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摘 要:信息產業是我國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面臨著內、外部的激烈的競爭壓力,如何為我國信息產業的創新升級設計和提供更好的輔助性稅收優惠政策,是當前我們需要面臨的重要任務和重點工作。本文從信息產業特征的闡述入手,進而分析我國信息產業在稅收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現實狀況出發,提出促進我國信息產業的改革升級的稅收政策建議。
關鍵詞:信息產業;稅收問題;稅收政策
一、信息產業的特征
信息產業的概念和定義目前為止并不是很明確,在我國的產業類別劃分中,信息產業屬于第四產業范疇,是從第三產業中分離出的知識、技術和信息密集等產業部門的統稱。現代的信息產業概念實在知識產業的基礎上延伸和發展起來的,其主要工作內容是在電子計算機等現代設備的基礎上從事電子信息的生產、傳送、儲備、加工等處理,可大致分為三個行業類別:生產和分發信息及文化品行業、提供傳遞或分發信息文化產品數據和通訊途徑的行業以及處理數據的行業。我國信息產業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一)固定成本和研發成本相對較高
信息產業主要是以數據信息為主要營業內容,這與傳統產業具有較大的區別,具體體現在生產規模對經濟效益的影響上。從微觀經濟學理論分析,傳統制造業一般追求生產經營的最優規模,以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與此相對比,信息產業則主要以知識、技術等生產要素為支撐來追逐經營利益的最大化,不存在生產經營上的最優規模,且由于在經營前期,信息產業的固定成本較高,可變成本較低,相對于后期生產成本而言,其技術研發等投入資金等支出成本較高。
(二)對市場導向或標準依賴度高
信息產業的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其產品研發受市場導向和消費者需求影響非常大,故無論是在硬件制造還是軟件開發上對市場的標準具有高度依賴,而要滿足這種變化速度極快的市場需求則要求信息產業進行更多的技術產品開發,而開發的過程中各個硬件的適配以及軟件程序的兼容都要求非常高的標準,而企業在“標準”面前的主動或是被動地位,則決定了該企業在信息產業的市場份額及生存狀況。
(三)在整體產業鏈中地位關鍵
在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下,科學技術被認為是第一生產力,各大產業之間的聯系程度普遍加強,尤其是信息產業對其他各行各業發展的影響程度越來越高,信息產業在國家整體產業鏈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很大方面影響著其他產業的經營方式和策略制定,從來影響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
此外,信息產業的發展動力系統可分為內部、外部兩類。內部動力系統包括企業所擁有的控制的專業知識、自主創新能力、硬件及軟件的技術水平;外部動力系統則包括社會環境、市場需求、稅收政策以及其他產業的影響。綜合得出信息產業發展的動力因素和影響因子如下(圖1):
圖1 信息產業發展的動力因素和影響因子分析
二、我國信息產業稅收現狀及問題分析
隨著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扮演的角色發揮出越來越突出的作用,我國對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在稅收政策方面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優惠用以推動和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升級。以頒布的稅收優惠政策包括多個方面,例如,鼓勵技術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支持先進技術的吸收引進、鼓勵信息設備的更新改造等稅收優惠政策。然而,由于信息產業自身的特殊性,當前我國信息產業稅收政策仍不夠具體,也不夠完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稅收優惠政策的法律層次較低,總體缺少系統性
整體來看,當前我國信息產業中以頒布并實施的稅收政策大多數是通過非正規法律性文件形式來體現,如規范性文件和相關部門規章等,由此導致稅收政策的法律層次較低,對信息產業行為規范能力較弱,缺乏權威性。
此外,我國現有的信息產業稅收政策總體的協調性和系統性較弱。信息產業是技術密集型企業,其技術更新改造的速度相對于企業傳統型產業快。因此,國家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方向和要求,促進信息產業發展升級而實施的相關優惠政策的適用性較弱,同時導致的政策效果也存在很大的不足。除了稅收優惠政策對信息產業實際發展的適用性較弱之外,我國部分稅收政策的和研究和出臺完全是在政府行政指導下的結果,在制定和實施之前對信息產業運營發展的實際了解和掌握程度還不夠,從而導致其置身于信息產業的實際生產過程中系統性不強,在滿足細節業務發展需求的同時對整體的指導性不足。
(二)稅收政策的優惠環節和應用方式不太合理
在優惠稅收政策的施行方面,我國目前針對所得稅方面的稅收政策優惠對大型并且已取得成功的技術信息企業在高新技術成果的引入和研發方面具有嚴重的偏向性,而對那些正在研究開發過程,風險較高以及融資需求量大的技術設備改造環節所提供的稅收政策優惠力度還不足。即優惠稅收政策的積極效應主要集中在已取得研發成果的企業,而針對于拿些尚處于創新型企業和發展初期的中小型信息技術企業來說推動作用不夠顯著,從而減弱了稅收優惠政策對整體信息產業發展升級的促進效應。
