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婷婷++趙鶯


摘要:基于農村“二元金融結構”視角,運用Probit模型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451份農戶調研問卷進行計量分析,檢驗戶主特征、家庭資源稟賦特征及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農戶正規和非正規信貸約束的影響,對比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戶主年齡、文化水平、家庭人口規模、家庭總收入、是否存在正規金融機構網點、離正規金融網點的距離對農戶正規與非正規信貸約束均有影響;耕地面積僅對農戶正規信貸約束有影響;農業收入占比、是否存在非正規借貸組織僅對農戶非正規信貸有影響。據此,提出改變農村金融機構經營體制,增強區域正規農村金融供給,鼓勵民間金融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正規信貸;非正規信貸;信貸約束;影響因素;農戶
中圖分類號: F832.7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6-0537-04
收稿日期:2015-05-1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編號:13XMZ07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 (編號:10YJC790301)。
作者簡介:謝婷婷(1980—),女,湖南耒陽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農村金融和數量經濟。 E-mail:xiettcom@163.com。
通信作者:趙鶯,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金融。E-mail:1091534680@qq.com。近年來,政府和學術界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農村金融問題的研究也逐漸升溫。農村金融發展滯后,農戶信貸滿足程度較低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在中國,雖然存在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多種類型機構為主的多元化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但是仍有2/3的農戶依靠親友借款滿足其資金需求[1-2]。近幾年,中國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著手對農村金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期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和質量,但是效果甚微,農村資金外流、農戶貸款難的問題依舊嚴重。經濟的“被分割”是發展中國家農村信貸市場存在普遍的二元結構特征,正規金融在農村金融市場中發揮主力軍作用,尤其是以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為主的正規信貸機構,支持“三農”的效果明顯。在發展中國家,非正規金融對農戶發揮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正規金融,大大改善了農戶的經濟福利。Bell研究發現,在印度政府盡力通過官方渠道去拓展農村信貸的情況下,仍然有24.3%的市場份額屬于村莊放貸者[3]。在尼日利亞,來自正規金融部門的貸款僅7.5%。1995—1999年中國僅有20%~25%的農戶借款來自于正規金融機構[4]。李銳等發現農戶借貸數額中有72.8%來自非正規金融[5],韓俊發現農戶60%以上的借貸來自于非正規借貸[6]。朱信凱認為,農村金融市場不完善導致其并沒有起到平抑收入風險和消費波動的能力。因此,充分全面認識農戶金融需求,準確刻畫農戶正規信貸與非正規信貸約束影響因素,對于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進而對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其有重要意義。對于農戶正規信貸行為的研究,王芳等學者作了較多探索,發現戶主特征、家庭特征、收支情況、生產經營特征、農村金融供給市場的特征等因素對農戶借貸需求在影響大小、方向、顯著性上都存在差異[7-10];不同地區的農戶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農戶行為偏好的區別以及面臨的金融環境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農戶的借貸行為呈現不同的特點。何軍等在研究時發現,民間借貸需求形成主要依托親情和友情兩類關系,不同類型人員的資金用途存在差異,社會資本擁有量、農戶家庭特征、戶主職業特征、信貸環境等是影響農戶民間借貸需求的主要因素[9,11-12]。將正規信貸與非正規信貸對比研究的學者較少,馬小勇等研究農戶個體特征對信貸約束的影響,對比影響正規信貸與非正規信貸約束的因素,發現對兩類信貸約束都有顯著性影響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和非農程度;關系對正規信貸約束有影響,但對非正規信貸約束沒有影響;風險規避傾向對正規信貸約束沒有影響,對非正規信貸影響顯著[13]。周天蕓等考察收入水平、戶主年齡、教育水平、農業收入占比、家庭資產等因素對兩類信貸行為的影響,認為不同地區農戶受到信貸約束的影響因素存在較大差異[14-15]。以上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為后人研究提供了借鑒,但是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研究農戶借貸行為的學者較多,但是將正規信貸與非正規信貸行為對比研究的學者較少;第二,僅有的少數文獻中,馬小勇等僅考察農戶個體特征對兩類信貸市場的影響,影響因素較為單一。