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 要】闡述新課改背景下增進高中生物課堂互動交流的三種措施:創新活動課堂,促進交流;用激勵的方式,增進交流;通過小組合作,加強交流。引導學生愉快地投入到高中生物學習中。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生物 課堂交流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B-0036-02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建立“努力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知識構建者”的思想,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促進他們“想學、愿學、樂學”,從根本上讓他們喜歡高中生物課堂。為了盡快適應高中新課改,把課堂還給學生,要找到課堂師生交流的好方法,盡可能地創造出讓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學習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筆者在加強師生交流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創新活動課堂,促進交流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學形式應該是多樣化的。除了傳統的教室內授課,筆者嘗試對一些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把生物課堂轉移到了室外上活動課。比如筆者以《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一節課為例,將之設計為活動課堂。我們知道,“轉錄和翻譯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之一。在前一節新授課中,學生已經初步構建了相關的知識結構體系,在此基礎上,筆者設計以活動課的形式來鞏固這節課的重點知識,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加強他們對“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過程兩個階段”的理解。這節活動課以5人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并將之貫穿于整節課中。活動主要分為問題導入、活動體驗、知識互答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問題導入。包括:(1)基因如何指導蛋白質的合成?(簡述)(2)DNA的遺傳信息是怎么傳給mRNA的?(轉錄)(3)mRNA是如何翻譯成蛋白質的?(翻譯)以問題引導學生回顧重點知識,并緊緊抓住關鍵的知識點:轉錄、翻譯過程的場所、模板、原料、酶、能量及結果等,為第二階段“活動體驗”奠定基礎。第二階段,活動體驗。以小組為單位,競爭性地完成以下幾項活動(嘗試用七巧板色塊拼組完成):(1)轉錄的過程;(2)翻譯的過程;(3)分泌蛋白的合成;(4)密碼子、反密碼子、對應DNA的基因組成推測;(5)氨基酸的查找比賽。最后以各小組完成每項活動的時間快慢來計分。第三階段,知識互答。各小組依次循環,共同完成10道相關題目的解答。首先由任意一組抽題,另一組來回答。然后,答對的組可加1分并抽出下一題給另一組回答;答錯的組則減1分且需在課外準備一個小節目,在下節課上表演。其中,如遇到學生有質疑,教師和學生都可進行現場討論、解答。通過三個階段學習,既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觀察圖表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合作互助能力,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其實,學生在課前預習和做導學案,就已經是學習的開始了。在課堂結束后,教師又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生生之間的交流,解決自身的知識盲點,這相當于向課外延伸了一個繼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平臺。
當然,還可以在課外通過“整理知識框架圖”的書面交流形式(分為教師梳理的、學生自行整理的兩類,可進行對照、補充和完善)、班級Q群或微信群上的網絡平臺的交流形式、電話直接交流等不同平臺,來拓寬師生交流的時間與空間。通過多種形式的師生互動,傳遞了積極信息,使得師生既輕松又緊湊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從而為實現自我目標而不斷努力。師生之間在潛移默化的交流中逐漸形成了輕松和諧的關系,營造了良性發展的課堂生態氛圍。
筆者認為,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最終目的都是希望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模式,從傳統的教師講授逐漸轉變為學生合作互助的學習交流模式,最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形成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
二、用激勵的方式,增進交流
師生交流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在教學中采用激勵的方式,可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表揚和激勵他們,如教師贊許的眼神、肯定的話語、包容的舉動等,都能使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更順暢。在講臺上,教師笑容滿面,讓學生感覺如沐春風;教師說話流暢、富有感情,讓人聽起來心情愉快;一句充滿正能量的、鼓勵性的話語,如“勤奮給人更多的機會”“不要怕困難,勇敢地推算下去”“講錯沒關系,給我一個幫助你的機會”等讓學生充滿著信心與勇氣。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學生的肯定,給學生鼓勵,讓師生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
除此之外,筆者還會在課堂上給默寫重點知識點正確率較高的學生予“獎”字印章,當這“獎”字印章積累達一定數量就可以換取一個小獎品;也會在考前給學生送祝福的話,把最美好的祝福語送給學生;或者把帶有激勵意義的印章(獎、你真棒、加油、優秀等)帶到教室,給學生當場蓋印章進行激勵。這些做法向學生傳遞了積極的信息:老師是愛他們的,是關注他們的進步的,是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優秀的人的。以這樣的方式,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
通過多種多樣的激勵方式,傳遞積極信息,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讓師生之間在交流中逐漸形成輕松和諧的關系,營造出良性發展的課堂生態氛圍。
三、通過小組合作,加強交流
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筆者根據教學需要,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6個人左右,在組內推選出小組長,由小組長主導和協調小組活動中組員之間的關系。每組中每個成員都要承擔具體角色,完成任務。在組內人人相互提醒、監督,不漏人、不漏事項,做到人人互動、相互交流、全覆蓋。在具體的小組合作學習中,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良性的學習競爭活動,構建積極的學習交流模式。以習題講評課為例,在課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提問,被提問的小組不僅要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還要回答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評價等級分為優秀、良好和不好三個等次,由各組長代表本小組對被提問小組的答疑解惑的表現舉手表決評分。這樣,每個小組既是被評價者,又是評價者。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既可鍛煉組內成員的多方面能力,如組織、協調、表達等能力,又能夠化整為零,人人參與。這樣,全班學生基本都能參與到講練結合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比較輕松和愉快地完成習題的講練。進一步促進學生之間建立一對一、多對多、多對一的學習交流模式,加強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體驗到教與學不同角色轉換的樂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在新課改背景下,構建合作交流的課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實效、高效、有魅力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韓立福.有效評課——知識建構型視野下的評課問題與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孫宏安,廖玉萍.有效的知識學習[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2
[3]韓立福.有效評課——知識建構型視野下的評課問題與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