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劍
摘要:閱讀是學生從文中提煉信息、理解內容、獲得體驗的重要途徑。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質疑精神,引導學生將閱讀感受上升為綜合體驗,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閱讀。
關鍵詞:教師;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是人們從文本中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是領悟文本內容的重要手段,人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可見閱讀的重要性。現代的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取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應該這樣理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培養學生對閱讀的熱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在閱讀課上,教師要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采取多種方式,給學生創造活潑的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活動。教師可以巧設問題啟發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創設學生討論的情境。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最后一個自然段,稱這對父子為了不起的父子,教師向學生提問:“作者為什么說這對父子是了不起的父子呢?”學生帶著問題再次回到課文中,通過反復閱讀,提煉相關信息,并形成自己的答案。有的學生回答說,是因為父親在堅定信念的支撐下,不避艱險,救出了兒子和一群孩子;有的學生說,通過與其他孩子父母的對比,表現出了這位父親的執著;有的學生說,因為兒子面對危險和希望,首先想到了同學;有的學生說,因為孩子和父親同樣堅定而勇敢。在閱讀后,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樣既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又使學生思路大開,還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還應注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實和拓展閱讀內容。如講授《桂林山水》一課時可以采用錄像、圖片等資料,輔助文本閱讀,讓學生自己欣賞美如詩畫的桂林山水。教師無需用更多語言,學生可以根據多媒體上看到的,文本中描述的,形成綜合感悟。圖、文、聲、像一體的閱讀材料,能有效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提高閱讀效果。
二、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
學貴有疑,學而無疑的原因是無興趣,或不懂或動力不足。學生的好奇好問,教師應盡可能地滿足。因為任何壓抑、干擾都將使學生學習興趣索然,甚至心靈受損,所以師生之間應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鼓勵學生,肯定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
要讓學生敢于提問,關鍵在于教師要激發學生的熱情,并抓住時機進行引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閱讀中的詞語教學,由于教學內容是學生們相對生僻的詞語,很容易形成機械的方式方法——教師在學生閱讀之前,先把詞語的形、音、義、用法解釋清楚,學生被動地跟著老師走。但是,換一種方式,如果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詞、句,之后教師再做出解答和補充,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增加,學生對詞語掌握存在的問題,也更容易診斷。比如,在學習《尊嚴》一文時,學生自學之后,都爭先恐后地舉手發問“菜色”“愜意”是什么意思,“南加州”在哪里等。這時候,教師再根據課文的情境,解釋“菜色”的意義,就更能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一些詞語表面意義和引申意義的不同用法,再通過比較“菜色”和“愜意”在課文中的意義,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的常用義和特殊用義。在結合課文故事講清“南加州”的方位后,學生會對故事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注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在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如在閱讀中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說出自己的體驗”“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等。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如在教學古詩《竹石》時,可以讓學生談談假定自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根,會有什么感受。學生會將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所為綜合在一起,閱讀感悟會提升到更高層次。同時,閱讀教學中,在感受性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提倡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做出自己的判斷,嘗試探討性閱讀。有利于學生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四、培養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極大地影響著閱讀效果,尚未形成習慣的學生在閱讀之初經常會有“看在眼里,讀不下去”的現象。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做到讀書時要集中精力,心無旁騖,不要一邊閱讀,一邊做其他事情。學生在閱讀時要勤于思考,既讀懂文中的人、事、理,還要讓學生在閱讀時養成聯想、拓展的習慣,比如《水滸傳》中塑造了很多英雄好漢的形象,很多人有相同的身份或經歷,但每人又個性不同。魯智深和李逵,都是性情直爽的人,但魯智深粗中有細,李逵卻魯莽有余;林沖和楊志都是軍官出身,都是被“逼上梁山”,但“逼”的緣由是不同的,因而他們后期對“招安”的態度明顯不同。通過這些聯想和對比,有助于把握人物個性,進一步還可能升華到對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進行思考。教師還要訓練學生邊讀邊想邊動筆,定期檢查學生的課外閱讀筆記,并做細致批注,鼓勵做得好的學生,鞭策被動應付的學生。課外閱讀要堅持經常,教師和家長要積極主動搜集和推薦好的書目和文章,尤其在當今文化傳播手段多樣化的條件下,教師可以有面對學生的微博,與學生互動交流,讓學生每天都讀書,哪怕開始很少,漸漸使閱讀成為自然而然的事。
五、運用朗讀手段,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要訓練學生運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只聽教師滔滔不絕,不聞學生瑯瑯書聲的語文閱讀課,不是好的課堂。可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讀會等。朗讀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積累詞句,有情感地朗讀還能使學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朗讀過程也是一種學習與欣賞的過程,讀得多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總之,教師應充分重視閱讀教學的作用,講究教學藝術,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勇于創新,發掘語文教學的內在魅力,使學生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