周天蕓等研究樣本為中部或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研究結論對西部欠發達省份適用性不強,且研究數據時效性不足,新時期下農戶正規與非正規信貸影響因素是否發生變化還有待考證。因此,本研究基于農村“二元金融結構”視角,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調研數據為基礎,運用Probit模型,考察戶主特征、家庭資源稟賦特征及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農戶正規和非正規信貸約束的影響,對比分析兩類信貸市場影響因素,為如何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依據,進而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
1數據來源與研究假說
1.1數據來源與描述統計分析
數據采用2014年初對全疆地州(兵團)農戶(職工)的調查數據。調研地點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福海縣、奎屯市、烏蘇市、精河縣、昌吉市、奇臺縣、沙灣縣、瑪納斯縣、焉耆縣、鞏留縣、博湖縣、石河子鄉、伊寧縣、察布查爾縣、額敏縣、葉城縣、庫車縣、疏勒縣;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第五師、第六師、第八師、第十師、第十二師、第十三師等。此次調查采用抽樣方法共發放460份問卷,最終收回451份問卷,問卷回收率98.04%。
受訪農戶年齡在30~50歲的比例最高,達到69.82%;農戶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這3個層次分別占36.62%、23.05%、22.32%,三部分占比之和高達81.99%;農戶家庭收入情況滿足正態分布,大部分農戶收入在3萬~12萬元,收入極高(15萬元以上)和收入極少(3萬元以下)的農戶分別為7.6%和8.29%;從家庭支出來看,農戶家庭大額支出較少,支出在10萬元以上僅占比6.79%;從農戶家庭總人口數、16歲以上勞動力人數、在校學生數來看,農戶家庭人口結構相對比較合理的是四口之家,3個勞動力和1個在校學生;土地種植面積平均為3.812 hm2;農業收入占69%,說明家庭還存在31%的其他收入來源;農戶平均距離金融網點6.685 km;農戶對小額信貸政策比較了解,比例達到62.46%;59.5%的農戶家庭周圍有金融機構網點;68.82%的農戶家庭所在地存在其他有息貸款機構,說明民間借貸組織機構分布比較廣泛(表1)。
1.2研究假說
發展中國家農村信貸市場上面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這就導致正規金融機構為了防范壞賬風險,嚴格控制對農戶的放貸。農戶家庭特征傳遞出的信號可以辨別對其放貸風險的高低,農戶自身特征直接影響著農戶能否獲得正規金融機構借貸。再者,貸款的可獲得性以及農村金融服務便捷程度影響農戶主動申請借貸的意愿,因此農村金融的發展水平,是影響農戶獲得貸款的原因之一。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假設。
假說一:文化水平越高、對信貸政策越了解、耕地面積越大、家庭總收入越高、正規金融機構覆蓋面越廣、距離正規金融機構距離越近、ATM機分布越廣泛,農戶更容易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民間借貸通常發生在親戚、朋友、鄰居之間,借貸者與放貸者存在較為頻繁的互動關系,相互之間能夠較為準確地掌握各種信息,降低民間借貸風險。正規金融機構用于判斷風險類型的外在特征也會被民間放貸者多關注。因此得到假說二。
假說二:戶主年齡越高、文化水平越高、耕地面積越大、家庭人口規模越大、家庭總支出越高、農業收入占比越低、本地存在非正規借貸組織,農戶更容易從非正規信貸市場上獲得貸款。
22類信貸市場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2.1變量選擇
選取的被解釋變量為農戶是否受到信貸約束,按照對信貸約束的理解,本研究認為,當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借貸或民間借貸的資金預期所需要的資金有缺口時, 就受到了信貸約束。根據上述研究假說,解釋變量選取戶主特征、農戶家庭資源稟賦特征、區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三方面12個指標(表2)。
2.2模型選擇
本研究將農戶是否受到信貸約束作為被解釋變量,將其定義為一個二元選擇變量,選擇二項分布Probit模型對農戶
假定ε是獨立于X且服從正態分布。因此,農戶信貸約束概率的二元離散選擇模型可以表示為:
Prob(Y=1|xi)=Φ(x1,β)=Φ(β0+β1x1+β2x2+β3x3+…+βnxn)。
式中:Φ(·)標準累計正太分布函數。X1,X2,X3,…,Xn為被解釋變量,即待估的n個影響農戶信貸約束的因素;β0為常數項,β1,β2,β3,…,βn為解釋變量系數。
2.3模型估計結果
運用Probit模型,對農戶信貸約束的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2.3.1正規信貸約束影響因素分析由表3可知,對農戶正規信貸排斥影響顯著的因素有戶主年齡、戶主文化水平、家庭人口規模、耕地面積、家庭總收入、是否有正規金融機構網點、距離金融網點的距離。具體表現為當其他影響因素不變時,戶主年齡每降低1個層次,戶主文化水平每升高1個層次,家庭總人口每減少1人,種植面積每增加667 m2,家庭總收入每上升1個層次,農業收入占比每升高1%,家庭周圍存在金融網點,距離金融網點的距離每降低1 km,農戶受信貸約束的概率下降20.3%、1.2%、51%、14.7%、54.1%、6.2%、24.5%。