另外,當前我國信息產業的稅收政策優惠對具體行業、具體領域具有針對性的特定要求,高新技術與非高新技術企業、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都存在較明顯的差異,這一方面影響了信息產業稅收政策的整體公平性,對全國性的技術創新升級具有一定的負面效應;此外,信息產業更新改造速度快,受大眾消費者變化性需求的影響較大,在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過程中風險系數較高。而當前我國在此方面對應的稅收優惠政策相對不足,這嚴格地限定了信息技術企業的高風險類研發和投資,從而在高新技術的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較有限。近年來,盡管國家在鼓勵技術創新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少,也出臺了較多的鼓勵性政策,然而我國信息產業類的創新型企業發展速度仍然比較緩慢,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企業自身的研發支出所承擔的多重風險缺少一定的稅收政策及法律制度的有效保護,從而延緩了企業的創新技術的革新。
三、完善我國信息產業稅收政策的思路
針對我國信息產業目前的稅收狀況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對建立和完善我國信息產業稅收優惠政策提出以下建議:
(一)在稅收減免政策方面,應以間接優惠為主,以直接優惠為輔
間接優惠和直接優惠的表現形式分別為稅基式優惠和稅額式減免,兩者是我國稅收優惠政策的具體體現。我國目前針對信息產業所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以稅額式優惠減免為主,具體表現為針對信息產業實施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活動,在其取得創新成果或產品收益的情況下對其整體應繳納稅額提供相應的減免優惠政策。稅基式減免政策與稅額式優惠政策在優惠環節存在一定的區別,其具體表現分別為事前減免和事后減免。稅基式的定位標準是企業經營類型或活動性質,及依據企業是否實施了技術創新和研發活動來判斷其能否成為稅收優惠政策的對象。稅基式減免作為一種事前優惠,其對信息產業的創新活力具有很大的刺激性作用,也增強了信息產業應對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風險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簡單的稅額式優惠對信息產業長遠發展帶來“存在收益才能享受優惠”的弊端。因此,實施稅收優惠的稅基減免為主,稅額優惠為輔,是彌補我國當前信息產業稅收優惠問題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此外,針對信息產業的稅收減免政策應將重點置于具體研發項目上,而不是企業整體。這其中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強信息產業稅收優惠政策的針對性,從而更充分的發揮和實現稅收政策優惠政策給企業帶來的紅利。將稅收優惠的重點定位在具體研發項目的具體實現途徑可以是:將信息產業技術研發項目和活動事前做好評級工作,如一般項目和重點項目,并加強其鑒定管理,確保其中途不發生性質變化,如此設計不同的稅率優惠制度,將稅基式減免和稅額式優惠進行結合運用。
(二)提高對信息產業技術引進和信息產品出口的稅收鼓勵政策
目前我國對信息產業在先進技術的引進以及信息技術產品的出口的稅收鼓勵政策還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其主要問題體現在稅收優惠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存在些許不足。關于此方面稅收鼓勵政策的制定可以使當地借鑒國際的成功經驗,例如印度主要通過降低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門檻,并大幅度地降低關稅水平,對進口的軟件設備實施免稅優惠并準予進行加速折舊;在鼓勵出口方面,印度對技術及信息產品的出口實施免稅政策,對出口信息產品獲得的利潤部分免征所得稅,并給予信息技術出口商自主選擇關稅繳納的方式。
(三)在信息產業所得稅優惠方面,加大對個人所得稅的優惠力度
相對于國外對信息產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力度而言,當前我國對信息產業升級發展的所得稅優惠不夠充足和完善,尤其是對信息產業技術工作者在個人所得稅征收方面給予的稅收鼓勵措施還存在很大欠缺。我國個人所得稅對特許權使用費的規定是指個人在提供和讓渡專利權、非專利權以及著作權等獲得的收益,而對該特許權所得在計征個人所得稅時還缺乏相應的減免政策,或者已有試行的優惠政策還不夠具體和完善。
由于信息產業工作者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其主要經濟利益所得來自自身的智力勞動成果,且其創新性及其對社會的正外部效應較突出,故在對信息產業工作者自主研發所獲得的技術成果帶來的收益,應在征收個人所得稅環節設計相應的優惠或減免政策,一方面是對技術研發人員加大政策鼓勵力度,鼓勵社會向創新型方向過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實現技術性人才的培養、吸納和引入,防止由于國內外在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差異而導致的人才流失問題。
(四)其他方面的輔助性稅收優惠政策
