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田++鄭郁凰
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餐飲行業作為我國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性產業,在中國的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隨著消費人群的增加以及對餐飲效率要求的提高,由于傳統的人工點餐系統寫單下單、結賬等速度慢、效率低、極易出錯,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此外,且餐飲行業的員工流失率大大高于其他行業,人員的不穩定性更增加了企業資源的浪費。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設計一個新的酒店餐飲點餐系統。該點餐系統將點菜、結帳、查詢、統計、設置等各種功能集為一體,方便員工使用和客人查詢。新的點餐系統也會促進餐飲各部門的協作,提高對客服務質量以及餐飲管理的效率。
一、原系統分析
(一)原系統操作
過去的酒樓餐飲點餐系統大部分是人工操作,先由服務員送上菜譜等待客人點餐,點完餐之后服務員要寫單下單、記上桌號,核對客人點的菜品,最后將單據送去收銀、廚房、傳菜間。
(二)原系統的缺陷
1.操作時間長。客人選擇菜品的時候服務員在一旁等候,點完餐后,服務員要立即與客核對餐品信息,迅速寫單下單分單,最后,服務員還需把不同單據分去不同部門。從客人的入座到點單的結束,服務員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2.操作強度大。上述從等候客人點餐到單據全部分發可以看出服務員操作步驟很多,工作量大。繁瑣的點餐步驟對服務人員的體力也是一項重大的考驗。
3.點單失誤責任不清。人工點單沒有記錄,服務員點單失誤可能出現逃避責任,拒不承認的情況。
4.對于一些點餐“意外”情況,點餐過程更加繁瑣。當遇到客人需要更換菜品的時候,還需改單并且重新下新單,然后重復分單據去不同部門。或者客人的菜品很久沒上齊,需要催促,服務人員去廚房催促。
5.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繁瑣的過程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資源。
二、新系統需求分析
餐飲點餐過程的優化與管理對餐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精簡的、完善的點餐系統集點菜、結帳、查詢、統計、設置等各種功能為一體,服務員只需通過電子設備操作便可以替代原來繁瑣的步驟,大大節省了時間、人力與物力;此外,點餐系統的進入需要工號的登入,使得點餐權責清晰。顯而易見,利用新設備和新系統的優越性遠超于手工管理方式。因此,有必要開發一個新的點餐系統。
(一)新系統功能
1.點菜功能
①點菜功能是餐飲點餐系統的基礎。菜品信息的錄入,包括餐品名稱、餐品類型、餐品口味、餐品價格、今日特價餐品、贈餐等信息;
②餐品信息的修改更新;
③銷售量達不到要求的餐品信息的篩選和剔除。
2.結賬功能
①顧客餐品消費結賬;
3.查詢功能
①餐品信息的查詢;
②點單信息查詢;
③會員查詢;
④顧客入座情況查詢;
⑤顧客消費情況查詢;
⑥服務員操作查詢;
⑦管理員營銷額查詢。
4.統計功能
①顧客餐品消費總量統計;
②原材料消費統計;
③營業額統計;
④開臺數量統計;
⑤服務員銷售情況統計;
⑥服務人員班次統計。
5.設置功能
①餐品設置功能;
②價格設置功能;
③口味設置功能;
④其他功能設置。
(二)業務流程分析
業務流程分析是對業務功能的進一步細化,從而得到業務流程圖的過程。此外,業務流程圖是分析和描述系統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系統設計的前提和保證。通過業務流程圖可以清晰的描述系統內各實體關系、操作流程,利用管理流程圖可以幫助分析人員清楚的認識到流程中的各種查詢或管理的步驟。通過上文對酒樓點餐新系統的一系列描述分析,得出酒樓點餐系統的業務流程圖。(見圖1)
三、總體設計方案
(一)系統概述
關于酒樓點餐系統總體設計一階段要達到的基礎目標是使系統實現用戶需要完成的功能。在此基礎上,爭取實現系統的高效率、高可靠性、易于掌握性以及可修改性的目標。由此本階段的任務是如何解決系統實現及優化的問題,通過前文的點餐系統分析結果來看,當前的任務可以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板塊即系統的結構設計、系統功能設計以及系統的網絡設計。通過這些板塊的實現以及有效結合,使得點餐系統效用的實現成為可能。
(二)系統功能設計
系統的功能設計即把系統的功能進行分解,按照從屬關系以系統功能結構圖的方式清晰明了地表現出來。酒樓點餐系統功能結構圖的設計過程,即將復雜的點餐系統分解為多個更易建立、更易修改且規模較小的系統。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將較大的模塊化解成小模塊,各個模塊之間相對獨立,便于分塊設計,易于系統的維護;此外,模塊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可以從不同的模塊中得到整體的關系信息,子模塊整體結合構成了完整的點餐系統。
(三)系統網絡設計
系統的網絡設計應以經濟、實用、可靠、安全、可管理、開放、標準化以及先進性為原則,酒樓的點餐系統更應如此。此外,酒樓的點餐系統的網絡設計更應結合時代的發展情況以及自身情況,依據酒樓的分店情況、營業額、酒樓規模和市場情況等作出選擇。
參考文獻:
[1]陳濤,徐曉林,吳余龍.智慧旅游:物聯網背景下的現代旅游行業發展之道[M].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2.14-149.
[2]張紫瓊,葉強,李一軍.互聯網商品評論情感分析研究綜述[M].管理科學學報,2010,13 (6):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