戶主年齡在5%置信度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且方向為正,與預期相同。說明農戶年齡越小,身強力壯越具有創造力,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越強,受到信貸約束概率越低;文化水平在1%置信度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且方向為負,與預期相同。因為文化水平越高,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農戶經營管理水平越高,農戶受到信貸約束可能性越低。家庭人口規模在1%置信度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且方向為正,與預期相同。家庭人口規模反映出農戶勞動力負擔系數,人口規模越小,老人及孩子就越少,勞動力負擔系數也就越小,因此農戶受到信貸約束的概率越低。耕地面積和家庭總收入分別在10%和1%置信度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且方向均為負,與預期相同。耕地面積越大和家庭總收入越高,反映農戶家庭抵押和償債能力越強,農戶受到的信貸約束概率越低。
是否存在正規金融機構網點和距離金融網點距離分別在10%和5%置信度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前者方向為負,后者方向為正,均與預期相同。因為存在金融機構農戶才會有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可能性;距離金融網點越近,農戶獲得貸款便捷度越高,有助于放貸者和借款者彼此了解信息,因此農戶信貸約束的概率越低。
2.3.2非正規信貸約束影響因素分析戶主年齡、文化水平、家庭人口規模、家庭總收入、農業收入占比、是否有正規金融機構網點、距離金融網點的距離、是否有民間借貸組織等因素對農戶非正規信貸排斥影響顯著。具體表現為戶主年齡每上升1個層次、文化水平每上升1個檔次、家庭人口每增加1人、家庭總收入每上升1個檔次、農業收入占比每下降1個檔次、家庭周圍存在正規金融機構、距離金融機構距離每上升 1 km、所在地存在非正規借貸組織,農戶受非正規借貸約束概率分別降低20%、3.6%、15%、21%、68%、24%、51%、18%。
戶主年齡在5%置信度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且方向均為負,與預期一致。由于非正規信貸常發生在親友之間,年齡越大,在當地親戚、朋友越多,非正規信貸約束越少。戶主文化水平在1%置信度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且方向均為負,與預期一致。文化水平反映出農戶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文化水平越高,農戶非農就業意愿越強,創業意愿越強,有更多的資金需求。放貸者考慮到高文化水平者未來的發展潛力,會更樂意將錢借給他們。家庭人口規模在1%置信度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且方向均為負,與預期一致。家庭人口越多,說明家庭中老人或者孩子越多,中國農戶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老人在當地農戶中存在較高的威望,當老人因為生活困難或者看病就醫而發出借貸申請時,獲得借款的可能性較大。家庭總收入在10%置信度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且方向均為負,與預期一致。家庭收入越高,農戶自有資金較強,一方面申請民間借貸意愿較低;另一方面,較高的家庭收入反映出農戶償債能力較強,因此在發出借貸申請時,獲得貸款的概率較大,因此,高收入者受到的信貸約束較小。農業收入占比在5%置信度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且方向均為正,與預期一致。農業具有高風險、低收益、周期長的特征,農業收入占比越高,其面臨的風險越高、收益不穩定,放貸者認為對這類農戶借款風險加大,因此農戶信貸約束的概率增大。區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中三因素均對農戶非正規借貸信貸約束概率產生顯著性影響。家庭周圍是否存在正規金融機構、距離金融機構距離、所在地是否存在非正規借貸組織分別在5%、1%、10%置信度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方向分別為負、正、正,與預期一致。家庭周圍存在正規金融機構網點,農戶距離金融機構距離近,農戶向正規金融機構借貸的可能性更大,向民間借貸發出申請的意愿降低,因此受到信貸約束的概率較小。當地存在民間借貸組織,農戶向其借款的意愿會增強,受到的信貸約束概率降低。
2.3.32類信貸約束影響因素的比較分析對比分析農戶正規信貸與非正規信貸約束的影響因素可以發現:第一,對正規信貸與非正規信貸約束均產生影響的因素有戶主年齡、文化水平、家庭人口規模、家庭總收入、是否存在正規金融機構網點、距離正規金融網點的距離。這說明無論是正規信貸機構還是非正規信貸者,非常重視借貸者素質、償債能力,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也會顯著影響農戶正規信貸與非正規信貸約束。戶主年齡、家庭人口規模對正規信貸與非正規信貸約束的影響作用機理不同,對于正規信貸機構,年齡越大,受到身體健康條件影響,其創造財富的力量相對較低,家庭規模越大,說明農戶家庭負擔較重,放貸者考慮其還款能力等因素,不愿意對其借款;民間借貸由于其常發生在親戚、朋友、鄰居之間,家庭規模越大反映出家庭老人較多,中國農戶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年長者在發出借貸申請時,往往獲得借款的可能性越大。第二,耕地面積對農戶正規信貸約束影響顯著,而對農戶非正規信貸沒有顯著影響。因為正規信貸機構風險把控意識更強,在資金借給農戶時,必須要有抵押物;而非正規信貸僅需書面字據即可,無需相應的抵押物。第三,農業收入占比、是否存在非正規借貸組織對農戶非正規信貸影響顯著,對正規信貸沒有顯著影響。因為民間借貸中借貸者與放貸者存在較為頻繁的互動關系,相互之間能夠較為準確地掌握各種信息,農業收入占比能夠被民間借貸者輕易發現,正規信貸機構較難識別。非正規借貸組織的存在,使得農戶的借款渠道更加寬泛。
