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韋, 余紅紅, 杜曉娟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宿遷分院(宿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江蘇宿遷 223800)
?
運河聚落遺產空間發展策略探討
——以宿遷市皂河鎮為例
陳小韋, 余紅紅, 杜曉娟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宿遷分院(宿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江蘇宿遷 223800)
【摘要】文章在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大背景下,以宿遷市皂河鎮為例,探討運河聚落遺產的空間發展策略。近年宿遷市大力發展大運河和環湖旅游,這將給皂河鎮帶來無限的發展契機,皂河鎮應牢牢抓住這個機遇,使城鎮由封閉式自我發展邁向區域融合發展。基于以上發展背景和機遇,本文從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綜合交通、旅游發展、特色空間塑造四個方面,提出具體的發展策略,引導城鎮空間有序發展,助推城鎮轉型發展成功。
【關鍵詞】大運河;聚落遺產;發展策略
1規劃背景
1.1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共包括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點,河道總長度1 011 km。江蘇省列入申遺點段的河道6段、歷史遺存22處。其中,京杭大運河宿遷段41 km列為申遺河段,遺產點為皂河鎮龍王廟行宮。
1.2皂河鎮與大運河淵源關系密切
皂河鎮因“大運河”而生,在清代康熙年間開鑿中運河與皂河口相接,皂河因此成為大運河南北漕運要道,商賈行船不絕,逐漸成為宿遷西北部經濟貿易中心和水陸交通樞紐。至道光年間,集市更加繁榮,而后在集市周圍筑圩以防賊寇,遂得名“皂河鎮”。
1.3大運河為宿遷市重要的文化旅游廊道
大運河與宿遷城市的發展密切相關,也是宿遷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宿遷市充分利用沿線的生態風光和歷史人文價值,打造大運河人文旅游帶,同時將大運河流域打造成宿遷市生態優良、景色優美、人水和諧、產業聯動發展的綠色景觀廊道、生態經濟廊道、歷史文化廊道、市民游客休閑廊道。
2皂河鎮城鎮空間發展存在的問題
2.1注重外延,忽視內在
城鎮建設總體上呈現出“外新內舊、外光里糙”的現狀,未統籌考慮自身優勢資源和自身發展的功能定位,建設較為隨意,與其他鄉鎮建設雷同,缺乏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老鎮區建設較為雜亂,未體現出千年古鎮風貌,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相互雜糅。
(2)老鎮區居住環境較差,基礎設施不健全。
(3)獨一無二的濱河岸線呈現原始狀態,未得到有效利用。
2.2注重局部,忽視整體
城鎮建設只注重重要節點建設,而忽視節點周邊區域的改造。為了提高旅游業發展,全鎮加強建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沿線的綠化和交通環境改造,對文保單位的現代民宅建筑沒有統籌改造,使得國家級文保單位與周邊環境不協調,旅游資源呈獨立型的單個個體,未能充分體現現有旅游資源帶來的溢出效應。
2.3注重開發,忽視保護
城鎮建設中對那些目前不是文保單位,但是能夠代表城鎮發展歷史階段的歷史建筑重視不足。當保護與開發存在矛盾的時候,這些建筑就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在傳統街道北街、中街、南街和西街的數次改造建設中,能夠代表城鎮發展歷史階段的歷史建筑已所剩無幾。傳統街道城鎮風貌雜亂無章,城鎮記憶蕩然無存。
3空間發展策略研究
3.1歷史文化資源利用
有效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加大挖掘資源內在價值,發展旅游和文化產業,提升城鎮價值(圖1)。

圖1 歷史文化資源利用示意
3.2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融入區域交通體系,從對外交通規劃、公共交通規劃、慢行交通規劃、旅游交通規劃四個方面進行協調和銜接。
3.2.1對外交通規劃
按照“南北融合,東西貫通”的規劃策略,加強皂河鎮與周邊區域和宿遷中心城區的道路銜接。
3.2.2公共交通規劃
