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024-01
所謂合作學習一種結構化的、系統的學習策略,由2-6名能力各異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小組學習目標,在促進每個人的學習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體成績,獲取小組獎勵。就是依據學生的興趣、能力、性別、特長,通過師生間、學生之間互動、討論交流,來完成個人學習和團體學習的一種方式。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快、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積極主動,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最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通過合作學習,將合作、競爭、個人行為融為一體,并進行優化組合并加以利用,符合教學規律和時代需求。
1.合作學習凸出作用
1.1 培養合作精神。從客觀上看,世界各國的教育都在強調合作,人類今后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要解決這些問題,光靠個人力量已很難實現。因此,當代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而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加重缺少形成這種意識的氛圍,而合作學習無疑是這種能力培養的最佳途徑。由4人或6人組成的學習小組,要想在整個班級中取得優異成績,就必須精誠合作,將個人融入這個小小的集體中,一切以集體利益為出發點,經過長時間的培養,學習的合作能力肯定會大大提高。
1.2 激勵主動學習。合作學習能使學生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一些問題放手讓小組合作討論,這時的學生已主動參與了學習。在合作討論中,學生或多或少都會得到一些結論,注意這些結論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是學生在合作討論中得出來的。如果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對方法、結論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這其中有自己的學習成果。
1.3 培養交往能力。社會越發展,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明顯。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增強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此過程促進了學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學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規范、約束和指導自己的課堂行為。
1.4 培養創新精神。釋放學生的創造力是當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對于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來說,教學不應當是傳道,教學必須是伴隨著喜悅與感動的探究發現過程,或是伴隨著驚異的問題解決過程。合作學習由于采用的是異質分組方式,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知識面寬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間、師生間的互相啟發、相互討論,都會將另一些同學的思維導向一個新的領域,出現一些新的視角,提出一些值得爭論的問題。可以肯定,這樣一個知識不斷生成、不斷建構、具有創造性的過程,要比傳授性教學更受學生歡迎,更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
1.5 培養競爭意識。當今社會無處不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作為勞動力再生產基礎的學校,就應該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使之成為具有較強的上進心、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合作學習將整個班級分為若干個小組,在問題的討論與解決過程中,組與組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競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意識會逐漸增強。班級可以看作是社會一個小的縮影,在這個小社會中培養出的競爭意識,對學生們進入未來的大社會,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2.創設合作學習有效措施
2.1 科學合理地組建合作小組。如何組建合作小組,關系到合作學習的效果。我在教學中依據合作學習采用異質分組的原則和自愿結合原則,把學生分成四個大組,每大組又分若干小組,也就是將男生和女生、本學科學習較好的和有一定困難、性格內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種互補。每個小組4-6人為宜,每學期應調整一次小組的劃分,以便讓學生有更寬的交往空間,這樣保證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小組的人數應根據教學內容實際來確定,比如表演小品等,需要人數少些,比如討論探究問題時,可多人,這樣就可形成互動,不但能自我提高,更能達到團體學習目標,也保證了組內成員間的差異性、互補性、及公平性。
2.2 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并不是每一課的每一節都得用合作學習,更不要流于形式,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適宜地設計具有探索性、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展開討論,例如,學生在思考文字材料題出現困難時,學生對理論觀點的認識分析有爭議時,還有單憑個人力量不能完成時,必須多人查找資料,才能完成。教師還要及時發現火花,交流的過程是學生間思維碰撞的過程,時常會有思維的火花閃現。這種火花可能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解法,也可能是一個富有創意的想法,還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教師要在傾聽中努力去感受和尋找,使合作學習更有意義,落到實處。
2.3 教師在課堂合作學習中的作用。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合作的主體,教師是合作的參與者、指導者、組織者、溝通者和支持者,教師必須深入到小組,認真傾聽大家的發言,適時地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教師應起以下三個方面作用。(1)規范行為。教師要認真觀察和了解每個小組的活動情況,發現個別學生不能認真參與交流,做與合作學習無關的事情,或個別小組交流不認真,教師都要及時加以引導,提出明確的要求,制定合作學習紀律。努力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樂趣,并在愉快的學習中獲得進步和發展,確保合作學習能順利開展。(2)排除障礙。在合作學習中,時常會出現因為學生的思維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要及時點撥,架橋鋪路,使學生很快地排除障礙,促進合作有效進行。(3)引導深化。在開始采用合作學習這種學習形式時,小組的交流和討論往往容易出現交流與討論淺層次,表面化現象。比如,教師要求學生對一個問題尋找多種解法時,學生往往滿足于解法的數量,而忽略的是解法的類型和獨特性,同學們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同伴的意見,支持同伴發言而不是隨意打斷,鼓勵同伴積極參與,不因為弱勢而嫌棄,使同學之間相互激勵,引導學生學會向同伴提建議,表達自己的看法,尊重別人的意見、觀點,善于吸取同伴觀點中的優點及時修正完善自己,小組成員之間只有相互協調,彼此尊重對方的情感和勞動,才有利于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相互尊重的氣氛,提高合作學習的技能。
4.給予恰當評價,促進合作學習
當學生的合作活動結束后,教師應根據自己對合作學習的監控情況和合作學習小組的反饋進行評價。教師評價要根據學生的差異,用發展的觀點,科學公正地評價每一位學生,評價內容包括,學習準備、發言情況、思維狀況、合作意識、遵守紀律等,評價方式應以激勵為主,例如:對積極主動地與同伴合作,互幫互學的小組成員,應給予表揚。通過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科學的評價,能給學生帶來成功的喜悅,帶給學生更多的自信,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自我完善,既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還能發現學生的潛力,提高合作學習質量,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和合作精神。這樣能強化學生有效的合作學習意識,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合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