練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玩”“樂”中增長才干,增長智慧。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