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世界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下,通貨膨脹正以各種形式沖擊著產品市場,上市公司所面臨的資產減值風險也日益增強。自1998年來,我國就開始逐步加強對資產減值的關注,使之日趨完善。但是,由于其規定的不完善性,便為上市公司的投機倒把創造了契機,也為其提供了操縱盈余的便利。新準則的出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蓄意操縱盈余的途徑,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會計信息,但是其中部分規定卻有違于國際會計準則,這便降低了大公司的信息相關性,同時導致了企業利潤的降低。因此,立足于新會計準則對資產減值的規定,粗略分析了其對上市公司所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資產減值;新會計準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資產減值準備在新舊會計準則下的理論基礎
1.資產減值在舊會計準則中的規定及其對上市公司產生的影響
自1998年,我國就開始了對資產減值方面的初步規定,即在《投資》準則中首次提出了要對長期投資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理念,隨后,在1999年就開始明確要求對短期投資、存貨、應收賬款、長期投資這四項資產進行減值確認,并于2001年正式出臺舊版《企業會計制度》,將計提資產減值的資產范圍擴大到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委托貸款、在建工程八項內容,并規定長期資產在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以前年度計提的減值準備價值回升時允許轉回,這一改革使得資產減值的規定進一步得到完善,并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會計信息。
2.資產減值在新會計準則中的規定及其對上市公司產生的影響
2006年2月15日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新準則中第一次將資產減值單獨列示為《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引進了單項資產和資產組的概念,同時,對資產減值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披露等也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比如第二條規定,對于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交易性金融資產不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趨同于國際會計準則,新準則第十七條規定資產減值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并規范了可回收金額的確定程序。
新準則引進了大量完整的理論體系,使得會計處理過程中相關數據的來源更加真實可靠,實踐操作性更強,大大削弱了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調節利潤,以達到操縱盈余的手段,并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雖然在資產減值的計提與轉回等方面的規定減少了操縱盈余的手段,但是對公允價值和折現率等的規定又為企業開辟了新的途徑。
3.新舊準則中相關規定的差異
(1)計提范圍擴大,適用范圍更加明確,從舊準則中的短期投資、存貨、應收賬款、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委托貸款、在建工程八項資產,又增加了投資性房地產、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融資租賃中出租人未擔保余值、金融資產、未探明礦區權益等多項資產。同時,新準則規定對于存貨、金融資產等資產減值的處理分別遵循其他相關規定。由于計提范圍的擴大,使得相關監管部門可以更有效的獲得企業的財務信息,增強了監管機制,從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了通過資產虛增或虛減利潤的行為。
(2)首次提出了資產組的概念,準則指出,資產組是指企業可以認定的最小資產組合,其產生的現金流入應當基本上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產生的現金流入。并且資產組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舊會計準則中規定,長期資產均應按照單項資產的要求進行資產減值的確定,而新準則規定,但難以確定單項資產減值準備時,可以采用按照其所屬資產組的形式計提資產減值。
(3)已確認資產減值損失不允許轉回,這是新舊會計準則在資產減值會計處理問題上最大的區別。這一改革是基于一定的現實基礎的,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與轉回調節利潤操縱盈余,而這一規定恰恰切斷了管理層的操縱途徑,使得其無法通過減值的轉回快速的增加利潤,所以其在計提時也會更加的小心謹慎,這就大大增加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使得決策層的決策也更加合理有效。
三、新準則下上市公司在計提資產減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職業判斷性過強,執業人員素質不高
這一問題一直是新舊會計準則暫時無法根除的主要問題之一,比如,如何劃分資產組;對于企業持有的各類存貨,在確定其可變現凈值時,由于要估計其售價,這表現出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某些人員的主觀判斷;此外,計提資產的可回收金額時,涉及到未來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的科學合理確定,但由于對此我國尚沒有較為明確的要求,存在較強的主觀性,導致估計結果因人而異,其可回收金額的準確性也難以把握,使得企業的選擇權增多,執業人員會選擇有利于本企業乃至個人利益的方式進行操作,為企業調節盈余提供了一定的可操作空間。
2.折現率難以選擇
計提資產的可回收金額時,涉及折現率的確定,而準則中并未說明折現率如何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從而會產生未來資產現金流量與折現率不匹配的問題發生,直接導致計算結果產生嚴重的偏差,即便上市公司沒有蓄意進行操縱,也有可能因缺乏相關參數而無法合理的確定折現利率導致可回收金額的計量缺乏可靠性。
3.公允價值難以確定
新的會計準則做出了關于運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的相關規定,但是并未對其具體的確定方法進行合理的規定,因此在具體的應用當中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而且由于我國市場尚未完全成熟,這就很難踱定真正的公允價值,同時,對于新引進的資產組,是單項資產公允價值的簡單相加還是通過外部評估資產組的整體價值作為資產組的公允價值并未作出明確的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帶來了采用非正常的公允價值人為操縱資產減值、調節利潤的機會。
四、對新準則下資產減值存在問題的建議
1.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執業人員培訓
雖然說我國在這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已經在逐步完善,但是所有的準則都不可能一次性的解決全部的問題,隨著市場的變化,總會發現其規定的不合理性。因此,會計準則的制定者們應時刻關注市場變化,及時發現不足,并學習國際新形勢,結合我國實際,及時制定新的適合我國市場的準則,這樣才能真正起到規范盈余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著重培養會計人員的職業技能和素質也尤為重要,由于資產減值這一部分有很多方面涉及到執業人員的職業判斷,所以,會計人員的素質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會計準則的執行。因此,需要對會計人員及時培訓和繼續教育,不斷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懲罰力度,對違反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進行嚴懲,以便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2.加強內部控制
上市公司之所以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另一部分也取決于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不科學性,比如一些經營體系虛設,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應,監管機制不合理,或者機構冗余等都會造成盈余管理問題的出現,為了使企業報表真實可靠,就必須首先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在計提資產減值、披露相關信息等方面加強內部審計監督工作,及時發現企業內部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提高其抗風險能力,使企業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間存在共同的目標,此外,資產減值準備的整個過程都需要有內部監督,以防企業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
五、結束語
由于我國會計準則具有局限性,內外部監管力度不夠等因素的影響,因資產減值而形成的盈余管理還將長期存在,雖然新準則的提出,控制了部分資產減值的轉回,有效遏制了企業管理者利用資產減值的計提與轉回進行盈余管理,但是公允價值以及折現率等相關部分的提出又為其開辟了新的途徑,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我們仍應進一步進行研究,找出一種合理的辦法,使其更加完善,此外,我們應合理看待盈余管理,并不是說企業不進行任何形式的盈余管理才能達到最優,其實只要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就可以做到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從而保證市場的有效運行。當然,本文的研究可能在專業性方面仍略有缺陷,有待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步丹璐.資產減值的經濟后果--基于新舊會計準則比較的視角[J].中國會計評論,2009,(9).
[2]張然.會計準則變遷與長期資產減值[J].管理世界,2007,(8).
[3]徐建霞.基于新會計準則的盈余管理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4]陳金龍.基于盈余管理視角的資產減值會計變革效應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2011(3).
[5]壽迪峰.企業資產減值準備的新舊會計準則對比分析[J].會計論壇,2008(19).
[6]張曉磊.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會計相關問題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08.
作者簡介:左江濤,男,漢,河南省新鄭市,河南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