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玲
【摘 要】上好歷史復習課,對學生系統掌握知識,發展思維能力,是極為重要的。同時對教師彌補教學中的欠缺,提高教學質量也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本文針對如何提升歷史復習課堂有效性提出五種策略:讓學生構建體系,整體感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討論;復習過程中讓學生比較對照,辨析異同;讓學生自己做題,自己講解;讓學生自己編題目,再互相評論題目。
【關鍵詞】歷史 復習 課堂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B-0144-02
又到一年期末時,老師們都在積極準備復習課,有的老師采取默寫或者喊學生到辦公室背書重抓基礎知識的方式,有的老師準備了習題重抓解題能力,有的直接給學困生“開小灶”重抓均分,但結果往往是老師很忙學生無動于衷甚至厭煩。筆者覺得歷史復習課,僅僅老師“動”是不夠的,還是要讓學生“動”起來才更有效率。以下以人教版必修二第八單元“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單元復習教學為例,談談提升歷史復習課堂有效性的做法。
一、構建體系,整體感知
盡管復習課按不同的教學時期、教學階段而有不同的復習形式,但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它所圍繞的教學內容是學生過去學過的或曾經學過的知識。因此,復習課與上新課有著根本的區別。復習課應遵循循環出現、螺旋上升、不斷深化的認知規律,復習課中舊知識的再現不應是機械地重復,而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清理、提純、鞏固、提高,通過復習,讓學生能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重新領悟所學的知識。按照以往的做法,老師會把知識體系做好,課堂上讓學生看一下或者老師按照知識體系提問,學生回答,借機檢查學生的背書情況,但這兩種方式只能調動歷史學優生的積極性,對普通學生來說,知識體系在腦中只是過了一遍,沒有什么知識網絡。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知識體系整理中來,筆者規定每個學生課前把單元知識體系整理出來,貼在書上,形式不限,只要能概括本單元主要知識點即可,絕大多數學生能根據要求獨立整理出來,少數學生在其他同學或者老師的幫助下也能整理出來。學生整理出來的東西比筆者想象的好,形式也更豐富多彩,有的是把知識點逐條列出來,分類解釋,比較細致;有的是用大括號的形式宏觀把握,整體性更強;有的是用方框的形式概括知識點,可看性更強。即使有的少一點或多一點或順序出錯,筆者認為經過學生親自動手做知識體系比老師做好了讓他看效果要好得多。
二、提出問題,相互討論
以往的復習課老師都會對本單元的重難點詳細講解,有時還會配一兩個針對性題目練練手,這樣做讓老師覺得很放心:重難點講了,講得很細致,又有試題強化訓練了,學生應該沒問題了!可是結果并不是這樣的,老師講過三五遍的知識點甚至是原題,學生照樣錯,還是不懂為什么是這樣的。筆者認為問題就出在老師講得太多了,學生聽課疲勞,知識點沒經過他們自己的大腦思考,被動接受。這次筆者什么都不講,就問學生“你們有什么不懂的嗎?”學生一開始想不出問題,慢慢地在幾個活躍學生的帶領下就提出了很多問題,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功能上有什么區別?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如何判斷,兩者有什么關系?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為什么當今世界還有人反對全球化?書中介紹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給中國帶來的困擾是弱勢產業受到沖擊,那還有其他問題嗎?學生一邊提問題筆者一邊在黑板上把問題寫出來,寫完了筆者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讓其他學生來解答。這種形式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大家都爭著搶著來當“小老師”。即使有的學生回答不正確,他們也為自己能站起來為同學講解而高興,其他同學更高興,因為他們有機會補充答案,整節課其樂融融,課堂氣氛很活躍。這種參與式的課堂體驗,讓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更透徹。
三、比較對照,辨析異同
在歷史復習中,學生還需要學會比較對照、辨析異同。復習課中運用比較法可以對教材的重點內容進行前后貫通、中外交錯地復習指導,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比較、評價問題的能力。在以往的復習課時,老師直接把自己覺得重要的、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用幻燈片打出來,問學生“你們知道它們的區別嗎?”這種形式下學生是一種被動學習,他們也不會深入思考這兩個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和相同點。這次復習課中,筆者沒有直接讓學生比較,而是問學生:你們覺得哪些知識點容易搞混?你們覺得哪些知識點需要放在一起比一比?這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急急忙忙翻開書來尋找有哪些可以比較的知識點。他們找了一些正是筆者需要學生掌握的,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職能比較;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有什么關系;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三者之間有什么區別;世界貿易組織相較于關貿總協定有什么改進的地方。他們還找了一些書上沒講的隱形知識,如布雷頓森林體系和之前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這些問題由于涉及的知識太復雜,可能課堂上難以回答,但是這些問題的提出就表明了學生正在深入思考。
四、自己做題,自己講解
“復習”課需要練習,會做題、能做題是學生的基本考試技能,學生在課后能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題目,但是對課堂上的問題表現得不是那么積極,總想著反正有人會回答,我就看看就行了。這次上課前筆者準備了10個選擇題和10個判斷題,在做習題時,筆者沒有像以往那樣,幻燈片放一題學生看一會,再找個學生報答案,這樣做會讓不少偷懶的學生渾水摸魚,不積極思考。這次筆者讓每個學生先在紙上把20道題目的答案全寫出來,然后問他們哪道題不會或不確定,當學生提出問題后,筆者把題號寫在黑板上,也不急著給學生解答,而是又問其他學生:誰會幫他解決?學生解答過程中,如果答案精彩,就讓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鼓勵;如果是平時不起眼的學生幫忙解答了,筆者更是大力表揚他的學習能力;如果是解答有異議,再讓其他學生補充。在這樣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客觀評價”的學習過程中,筆者發現全班學生思想高度集中,都在思考和聆聽、改正。最后筆者將答案公布,再問學生:還有哪題有疑問?然后再請學生來解答。
五、學生編題,互評質疑
課后筆者讓學生根據課標要求自編一套習題,并給出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為了給自己找內容,從而能考倒對手,學生有的去請教別人,有的去查資料,有的去檢查以前的練習,每個人都熱情高漲。這次作業,全班學生都用心地完成了,而且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特色,練習也都有模有樣。把這些題目收上來以后,再互換分發給其他同學,指導他們予以評議,看其題量是否適中,難易是否適度,知識是否全面,題型是否得當,重點是否突出,答案是否準確。學生一直都是接受別人的考驗,突然讓他們來出練習考別人,這真是喜從天降,非大顯身手不可。于是,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有了興趣,才會去動腦,才有耐心去做,這樣努力的勞動成果肯定是令人滿意的,從中也就找到了成功的喜悅,再把這種喜悅化成學習的動力,體現出了“我要學”的新課標理念。這其實就是在溫故知新,同時學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比硬性要求復習,統一復習的效果要好得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在整個復習中,教師只是導演,唱主角的是學生。讓每個人都動起來,讓每個人都成為復習課的主人,就能克服傳統教學中興趣不濃、情感不切、意志不堅所造成的消極聽講,被動接受的現象。但采用此方法,教師既要合理安排課時,做好課堂秩序的調控,“動”而不亂,更要課前精心備課,注意預見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事先做好應變準備。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