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范 覓, 周 江
(重慶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分院, 四川成都 610031)
?
西部特色小城鎮“以產興鎮”的新型城鎮化探索
——以成都市溫江區金馬鎮為例
劉晶, 范覓, 周江
(重慶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分院, 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特色鎮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已被廣泛認可和實踐,西部特色小鎮的規劃研究仍需要進一步拓展。文章引鑒特色鎮研究成果,以成都市溫江區金馬鎮為例,確定其特色鎮類型,分析制約鎮域特色轉化為綜合競爭力的核心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提出“以產興鎮”的特色鎮規劃模式,完成有針對性、操作性極強的城市總體規劃,為特色小城鎮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
【關鍵詞】特色鎮;新型城鎮化;以產興鎮
在全國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倡導“兩化互動”的背景下,2014年全國57座人口百萬以上特大城市集中了1.66億人,占全國城鎮人口的27 %;20萬以下的小城市與城鎮,集聚了全國城鎮人口的51 %和全國新增城鎮人口的54.3 %,小城市(鎮)成為全國城鎮化的重要及核心層次[1]。
“特色鎮”作為中西部小城鎮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重要路徑,“一鎮一品、一鎮一特色、一鎮一模塊”成為眾多小城鎮共同的目標或方向。本文基于《成都市溫江區金馬鎮總體規劃》項目,深入探討特色鎮發展模式和鎮新型城鎮化路徑。
1特色鎮研究現狀
1.1特色鎮內涵
特色鎮是小城鎮發展個性化、特色化、專業化、品牌化的集中體現,城鎮特色即是小城鎮具有積極意義的社會經濟特征、地域文化特征和自然地理特征。這三個方面相互影響又相互獨立,共同作用于小城鎮特色的共性和個性[2]。
1.2特色鎮分類
中國特色鎮發展論壇秘書長薛紅星在長期從事特色鎮發展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當前我國特色鎮發展已基本形成10大類型[3]:
(1)外向經濟特色鎮(外貿、加工、出口);
(2)旅游休閑特色鎮(旅游、度假、會議);
(3)歷史文化特色鎮(歷史文化古鎮、名鎮);
(4)專業產業特色鎮(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品牌);
(5)商貿流通特色鎮(貿易流通、專業交易市場);
(6)生態環保特色鎮(綠化、生態、市容、環境優美);
(7)科技信息特色鎮(高新技術、信息化示范);
(8)品牌特產特色鎮(特產之鄉);
(9)科學規劃特色鎮(規劃發展);
(10)合作服務特色鎮(第三方服務、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
不難發現特色鎮是小城鎮特色轉化為綜合競爭力的過程或結果,因而在規劃的過程中,應以深入挖掘小城鎮特色與個性為前提,注重協調、統籌城鎮特色、個性與區域、趨勢的關系,并將其落地于空間格局上,進而成為其專業化、品牌化的綜合競爭力。
2金馬鎮特色鎮規劃路徑探索
2.1金馬鎮特色類型判定
溫江區是成都市以休閑、健康、宜居為特色的衛星鎮,金馬鎮位于溫江區西南部,隸屬于溫江三大功能板塊中的科技產業新城板塊,科技產業新城是溫江區主要的制造業聚集區,園區產業以食品、醫藥、印務、電子為其主導產業。
金馬鎮2013年被確立為成都市首批特色鎮,從特色鎮類型看,其專業產業特色鎮特征明顯。
體育休閑產業是金馬鎮的戰略新興產業,也是金馬鎮產業特色所在。自2007年馬術公園規劃建設以來,籌備建設五大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之一的國際體育城項目。馬術公園建成至今,每年持續僅3天的馬術節可接待游客約20萬人次。
制造業是金馬鎮現狀的主導產業,其中鎮屬少量機械制造業布局于鎮域東南角,科技產業新城外溢的部分食品、醫藥、服裝企業布局于鎮域北部。
2.2核心問題把握
2.2.1產業低效化
金馬鎮現狀制造業以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缺乏大型、優質、品牌類制造企業;體育、休閑類項目進駐時間短,馬術、溫泉、泰迪熊博物館等新進核心項目季節性強、小眾消費特點明顯。制造、體育、休閑3類產業自身集約度低,關聯度小,對鎮域經濟拉動不足,2012年金馬鎮人口占溫江區總人口的6%,產值僅占全區總量的2%;居民收入水平也明顯低于全市及全區的平均水平(圖1)。

