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森
三、案例評析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一個事實問題,即取款的數額問題,雙方當事人均認可當日取款時有10張零散的100元面額紙幣,4把打著封條的紙幣,只是對其中兩把100元面額的紙幣,每把應有多少張存在爭議。根據《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原告認為,兩把100元面額的紙幣,均以100張為單位扎成把,這是銀行系統的規定,他們一直這樣整點紙幣,已成為慣例。據此認為,本案雙方當事人爭議的兩把100元面額紙幣,每把應按100張計算,每把為1萬元,兩把共計2萬元。銀行所稱的慣例是《全國銀行出納基本制度》中對成把紙幣張數的規定,是銀行內部對收入現金進行清點及封存的標準,對于銀行系統內部的出納工作具有規范作用。但是該出納制度的第8條規定:“付出現金要當面點交清楚,銀行封簽(包括原封新票幣)對外無效”,第10條也規定:“凡收入的現金,必須進行復點整理,未經復點不得對外支付和解繳人民銀行發行庫。”從規定上看,每把100張屬于銀行內部規范,對外并不發生效力,支付給儲戶的現金,還是要求必須當面清點,并以當面清點的金額為準。B銀行的舉證,雖然能夠證實銀行的工作人員給張某支付了4把封好的現金,卻不能確切地證實所支付現金每把都是100張,故無法證實當時張某領取的現金是3.1萬元。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因此,法院難以支持銀行的訴訟請求。
(一)關于公安機關詢問筆錄的證明效力問題
本案中需要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看待公安機關制作的詢問筆錄等證據。本案中,法院認為上述證據不能證明本案雙方當事人爭議的事實是否存在,因此不予確認。詢問筆錄是公安機關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為了查明案件事實,對案件相關人員進行有針對性調查而制作的問答式書面記錄,屬于證據種類中書證的范疇。有觀點認為:該類證據屬于公文書證,其具有當然的證明力,所確定的事實可直接認定,但這種觀點顯然存在偏頗。公安機關制作的詢問筆錄在民事訴訟中應屬于一般書證,它不是證人證言,因為詢問也可能是當事人自己,它也不屬于視聽資料、鑒定結論或物證,它缺乏相關的客觀性,也不是行政機關的正式文書,因此,對于公安機關的詢問筆錄,應當綜合公安機關的認定和本案中其他證據來綜合考量,即便有被詢問人的簽名、手印,也不能簡單肯定其效力。
(二)關于對我國民法上不當得利的規定與理解
1.不當得利及其構成要件。不當得利是指沒有法律上的根據,使得他人遭受損失而自己獲得利益。我國《民法通則》第92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因為不當得利沒有合法依據,即使產生既成事實,也不能受到法律保護,受益人應返還不當得利給受害人。獲得不當得利的人稱之為受益人,是不當得利之債的債務人,對該債務負有返還義務;利益損失的人稱之為受害人,是不當得利之債的債權人,享有請求該債權的權利。
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一方獲得利益。一方獲得利益是指因為一定法律事實的發生,使得當事人的財產或利益上有所增加,可以表現為數量上的增多,利益上的增強或者是當事人的利益應該減少但沒有減少的情形。(2)他方利益受到損失。他方利益受到損失是指因有一定事實的發生而使得財產總額或者利益的減少。如果僅僅一方獲得利益,而未造成他人的損失,不構成不當得利。(3)一方獲得利益與他方利益受損之間有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是指受到損失是由獲得利益的人造成的。(4)收益方得到的利益沒有合法的依據,也就是沒有法律上的根據,或者說合同上的約定。具備這四個構成要件,即構成法律上的不當得利,利益受損的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受益人返還。
2.不當得利的返還。不當得利的受益人應當將其不當獲得的利益返還于受損失的人,但受益人不是無條件負擔原物返還或者價額償還的義務,在多大的范圍內承擔返還責任,這取決于受益人的主觀心理狀態。(1)受益人為善意。受益人為善意是指在取得利益時不知道沒有合法根據,此種返還義務以現存利益為限。如果利益已經不存在,則不負返還義務。所謂現存部分,不只限于原物,如形態已改變,其財產價值仍存在或可代償,仍屬于尚存部分。(2)受益人為惡意。受益人為惡意是指明知沒有法律上的依據而取得利益的人,為惡意受益人,惡意受益人即使在該利益減少或者不復存在時,也不能免除其返還義務。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1條規定:“返還的不當利益,應當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當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勞務管理費用后,應當予以收繳。”雖然本條沒有區分善意與惡意,但從學理上講,應當是適用于受益人為惡意的情形。(3)受益人先善意后惡意。受益人先善意后惡意是指受益方在取得利益時為善意、嗣后為惡意,其返還范圍應以惡意開始時存在的利益為限。
(三)關于本案對商業銀行與儲蓄客戶的啟示與建議
1.類似不當得利的案件在商業銀行還是帶有一些普遍性,判決結果亦不相同。這些案件的發生往往是由于銀行柜員的過錯引起的。因此,銀行首先應當加強柜員的業務能力,盡量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
2.此類案件一般標的較小,因而銀行工作人員在追討過程中,可以首先道歉,然后再友好協商,避免因為態度問題最終導致當事人走入司法程序,浪費更多的精力和財力。當然,作為儲戶也應當體諒銀行工作人員的辛苦,如果的確銀行多支付了款項,應當予以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