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斌
[摘 要]伴隨著陽光體育運動如火如荼的開展,體育課程改革變得勢在必行,因此在實施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想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真正提高青少年體質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終身體育習慣。毋容置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轉變,如體育教師角色定位、教學動機、專業素質、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力求通過體育知識和技能的主要傳授者的改變為新課程改革保駕護航,使得這項改革得以真正有效的得到落實。
[關鍵詞]新課程下;體育教師
哲學上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改革開放以前,在我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條件和前蘇聯體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初次建立了學校體育教學體系,其對當時體育教學的發展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方式過度的強調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學方法和內容的選擇都有明確的規定,這就意味著學生的體育能力和自我創新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適時的完善和自我轉變迫在眉睫。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從古至今,教師一直被認為是知識的傳播者,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教師的角色進行了社會定位。甚至在20世紀,教師也同樣延續著原有的社會定位,直至今日,教師的角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來源,特別是課程改革提出后,教師被重新定位,其不再是知識的載體,信息傳播的工具,師生之間是雙向互動的關系,其更多的被作為引導者和合作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思維方式,強調學生的體驗。所謂的體驗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發現,用自己的感知力去體會課程的樂趣,在主動中收獲。這是以往改革中沒有過的。因此,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味的循規蹈矩是不能滿足于現在社會發展的需要了,教師不再是課堂的唯一表演者,學生也不再是觀眾,學生也是舞臺中的一員,并且要充分體現其地位的存在。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依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去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挖掘他們的運動潛能,培養他們的鍛煉習慣,在不斷地交流和合作中使其獲得運動知識和技能,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一個輕松的、互動的、歡樂的課堂氛圍下,完成教學目標,加深對體育的理解和認知。
二、職業動機的轉變
眾所周知,體育課程一直以來都歸為副科,體育教師更是不存在成績要求,升學壓力,加上體育課始終被家長、學生、學校和其他老師視所忽視,造成體育教師的不受重視,在某種程度上造成體育教師工作積極性的降低,喪失了正確的職業動機,“放養式”教學方式似乎更受學生的喜愛。所謂教師職業動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內部動力因素,直接影響著其發展的程度和方向。當然除此之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樣化的。首先,社會體制和經濟體制的轉型,促使教師價值的多元化。而任何一種價值觀的產生都依附于整個社會的環境,并會隨其變化而相應地發生變化。教師作為社會人,其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受其價值觀的影響。當人們都在忽視其存在的重要性的時候,相應的也會使其對自身的價值觀產生質疑,喪失對未來職業的規劃和動力。其次,瑣碎的工作,升職的壓力加上學校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導致教師工作熱情消退、職業情感倦怠。更重要的是教師個人要借助課程改革的新契機,力求改變人們對體育課的偏見,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應對壓力,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通過繼續教育等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能力和科研能力,樹立正確的職業動機。
三、專業素質的完善
1.教學能力
目前來說,大部分教師的專業技能都過于單一,且以田徑、籃球、足球居多,這樣的專業設置遠遠不能滿足當前學生的需求,專業技能的缺失使得許多項目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即使存在其他專業的教師,或因場地設施等原因被迫擱置,無法使新課程改革的綱領得到真正的落實。因此,當前體育教師的素質急需向多元性,綜合性發展,不應滿足于現狀,應該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開闊自己的視野,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借助圖書館,校外場所等社會資源與自然資源,將學生生活中的知識引入到課堂,在實踐中領會知識,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更好的與社會結合,培養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
2.科研能力的完善
體育工作者一直被認為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這主要是由于身體的健碩掩蓋了人們對其內在的認識。毫無疑問常年的體育鍛煉使得他們在知識的系統性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相對于其他專業來說理論知識匱乏,在科研能力方面處于弱勢。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提出,對教師的科研能力做出了明確的要求,發揮自身優勢與借助外界資源是提高其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此外,身為體育工作的主要實施者,相對于教研員來說教師更加了解當前體育在中小學的開展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學生的喜好,其研究更加的真實可靠,更具有實際的意義。
四、教學方式的完善
教學方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根據對象的身心特點和教學條件以及體育教學過程的特點而設計和實施的課堂教學模型結構和程序。其存在總是體現某種特定的價值取向和教學任務,蘊含著一定的教學理念和文化。據此,教學方式的選擇體現著教師的思路,關乎著整個教學計劃能否得到很好的落實。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力倡導下,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方式不再僅是教師意識的體現,學生的興趣成為教師設計的著眼點。
總之,新課程改革給我國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面貌,即我國初步形成教育體系后的又一次大變革,相對來說更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整體步伐,對素質教育的實施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體育教師作為學生體魄的塑造者,同樣肩負著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不斷完善自我,重塑自我,培養全方位人才是新時代賦予教師的新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李晉裕.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探討.體育學刊.2001年第1期.
[2] 張偉.自我塑造—教師職業生涯中的修煉與提升.教師教育.
[3] 趙麗萍.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若干問題分析.體育學刊.2006年1月.
[4] 喻堅.陽光體育運動與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體育文化導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