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娣,劉 敏,任亞鵬,王 萍,黃昭杰
(太原師范學院 地理科學學院,山西 晉中 030019)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及成因分析
劉慧娣,劉 敏,任亞鵬,王 萍,黃昭杰
(太原師范學院 地理科學學院,山西 晉中 030019)
文章研究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對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利用A rcG IS空間分析法研究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齊全,全省呈集聚分布形態,呈現出兩主核一次核的分布規律,區域分布不均衡。從全省來看,非遺主要集中在晉中、晉南地區,晉北地區較少;從南北來看,自北向南非遺集聚程度逐漸明顯;從類別來看,以傳統技藝、傳統戲劇和民俗為主;并且具有明顯的沿河流分布的特點。地脈文脈因素是形成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的重要因素。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智慧結晶。我國在2005年頒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申報評定暫行辦法》明確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自此,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相關問題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國外關于非遺的研究已經跳出對非遺概念的界定、遺產保護等基礎理論的研究,開始轉向對非遺的實證研究。如Aisyah[1]研究了非遺社區參與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Nur Izzati Mohd Rodzi[2]研究了非遺與旅游的關系,分析了旅游業與文化遺產的重要性。Gonzalez M V[3],Wang Y[4]分別研究了非遺旅游。國內關于非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5-7]、非遺保護[8-10]、非遺與旅游[11-13]等方面。非遺空間分布[14-16]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全國、福建、河南、黑龍江、四川等地。
山西非遺資源豐富,非遺項目數量多。分析山西非遺的空間分布特征,探尋其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對山西非遺的保護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并對山西非遺旅游的保護性開發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山西非遺資源豐富,儲量大,總儲量高達80 042項。按照非遺的分類標準,非遺可以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舞蹈、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醫藥、傳統技藝和民俗十大類。本研究收集四批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并對其進行整理,得到山西國家級非遺項目167項,省級非遺項目724項,總計891項。從類別上看(見圖1),以傳統技藝類、傳統戲劇類和民俗類為主。而曲藝與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項目較少。這與山西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經濟發展狀況是分不開的。

圖1 山西非遺類別結構雷達圖
從非遺類別的行業特征來看,前七類代表著傳統第三產業的類別和發展水平,具備專門技藝的傳承人(團體)的創意是行業核心競爭力,其生產主要由分散的個人、家庭和團體自發組織,它們反映出古代人們的教育、娛樂和休閑文化等生活方式;第八、九類則代表了我國傳統工業技術、生產方式和產業發展層次,與傳統第三產業相比較主要不同之處在于傳統工業技藝傳承的私密性更強,對社會進步、產業帶動的貢獻度和影響力更大;第十類民俗是以某一文化空間的群體傳統習俗為主要內容,這與前九類以少數、專門技藝人為傳承主體有著重要的本質區別,它更側重群體的參與性。依此來看,山西擁有非遺資源的產業特征為:依靠專門技藝傳承人的二三產業項目約占九成;其中反映傳統生活的項目又占主導;反映當時第二產業技術和產品的項目占四分之一左右。
(一)集聚型空間分布形態
本研究使用Arcgis10.2軟件平均最近鄰計算,對山西非遺的總體空間分布和各類型非遺進行計算,分別得到山西空間分布形態(見圖2)和各類型非遺的平均最近鄰指數(見表1)。

圖2 山西非遺空間分布形態

表1 山西非遺各類型平均最近鄰近指數表
山西非遺總體平均最近鄰指數是0.41,大于0小于1,經檢驗,在空間上隨機分布的概率小于1%,說明山西非遺在空間上為集聚型分布。從各個類型來看,山西各項非遺的平均最鄰近指數都在0.36~0.83之間,并且十類非遺平均最近鄰指數的置信度都是99%,說明山西非遺在空間上是集聚分布形態。其中,曲藝的平均鄰近指數是0.83,集聚程度最低,而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的指數在0.6~0.7,集聚程度相對曲藝較高。傳統舞蹈的鄰近指數是0.36,最接近總體指數,集聚性程度最高。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和民俗的平均鄰近指數在0.5~0.6,集聚程度相對較高。總體而言,山西非遺在空間上具有典型的集聚分布形態,但是各類型的非遺的集聚形態又具有明顯的區別。曲藝在山西具有普遍性,因此其在空間上的分布集聚程度不高。而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民俗等非遺受當地文化傳承的影響很大,因此在空間上表現出顯著地集聚分布特點。