3結論與政策啟示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對農村正規信貸與非正規信貸約束影響因素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明顯差異。戶主年齡和文化水平對農戶正規信貸和非正規信貸約束都具有顯著性影響,戶主作為一家之主,往往在信貸決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其個人特征信息也是放貸者參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特征中,家庭人口規模、家庭總收入對正規信貸與非正規信貸約束均產生了影響,說明無論是正規信貸還是非正規信貸,都非常看重農戶家庭自有資產及其償債能力,從降低風險的角度來說,正規信貸與非正規信貸均傾向于向高收入者以及家庭負擔較輕的農戶放貸。區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也是影響農戶信貸約束的主要原因之一,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越高,農戶受到信貸約束的可能性越低,無論是正規信貸還是非正規信貸均是如此。還有一些因素并不是同時對正規信貸和非正規信貸約束有顯著性影響,如耕地面積和農業收入占比。因為正規信貸機構并不能像非正規信貸那樣了解農戶的各種信息,他們在考察放貸對象時側重點有所差異。
由此得出以下啟示:第一,改變農村金融機構經營體制,改變信息不對稱局面。農村信貸機構應該下放審批權力,使權力分散化,貼近農村,走進農戶身邊,真正使信貸機構成為農民自己的銀行,降低信息不對稱。第二,增強區域正規農村金融供給。大力引進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提倡不同的農村金融制度之間良性與充分競爭。進一步加強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支農力度,引導借貸利率回落。第三,鼓勵民間金融發展,引導民間借貸規范化。進一步降低民間金融準入門檻,促進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使其在農村地區確實發揮出支農作用;同時,合理界定正常民間借貸界限,使其在正常民間借貸的法律框架內展開活動。第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支農政策力度。農戶財富水平積累低和家庭負擔使得無論在正規借貸還是在非正規借貸中均受到排斥。此類農戶需要有偏向性的政策幫助,否則其很難獲得貸款。
參考文獻:
[1]Wang D H H .Borrowing amongst friend:the economics of informal
credit in rural China[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0,2(2):133-147.
[2]程郁,羅丹. 信貸約束下農戶的創業選擇——基于中國農戶調查的實證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9(11):25-38.
[3]Bell C.Interactions between institutional and informal credit agencies in rural India,the economics of rural organization:theory,practice and policy[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4]曹力群.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主體行為研究[J]. 金融論壇,2001(5):6-11.
[5]李銳,李寧輝. 農戶借貸行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J]. 經濟研究,2004(12):96-104.
[6]韓俊. 中國農村金融調查[M]. 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
[7]王芳,羅劍朝,Martel Y. 農戶金融需求影響因素及其差異性——基于Probit模型和陜西286戶農戶調查數據的分析[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61-65.
[8]熊雪萍,阮紅新,汪曉銀. 農戶金融行為與融資需求的實證分析——基于湖北省天門市198個樣本農戶的調查[J]. 農業技術經濟,2007(4):85-94.
[9]何軍,寧滿秀,史清華. 農戶民間借貸需求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江蘇省390戶農戶調查數據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20-24.
[10]韓俊,羅丹,程郁. 信貸約束下農戶借貸需求行為的實證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7(2):44-52.
[11]張改清. 農戶民間借貸需求影響因素的經驗分析——基于河南省的調查[J]. 商業研究,2008(7):174-177.
[12]黎翠梅,陳巧玲. 農戶民間借貸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湘北234戶農戶的調查為例[J]. 經濟問題,2007(11):71-73.
[13]馬小勇,白永秀. 農戶個體特征與信貸約束:對兩類信貸市場的比較分析[J]. 軟科學,2011(2):94-115.
[14]周天蕓,李杰. 農戶借貸行為與中國農村二元金融結構的經驗研究[J]. 世界經濟,2005(11):19-25.
[15]鄭世忠,喬娟. 農戶借貸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農業經濟評論,2007,5(3):30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