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320-01
提問,就是有目的地設疑,以引起學生積極的定向的思考。一位美國教學法專家曾說:“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問題的性質和發問的方法查出來。一名教師若不熟諳發問技巧,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在課堂上,學生對所學還不甚了解時,他們往往提不出問題,怎樣使他們產生問題,并進而產生認識的需要,這就要借助于教師的提問。從這一角度看,提問是使學生的認識不斷發展的動力,也是推動課堂教學前進的動力。那么,我們平時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應注意哪些方面呢?這里僅就平時積累所得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提問要有針對性
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也就抓準了方向。重點解決了,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抓難點,體現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較干脆利落。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末“但少閑人始悟兩人者耳。”中的“閑人”一詞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閑人”,這就是教學難點。注釋中譯為“清閑的人”,但更應從中去領悟蘇軾身遭貶謫仍有如此閑情雅致的情懷,體現其樂觀曠達胸襟這一深意。教學中提出“從蘇軾自比閑人中我們讀出了什么?”學生從相關注釋資料中明確了這一點。
二、提問要有啟發性
語文教師應注意問題的設計要根據所學內容,要以課文內容為依據,緊扣課文思路,進行具體籌劃,設出“若隱若現,可望可及”的問題,使問題具有啟發性,具有思維價值,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思考去發現知識的蘊含之美,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思維的目的。
如教《故鄉》一文時提問:“我”在回故鄉的途中是什么心緒?為什么是這樣的心緒?請從前五段里找出最主要的原因來?(在這一提問中用“心緒”而不用“心情”是為了使學生迅速地作出正確的回答。“最主要的原因”有提示作用。
生甲:“我”這次回故鄉,心緒不好。因為······這次是專為別他而來的。”
生乙:“因為天氣陰晦,荒村蕭索,所以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哪位同學回答正確呢?顯然是第一位。我問的是“我”心緒不好的主要原因,天氣不好影響心情嗎?有影響,但我們應懂得,自然環境是客觀的,人的心情不同對環境的感受也不盡相同。這里,是“我”心情不好,才決定了對環境的感受。學生出現了不準確的回答,教師適時講清情與景的關系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了課文。
三、提問要有曲折性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所謂的“曲問”,就是變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的側翼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閱讀教學中,有時學生初讀課文后就說“全懂了”,“沒問題”,那么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時就需教師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問題,使教學平中見奇。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全文學完了,但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問“老師認為文中有一處交代不清——我的父親又怎會知道我被困小懸崖呢?”于是學生先對當時的情形作了想象。接著教師又提出“文中沒有交代這些你認為是作者的失誤嗎?”學生在思考后明確了這是文中結構上的詳略取舍。這樣的提問與教師對文章詳略得當的寫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提問要角度新穎
提問的核心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在設問時要注重角度新穎,平中出奇,使問題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能使學生因好奇而集中注意力,并由好奇心而發展為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熱情主動地學習。
五、提問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對于教學中的疑難知識,教師不可直接提問,要根據學生實際知識內在聯系,按照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有梯度的提問,把一個看似復雜的理解性問題分解成幾個能夠直接思維的“子問題”,形成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問題組,使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深化,并在克服重重困難后獲得成功的喜悅。如我在教學《一面》一文時提問:
1、文中幾次對魯迅先生的外貌作了細節描寫?
2、這些細節描寫共同刻畫出了魯迅外貌的什么特征?
3、從這些細節描寫中你感受到了魯迅先生怎樣的人格魅力?
這種提問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遵遁了從外貌到思想,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規律。
六、提問要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型思維能力。教學中要善于把課本知識與課外有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教學《桃花源記》時,學生認識到作者抨擊社會離亂,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師提問“你愿做陶淵明這樣的人嗎?”很多學生都認識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會就談不上發展。”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淵明消極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中,有學生提出具體化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終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很多學生都對這一提法表示贊同。教師在這時候提示“流水的這種追求必須以何為依托呢?”學生明確了“地勢上從高往低”后馬上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盡管永不停息的追求著,然而它每況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談不上有高遠的目標與理想,只是對現實的一種無奈的臣服。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新源之“好奇”與“質疑”。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千呼萬喚始出來”,使學生最終感覺到知識的“活水”源源不斷,從而促成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讓學生語文素養得以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