圖1 2012年城鄉居民收入比較
2.2.2區位邊緣化
金馬鎮至成都中心城區由騎士大道與光華大道、成溫邛高速對接中轉,直線距離僅15 km,但自駕需要1 h,若采用公交輾轉則需要約2 h。交通易達性差,使鎮域休閑、旅游項目對成都中心城及周邊區縣游客的引力不足,人氣、商氣不足。
2.2.3空間碎片化
鎮內現狀產業關聯度低,導致產業用地布局分散,產業集約度低;作為成都近郊區,鎮域投資性購房比重高,職住平衡度低,生產、生活及配套開發較零散;交通、綠地等配套滯后,各片區空間聯系不足(圖2)。

圖2 各產業分布現狀
2.3以問題為導向的規劃路徑
制約金馬鎮特色轉化為綜合競爭力的核心問題突出,而在國際體育城立項初期編制的《國際體育城總體規劃》已覆蓋金馬鎮鎮域大部分區域,因而本次總規打破以往“大而全”的規劃方式,針對核心問題,查漏補缺,各個擊破。
3金馬鎮“以產興鎮”的新型城鎮化策略
3.1融入區域,產業集聚
3.1.1區域產業環境
金馬鎮從屬于溫江區的科技產業新城板塊,板塊內“大制造”現狀對鎮域產業產生直接作用,工業用地向南的拓展為金馬鎮制造業發展提供機遇,也對鎮域多種低效產業的整合提出新的挑戰。溫江區以及成都市域“大休閑”、“大旅游”的生活氛圍和產業特點對金馬鎮產業產生間接影響,是金馬休閑旅游、體育產業發展的沃土。
3.1.2優勢產業遴選
現狀金馬鎮工業門類多而雜,僅對旅游、體育兩大產業進行關聯度分析。旅游業的發展對鐵路旅客運輸業、餐飲業、住宿業、航空旅客運輸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石油及核燃料教工、電力人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強的完全拉動作用,同時對保險業、商業服務等產業的完全后向聯系作用也較明顯[4]。
建筑、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交通運輸及倉儲業、玩具體育娛樂用品制造、電力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社會、商業、旅游業他們對旅游產業的投入系數均超過0.01[5]。
根據產業關聯度分析結果,金馬鎮現狀產業與交通運輸、商業、地產、食品制造等行業關聯度高,同時綜合周邊區域產業特征,建立金馬鎮7個相關產業的影響效應體系作為產業遴選,即4大類,即社會、經濟、環境、文化,10小類指標體系。應用德菲爾法,對產業指標體系進行評分,分為高、中、低三級,分值為1分、0.5分和0分,綜合分析提出:旅游體育應作為金馬鎮支柱產業培育,同時重點發展交通、食品制造、商業等領域(表1)。

表1 產業遴選評價
綜上分析,旅游體育應作為金馬鎮支柱產業培育,同時加強在交通、食品制造、商業領域的發展。
3.1.3構建“1+2+N”的產業體系
“1”是以休閑旅游為核心,對現狀泰迪熊博物館、魚鳧溫泉、騎士休閑街休閑旅游項目的基礎上,積極打造或引進金馬河濕地公園、劉家壕古鎮、OUTLETS城郊休閑購物MALL等意向旅游項目。“2”是以體育、綠色食品制造為支撐,現狀的馬術公園季節性較強,加快馬術運動的常態化,重點培育水上運動、籃球賽事、冰雪游樂等體育項目;引導以綠色食品、醫藥為主的制造業集聚發展。“N”是以旅游地產、商業、旅游交通運輸為輔的產業體系。
3.2交通引導,網絡易達
3.2.1對外交通網絡化,引人氣商氣
引入成都地鐵4號線、16號、22號線及成蒲高鐵4條軌道交通線路,軌道交通均直接進入金馬鎮區(圖3);規劃引入成溫邛快速路、升級錦繡大道為快速路,規劃新元路,加強對外聯系;最終形成六橫六縱的對外交通網絡(圖4),縮小金馬鎮與成都中心城、天府新區、高新西區、崇州、大邑、邛崍等周邊區縣的時間距離,半小時即可達成都中心城區及周邊區縣。