信息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的突出特點是其生于信息時代同時也受制于信息時代。信息產業的固定成本較高,故通過對其先進設備等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政策可以減少信息技術企業的投資風險。此外,由于我國科技研發水平較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國內企業在選購先進設備等固定資產時可能更多地通過國外設備的進口。此時,政府可通過稅收政策加以協調和調整,如通過稅收減免政策對購買國產先進設備的企業進行相應的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此種措施具有兩方面的積極效應:一方面拓寬了國內信息產業的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途徑和渠道,在一定程度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另一方面,對國內的設備研發企業也是很好的促進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了信息產業內部和不同產業間的鏈接,增強了整體效應。
此外,對我國信息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應完善階段性和提高專業性。信息產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的創辦、發展和成熟不僅需要自身過硬的知識、技術要素的投入,還需要面對來自國際、國內激烈市場競爭的壓力。目前,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較大的內部差異,如何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實施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政策,是應該加以著重考慮和分析的問題。本文認為,針對目前處于發展初期的信息技術企業除了政府補貼等措施外,在稅收優惠方面應該以稅基式的間接優惠為主,而對發展處于擴大期和推廣期的企業,則更多地考慮稅額式的直接優惠減免為主。此種針對企業發展階段性的“特殊政策”,對促進我國信息產業的科學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發展局限越來越明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壓力也日益增大,而準確地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好信息時代下的發展機遇,是實現我國產業協調和經濟整體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信息產業的發展機遇性較強,外部效應較突出,所以,從推行稅收優惠政策角度緩解當前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效應。
首先,在稅收優惠政策的決策和執行上,相關條文或者法律文件對優惠的具體事項內容的內涵或概念要進行清晰而明確的界定,以保證稅收優惠政策的在是實際執行過程中有法可依;其次,政策的得以有效實施的保障源于政策的公正性和權威性。我國信息產業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取得的收效并不是很明顯,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由于其缺乏較高的法律層次。所以,在接下來的改進工作當中,如何對信息產業稅收優惠政策進行立法完善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再者,稅收優惠政策在信息產業的實施要想取得明顯的成果,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理論思路,即針對信息技術企業的特有情況、發展的特殊階段進行針對性的稅收政策扶持,而應該摒棄過于簡單化地減免政策,提高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效性。最后,要通過稅收優惠政策的協調作用來實現和強化信息產業的內部協調以及不同產業間的相互支撐與配合,為我國信息產業塑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和發展環境,減少除技術創新層面之外的企業革新的外部阻力。總而言之,健全和完善我國信息產業稅收優惠政策,是實現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升級以及適應信息時代發展大趨勢的需求,也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李華澤,羅緒富.應給予電子信息產業專門的稅收優惠[N].中國稅務報, 2012, 9.
[2] 劉光富.促進電子信息產業升級的稅收政策研究[D].暨南大學,2013, 5.
[3] 李德升.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J].財政部科研所,2012, 6.
[4]錢禹丞.我國電子信息行業稅收籌劃現狀分析[J].經濟視角(下),2013, 11.
[5] 仲月華.關于促進電子信息產業升級的稅收政策探究[J].科技與創新, 2014, 10.
[6]李晶,馬瑞.促進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J].中國會議,2015, 12.
[7] 毛秋生.國外對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稅收政策支持及啟示[J].消費導刊,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