(二)從區域看,晉東南多,晉北少,由北到南依次遞增
山西由于經濟、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可以將山西劃分為四個區域,即晉南、晉東南、晉北和晉中。晉南包括臨汾市和運城市;晉東南包括晉城市和長治市;晉北包括大同市和朔州市;晉中包括忻州市、太原市、呂梁市、晉中市和陽泉市。山西非遺在這四個區域的分布差異明顯(見表2)。

表2 山西非遺區域密度表
山西非遺分布不均衡。從數量上來說,晉中地區分布最多,其次是晉南,晉東南,晉北地區的非遺最少,僅53項,僅占總數的6.12%。從密度上來看,山西非遺的平均密度是55.27項/萬km2。晉北地區非遺的密度最接近平均密度是 45.45項 /萬 km2。晉南地區非遺密度最大,為82.96項/萬km2,其次是晉東南為80.95項/萬km2。晉北地區非遺的數量最少,密度也是最小的,低于平均密度,是21.34項/萬km2。山西非遺從區域上來說,呈現出晉北-晉中-晉東南-晉南密度逐漸變大的特征,即由北到南,非遺的聚集程度逐漸明顯。山西的五大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長治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和大同盆地通過汾河串聯起來,交通發達,對外聯系緊密,文化交流繁榮,因此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非遺項目在此產生并傳承下來。而晉北地區由于周圍山脈的阻隔,與外界的交流受到阻礙,文化無法互通交流,因此在晉北地區,非遺項目較少。
(三)從整體看,集聚于兩主核一次核
用Arcgis10.2軟件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對山西非遺的總體分布進行核密度計算,得到山西非遺整體空間分布圖(見圖3)??梢园l現,非遺集聚于兩個主要核心區和一個次要核心區。前者是指“太原—太谷”和“新絳—侯馬—曲沃”為重心的兩個主要核心集中區,后者指“(晉城)澤州”為重心的次核心區。
山西傳統文化以汾河為界,以東地區自北向南,民風習俗由簡變豐;以西地區地貧人少,民風極簡。具體來說,自兩漢以來從南向北形成五個文化景觀斑塊,河東(山西南部運城地區)、上黨(東南部長治地區)、太原(山西中部)、汾州(山西中西部的汾陽、平遙、介休、孝義等)和大同(山西北部)。河東地區,汾河與黃河交匯之地,土地廣袤平坦,農業、鹽業發達,文教之風興盛。上黨,古又稱澤潞地區,高平和陽城冶鐵業、長治潞綢業全國絲綢業龍頭,傳統工藝和民俗位列山西之首。太原,山西會,長期厚于積蓄、勤于耕耘、冶鐵業較發達,太谷商賈勤業聞名。汾州,風俗類似太原,是周邊地區商品交易中心。大同,氣候高寒不易農桑,憑借駐邊守軍消費和蒙古邊境貿易往來,城市商貿、皮革業、銅火鍋業等手工業繁華。歷史上看,這五大地區是山西古代農業、手工業和商貿經濟最發達的集聚區,也是人口稠密、生產生活文化的活躍區,即是山西物質和非遺的共同發源地,兩種文化遺產分布重心重合。在當代,這五大地區傳統文化風貌集中體現在國家級和省級非遺的分布中。
(四)不同類型的非遺分布重心差異大
不同類型的非遺具有不同的空間分布特征(見圖3)。(1)民間文學多集中在運城、長治、臨汾等晉南地區和太原地區。其中晉城的澤州縣最為密集,臨汾南部和晉城地區也較為密集。歷史上眾多王朝建都在今太原市、臨汾市、侯馬市和夏縣等地,非遺項目中保留下來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多為歷史人物傳說早期神話故事。如堯的傳說、舜的傳說、廣禪侯的故事、趙氏孤兒的傳說以及牛郎織女傳說、炎帝的傳說等。這些民間文學反映了早期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對神靈的敬畏。(2)傳統音樂分布范圍相對廣泛,主要集中在太原、臨汾和長治等地區。這些區域曾為古代都城,經濟文化交流較好。因此傳統音樂的集聚區域表現了古代都城的繁榮狀況。(3)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在全省的分布范圍較廣。沿汾河下游分布較為密集,形成臨汾密集區;此外,在太原市和陽泉市的也形成密集區。非遺項目主要集中在太原和晉中呂梁相鄰的區域和臨汾的南部地區,此處為汾河中游和下游的沿河城市。此外從長治到晉城的沿線分布也相對密集。歷代都城的經濟文化發展都較為繁榮,依托在經濟文化發展基礎之上的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非遺項目大都集中在此。這些非遺項目體現了山西人民對生活熱情的態度和勤勞質樸的面貌。(4)曲藝的分布范圍相對較小,主要集中在長治到晉城的分布較為密集,臨汾南部到運城北部地區相對密集。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主要集中在太原—晉中—臨汾沿線和臨汾的部分地區。傳統醫藥相對較少,主要分布在太原—晉中,臨汾的部分地區。這里分布著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和汾河平原,地勢平坦,河流充沛,氣候溫暖,土壤肥沃,農耕發展較好。制作醫藥需要的藥草有充分的生長條件。(5)民俗類非遺項目分布全省。太原—晉中—臨汾—運城—晉城沿線分布較密集,長治的民俗也較多。民俗文化的內容廣泛,主要集聚在汾河沿線。獨特的地形條件和傳統的農耕方式,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動。民俗活動包括傳統廟會、節日民俗、祭祀習俗、生產貿易習俗等,如晉祠廟會、春節習俗、堯王傳統祭祀文化、晉商鏢局等民俗活動與民間信仰、神話傳說和自然條件歷史人文因素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具有明顯的地域和行業特征。這些民俗活動體現了山西人在黃土高原上生產勞作的情景。

