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靜
【摘 要】以靜脈輸液教學設計為例,探討信息技術視野下任務型教學法在中職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 任務型教學 中職護理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B-0099-02
一、設計思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作為一名中職護理專業教師,如何合理地將信息技術運用到中職護理教學當中,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是新形勢下中職護理教師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護理學基礎是護理學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護理學基礎的教學中,目的在于變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科學的教學模式下充分利用網絡交互性的功能,形成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機交流的多種交流形式;采用以任務驅動型教學法為主的行動導向教學法,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進行自主學習和以小組單位合作學習,發揮集體智慧,實踐創新地完成任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設計依據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因此,本次教學就是將信息技術合理地運用到護理教學當中,并根據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我們考慮到現在的學生都以“90后”為主,形象思維較為活躍,不喜歡滿堂灌的理論講授式學習,而傾向于實踐操作,對網絡、智能手機、視頻等信息技術和實踐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基于學生以上特點,本次教學以“靜脈輸液”的教學設計為例,遵循“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發展技能為核心”的職教理念,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微課、操作微視頻、情景短片、flash動畫游戲等多種信息化教學資源,將課本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靜脈輸液的操作步驟,明確操作要點,實現在操作中學習,激發學生對護理操作技能的興趣,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操作技能。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設計。見表1。
(二)學生反饋。學習結束后我們讓學生就本次課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收獲進行評價,我們將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發給學生,讓學生采用無記名方式答卷,共發放調查問卷78份,回收有效問卷7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對這次教學設計的滿意度較高,對“您覺得上課過程中,參與的機會增多”、“您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激發了學習興趣”3項的認可度最高,這充分說明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有利于提高中職學生對護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興趣,學生能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參與學習,有利于培養她們的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從而促進主動學習、主動發展。
四、教學體會
本次課的教學設計是信息技術與中職護理教學整合的實踐與探索。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主,借助網絡、智能手機等信息技術平臺,設計了融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教學于一體的教學過程,為了更好地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們大量使用信息技術包括網絡資源、視頻、flash動畫游戲等,將課本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課程按照理實一體化的設計思路,實現在操作中學習,以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中職護理學基礎教學現在大多是以“講解—接受式”為主的傳統教學,這樣的護理學基礎課堂教學往往使中職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單調、枯燥。信息技術下的課堂教學,能夠有意識地運用微課、規范化操作視頻、flash動畫游戲等技術,將課本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給學生帶來視覺、聽覺上的不同感官沖擊,使學習內容更加有趣、更加直觀,易于理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二)以任務為中心,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再按照課本中以章節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而是將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和知識點以“課前學習任務單”的形式提前布置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在課前一周完成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通常需要登錄學校的護理學基礎網絡教學資源平臺觀看微課和教學視頻,查閱相關的學習資料,利用互聯網檢索、閱讀教材等方式學習。此過程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往往需要借助網絡、智能手機、電腦等信息技術設備和手段來獲取任務解決的方法,從而完成學習,有效地實現了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的轉變,可見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方式,即通過學生的“做”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進行必要的干預指導。在信息技術視野教學下,通過兩段動畫短片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小組討論—各組匯報—教師總結”的模式,讓小組圍繞任務,查閱教材及網絡資料,逐級進行討論、匯總。教師要通過個別指導和集中釋疑,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并最終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討論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以手機實錄制作視頻并上傳平臺的方式進行匯報,教師點評。通過匯報展示,可以檢驗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檢驗她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各個小組之間扮演指導者和監督者的角色,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獲得自我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四)以能力為本位,有效地提升了護理專業學生職業操作技能。教學改革就是改變傳統的知識掌握為主向能力培養方向為主的改革,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主要是技能型的高素質的勞動者,所以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護理技術操作能力。本次授課我們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地整合,課前通過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微課、網絡教室、QQ群、手機等信息化手段,使學生的課前自學變得更加主動而有效;課中大量動畫的使用使護理學知識更加形象直觀,通過錄制規范化視頻、糾錯視頻、視頻錄播回放、flash小游戲等,幫助學生學習、鞏固和提高;課后通過智能手機拍攝、網絡學習平臺展示作品,師生互評、交流等,鞏固學習成果。總之,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提升了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操作技能。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下的護基課堂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信息技術下的課堂教學,課堂由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單向交流變成學生和教師之間以及學生和學生的互動交流,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的效果和學生自學的能力。但是,這種課堂教學也讓教師倍感壓力,教師由原來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因此,教師應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能熟練運用多媒體、網絡授課,制作課件、微課、flash動畫游戲等,從而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王芹,徐文萍,等.情境案例-合作探究教學法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5(22)
[2]陳小華.情境學習理論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31)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