按照“功能分類,以點固線”的策略,依據公交線路所發揮的作用,劃分公交線路類型,以村莊節點、景觀節點為基礎,進行線路布局。公交線路按照功能分為城鄉公交、鎮村公交、旅游公交三種。結合主要商業、文體等人流集散點,以及各鄉鎮主要村莊節點布置公交站點,以主要客流集散點為基礎,確定公交線路走向。
3.2.3慢行交通
按照“以人為本,聯景系綠”的策略,構建步行網絡空間。
鎮區內部保留原有街巷格局,保障城鎮道路步行空間、歷史文化品鑒空間、濱水休閑空間、公園濕地觀賞空間等步行網絡空間的連續通暢,減少機動車交通對步行環境的干擾。重點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及其保護區內的步行環境,結合歷史人文景點及水系設置步行休閑帶,加強歷史文化景點與濱水景觀節點的通達性。
3.2.4旅游交通規劃
按照“快旅慢游,外通內優”的策略,由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轉變。遵循“快旅”策略,需要對區域交通銜接,增強鎮區對外交通便捷度。遵循“慢游”策略,構建多方式的內部旅游交通系統,主要可分為歷史文化街區游線、濱水綠道游線、水上游線三方面內容。
(1)歷史文化街區游線。主要沿北大街-通圣街、唐家巷、禿尾路、小橋路、西大街、月河路、安瀾路、貢酥路游覽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人文和濱水景觀。交通方式以步行為主,公共自行車和觀光車為輔。
(2)濱水綠道游線。沿環湖公路、運河堤路規劃綠道系統,沿途結合景點布置旅游服務點,并通過限制機動車通行、設置機非隔離等措施,引導旅游交通與其他交通有機分離,提高旅游交通品質。
(3)水上游線。規劃2條對外水上游線和1條內部休閑觀光游線。對外水上游線聯系陸圩島、戴場島和湖濱新區濱湖景點。內部休閑觀光游線結合駱馬湖水系布置,重點將三里濕地公園和皂河抽水站等水利設施聯系起來,增強水韻景觀與開敞空間的互動聯系,提升駱馬湖的活力與品質。
3.3旅游發展策略
整合與提升旅游業,在保護基礎上,挖掘新的旅游資源,優化旅游產品結構,完善旅游服務體系(圖2)。

圖2 旅游發展策略示意
3.3.1旅游空間結構
旅游空間結構組成為“一鎮、兩廊、四片區”。
(1)一鎮:皇家風情水鄉古鎮;
(2)兩廊:運河文化遺產風光廊道;古黃河風光生態廊道;
(3)四片區:運河沿線水利生態風景區;駱馬湖水上休閑娛樂區;袁甸休閑漁業體驗區;閆南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區 。
3.3.2皇家休閑古鎮發展思路
皂河古鎮整體性開發,在現有遺產點的基礎上整體統一風格打造古鎮,除現有遺跡觀光外,恢復舊的民俗,如初九龍王廟會;挖掘運河菜系,形成特色餐飲;引入當地戲曲,增加文化交流;引入新型娛樂休閑業態,營造集文化體驗、休閑觀光、娛樂購物、特色餐飲于一身的文化休閑古鎮。
3.4塑造特色城鎮
抓住重點,劃分空間分區引導,加強景觀界面塑造,注重節點空間引導,塑造特色城鎮。
3.4.1重要風貌區引導
(1)古鎮文化風貌區。保留區內傳統街巷、傳統河流、維持街巷的現有空間肌理,引入清末時期北方民居元素,逐步更新改造區內民宅,協調區內整體風貌。
(2)生態濕地風貌區。保留原有魚塘肌理,延續場地特征; 融入休閑旅游功能,提升公園活力;立體水陸交通組織,豐富景觀感受;融入科普教育功能,提高環保意識;打造多種親水岸線,營造多樣景觀 。
3.4.2界面引導
(1)濱水界面引導。現狀濱河岸線與腹地內民居高差較大,岸線整體景觀視覺單調。濱水區與生活區相互獨立,兩者互動性差。本次將鎮區段岸線護坡改造為臺地或者緩坡形式,采用“河+石質駁岸+綠地+建筑 ”營造水、綠、建筑、人相互和協調的場所。豐富沿線景觀的同時,能夠讓游人體驗到獨特的濱水景象。濱水沿線建筑采用清末時期北方建筑風格,高度以2-3層為主,并在沿線運河景觀節點內引入運河文化元素,為游人提供科普教育的同時,也可以起到宣傳運河歷史文化的作用。
(2)傳統街道界面引導。傳統街道通圣街兩側建筑年代差異較大,建筑風格雜亂。本次研究在嚴格保留歷史建筑的基礎上,采用綠化隔離、街頭廣場或者增加支路等形式的緩沖區域,將不同年代的建筑自然的分割。
參考文獻
[1]楊倩.京杭大運河文化線路徐州城區段沿線文化遺產保護之城市設計基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2]吳曉,王承慧,王艷紅.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市一級)的總體思路探析[J].城市規劃,2010(9).
[3]丁雨蓮.麗江古城文化休閑旅游符號的思考[D].安徽師范大學,2007.
[4]朱先前.西安古都歷史文化產業的開發策略研究——基于國內外的先進經驗[D].長安大學,2012.
[作者簡介]陳小韋(1981~),女,本科,高級城市規劃師,從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4.181
【文獻標志碼】A
[定稿日期]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