圖3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體和各類核密度圖
總體來說,山西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和古都如太原市、臨汾市、運城市、長治市、晉中市等都是非遺分布的密集區;此外,沿汾河流域分布的城市,如太原市、晉中市、呂梁市、臨汾市、運城市等的非遺分布也具有明顯的集聚特征。這說明,歷史文化底蘊越強、經濟發展程度越高,非遺的分布集聚性越明顯。
(五)沿河流分布集聚明顯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稱,崇山峻嶺、千溝萬壑的地形條件,使得山西擁有眾多的河流。除黃河流域外,文章主要選取全省流域面積大于10 000 km2的5條河流,分別為黃河流域的沁河、汾河,海河流域的漳河(東漳河、西漳河、濁漳河)、桑干河、滹沱河。本研究利用ArcGIS10.2軟件中的緩沖區分析,分別以10 km、18 km和20 km為緩沖半徑,對山西河流做緩沖區分析,再利用工具欄中的相交工具計算非遺的個數。結果顯示,有310個非遺點在緩沖區10 km2的范圍內,約占總數的34.79%;434個非遺點分布在18 km2的河流緩沖區范圍內,約占總數的48.71%;636個非遺點分布在20 km2的河流緩沖區內,占總數的71.38%。其中,汾河流域299個非遺點分布在20 km2的河流緩沖區內,占河流緩沖區的47.01%,占總數的33.56%。說明河流因素是影響山西非遺分布的重要因素,山西非遺具有沿河流分布密集的空間特征。河流是生命的源頭,山西河流分布較多,交通便利,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河流促進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讓人們在閑暇時間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化財富,農業祭祀等活動是人們對農業豐收的期盼,創造戲劇、戲曲音樂是人們閑暇時間的娛樂活動。河流的存在是山西非遺產生和發展的重要載體。
山西非遺空間的分布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概括來說就是地理環境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山西非遺獨特的空間分布特征是由山西獨特的地脈和文脈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地脈因素
山西地貌類型復雜多變,以丘陵、山地高原和河谷盆地為主,地勢北高南低。山西西北部地區山脈較為密集,山西中部、南部、東南部地區分布著山西的五個河谷盆地,即運城盆地、臨汾盆地、長治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和大同盆地。這五個盆地被汾河串聯起來,交通發達,與外界聯系交流頻繁。而晉北地區的大同盆地被周圍的山脈包圍,阻斷了與外界交流的通道,因此對外交流較少。古代地勢平坦、交通方便的地區文化交流越頻繁,文化的發展越迅速。
同時,山西河流眾多,河流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土壤和水源,有利于農業的生產,同時為沿河分布的城市居民提供了溝通與交流的橋梁,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文明的碰撞。因此非遺具有緊靠河流分布的特點。古代居民選址的重要依據是水源充足,而非遺是在人類的生活中逐漸形成并發展傳承下來的。
山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冬夏氣溫懸殊、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傮w分布趨勢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山西南部的氣候資源優于北部,加上南部地區地形條件的優越,為非遺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山西特殊的地形地貌決定了山西非遺在區域上呈現出由北到南集聚遞減的分布特征。
(二)文脈因素
晉南地區從堯舜時期到夏,一直都是當時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為山西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明清時期的晉商發展,成為古代山西經濟發展的頂峰。晉商的發展主要以太谷、祁縣、榆次、平遙等為代表的晉中盆地商人為主,他們將山西的煤、鐵等銷售到附近各省,甚至出口到國外,使晉商在明清時期地位大大提高,山西的經濟空前發展。經濟的發展必然帶動文化的發展,晉商的卓越發展促進了山西文化與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此外,人口遷移帶來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國歷史上幾個重要的人口遷移活動大都發生在山西,主要以山西南部為主。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原政治中心平城即大同很快衰落下去。山西由于地形的復雜多變和氣候的差異,在動蕩和戰亂時期,成為人們的避難所,大批的人口遷移到山西的中南部地區。山西中南部人口的遷移活動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非遺的形成與發展。
1.山西非遺資源總量大,種類齊全,分布范圍遍及全省。對可以開發的非遺資源進行旅游開發,更好的保護山西非遺的發展和傳承,同時促進山西旅游的發展。