圖3 對外交通

圖4 軌道交通
圍繞馬術公園周邊布置軌道交通站點,將人流引入核心旅游休閑項目集聚區;圍繞地鐵站點、快速道路出入口布置旅游綜合服務設施,并在鎮域南部邊緣成溫邛快速路下線口布局自駕車營地,引入區域客流。
3.2.2培育綠色、智能的休閑交通線路
鎮域內新增觀光有軌電車線路,規劃有軌電車總里程為13.4 km。建以公共汽車管理系統和信息服務系統為主體的智能公交系統。在現有綠道基礎上,依托公園綠地形成網絡狀綠道系統。對外融入區域性綠道網絡;對內穿行金馬河濱水區、成蒲鐵路生態廊道、騎士小鎮、劉家濠商業文化街區、大郎河濱水區、馬術公園、自駕車營地。
3.3結構控制,復合集中
3.3.1空間織補,產城相融
依托交通樞紐及水岸綠地布局城市核心功能用地:圍繞鐵路站點構建特色商業、文化、康體運動設施;圍繞地鐵站點及快速路入口布局旅游綜合服務設施;沿金馬湖、大郎河布局商業文化設施、體育運動設施。依托科技產業新城現狀工業用地南拓機遇,除了布置綠色食品業以外,增加電子信息與生物醫療等現代制造業的布局。形成休閑旅游與現代制造兩大產業功能板塊。
根據我國現狀0.5~0.7[6]的職住比,以錦繡大道及成蒲鐵路為界,在兩大產業板塊內部分別布置相對應的職住平衡單元(圖5)。
3.3.2公服便利,三級控制
公服設施配置按照“便利居民、服務游客”進行“城市級-居住區級-社區級”3級配套結構:重點圍繞軌道交通樞紐、成蒲鐵路綠岸、金馬河藍岸等交通、環境要素布局城市級

圖5 空間結構
公服設施;在4個職住平衡單元內建設居住區級公共服務配套;在社區內部打造“10 min公共服務圈”,即10 min公交圈、10 min公園圈和 10 min基本公共服務圈,社區級文化、體育、醫療等設施用地復合集中布置。
3.3.3優化環境,生態營造
按照“100 m見綠,200 m見水,500 m見林”的建設目標,生態本底綜合休閑旅游環境營造,規劃“T+環”的生態骨架:成蒲鐵路生態綠廊,打造游客沿途綠帶;金馬河濱水綠廊,水上運動休閑融入濱水生態綠帶;依托大郎河、姜家槽濱水綠地、騎士大道及新建道路綠地構建環狀綠廊,串聯七條街騎士風情購物街區、中央購物公園、劉家濠傳統水鄉文化商業街區、濕地公園、馬術公園、CBA籃球館、溫泉養生酒店等特色產業項目。
4小結
“以產興鎮”的特色鎮規劃除了遵循“以人為本”規劃原則,更強調交通、設施、綠化對“產”的支撐,通過規劃促進“產”的特色化、專業化、集群化建設,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梁倩.新型城鎮化確定62地開展試點[N].經濟參考報 ,2014-07-23.
[2]黃亞平,汪進.論小城鎮特色的塑造[J] .城市問題,2006(3).
[3]薛紅星.中國特色鎮概論[M].中國城市出版社,2013.
[4]宋增文.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中國旅游產業關聯度研究[J]. 旅游科學,2007(4).
[5]辛利.從產業關聯角度揭示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2).
[6]李文彬,張昀.人本主義視角下產城融合的內涵與策略[J].規劃師,2014(6).
[作者簡介]劉晶(1982~),女,碩士,注冊城市規劃師,工程師,從事新型城鎮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志碼】A
[定稿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