2.從類別上,對數量較多的傳統技藝、傳統戲劇和民俗進行重點開發。傳統技藝類非遺資源可以進行體驗性的旅游開發;傳統戲劇類非遺資源通過舞臺活化的形式開發;民俗類非遺資源可以通過節慶活動等形式開發成旅游。對不同的非遺資源利用不同的開發模式促進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3.山西非遺形成的兩個主核一個次核的空間分布特征,要求對山西非遺分布較多的區域進行旅游開發。對“太原—太谷”和“新絳—侯馬—曲沃”為重心的兩個主要核心集中區和“(晉城)澤州”為重心的次核心區進行重點開發。利用資源和地理優勢開發非遺旅游,可以建立非遺保護區或示范區。
[1]Aisyah Abu Bakar,Mariana Mohamed Osman,Syahriah Bachok,Mansor Ibrahim,Analysis 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Level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alacca cultural community,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53):286-297.
[2]Nur Izzati Mohd Rodzi,Saniah Ahmad Zaki,Syed Mohd Hassan Syed Subli,Between Tourism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85.
[3]Gonzalez M V.Research note Intangible heritage tourism andidentity [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807-810.
[4]Wang Y,Bramwell B.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riorities in Hangzhou,China:A political economy andgovernance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988-998.
[5]張春麗,李星明,2007.非遺概念研究述論[J].中華文化論壇(2):138-141.
[6]俞曉萍,2010.四川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非遺價值及保護研究[J].特區經濟(1):198-200.
[7]顧金孚,王顯成.非遺旅游資源價值評價體系初探[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24(9):27-29.
[8]曹新明,2009.非遺保護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77-86.
[9]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遺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2007,15(1):31-40,177.
[10]康延興,2005.論圖書館保護非遺的職能[J].圖書館建設(6):19-21.
[11]朱晗,趙榮.基于RMP理論的非遺及其開發研究——以山東省濟南市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2013,43(2):137-140.
[12]秦美玉.非遺地居民旅游感知與態度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35(156):122-125.
[13]虞陽,戴其文.基于游客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J].旅游資源,2015,31(4):472-476.
[14]程乾,凌素培.中國非遺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13,33(10):1166-1172.
[15]吳清,李細歸,張明.中國不同類型非遺的空間分布與成因[J].經濟地理,2015,35(6):175-183.
[16]李航,劉幸,吳相利.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結構及空間分布[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5,31(5):102-106.
(責任編輯:D 校對:T)
F592.725
A
1004-2768(2016)12-0106-04
2016-09-28
山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20140441060-1);山西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CXCY1613);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SYTWKC-1606)
劉慧娣(1990-),女,江蘇徐州人,太原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地理與旅游地理;劉敏(1962-),女,山西晉中人,太原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旅游與旅游地理;任亞鵬(1990-),男,山西陽泉人,太原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與旅游規劃;王萍(1981-),女(回族),河北保定人,太原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經濟地理與文化旅游;黃昭杰,男,湖南湘潭人,太原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學院,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劉敏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