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付洋
摘 要:21世紀需要具有創新型思維能力的人才,創新型思維能力以思辨能力為主要基礎,因此,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目前我國高中生的思辨能力較為薄弱,因此,研究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以英語閱讀教學為平臺,結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高中生閱讀能力的要求,探討高中生思辨能力培養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思辨能力;交互式閱讀;多元評價
一、引言
我國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規劃綱要(2010-2020)》中把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眾所周知,創新型人才的最大特點就是要有創新思維,而創新思維最主要的基礎就是思辨能力。近年來,關于思辨能力的培養受到廣泛關注,國內專家學者對思辨能力的認識,源于1998年黃源深教授的一篇文章《思辨缺席》,2010年黃源深再談“思辨缺席”,指出我國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缺乏分析、綜合、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遇到問題時都會將固定的思維模式套用在現有的問題上,缺少反思和質疑能力。思辨能力旨在消除心理定勢,不迷信權威,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會直接影響他們語言的創造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形成。
目前,我國在思維能力培養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和大學生的思辨能力上,而對高中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培養高中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就少之又少。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高中生需要對閱讀的大量信息做出判斷、去偽存真,保持高度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理論基礎
(一)思辨能力的界定
“critical”源自希臘語的兩個詞根:一個為“kriticos”,譯為“有眼力的判斷”,一個為“kriterion”,譯為“標準”,其內涵是:“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近些年來,西方學者廣泛使用“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我國的很多專家學者將其譯成“思辨能力”。雖然不同的專家學者對思辨能力的定義有過爭論,但是在“思辨”的內涵上大家已經取得了一致的想法,即思辨能力包括闡釋、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辨析和評價能力。
(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高中生閱讀能力的要求
依照課標確定的高考內容,高中的閱讀技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能從文章中獲取和處理主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圖;能通過上下文克服生詞困難,理解語篇意義;能通過文章線索進行推理;能根據需要從網絡等資源中獲取信息;能根據情景及上下文猜測不熟悉的語言現象。
(三)閱讀與思辨能力的關系
英語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解碼閱讀內容,將自己原有的圖式知識、語篇內容信息和語篇環境相互作用。具體來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對語篇內容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圖和不同觀點、克服生詞困難,猜測不熟悉的語言現象并形成自己的評價,在每一環節都離不開學生的分析、闡釋、綜合、判斷、推理、辨析和評價等思辨能力。因此,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過程就是思辨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兩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三、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注重閱讀過程,閱讀與思辨能力培養環環相扣
首先,培養學生整體理解文章,捕捉關鍵詞,把握主題大意,克服生詞和短語對閱讀理解帶來的困難等。在這一階段,要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判斷、歸納和整理的能力。其次,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文章內容,了解文章細節,經過分析、判斷、推理、辨析等能力,進一步掌握作者意圖和不同觀點,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和觀點。同時,要培養學生善于質疑的閱讀習慣,消除迷信教師權威的思維定勢。最后閱讀中要多提問一些培養發散性思維的問題,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學會科學評價,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單元Annes Best Friend為例。
1.獨立理解部分,讓學生自己先對文章結構有一個大致的把握,然后解決文中的重點單詞和詞組,如:outdoors,power,thunder,power,curtain,dusty,face to face,set down,on purpose等。這時學生需要克服文中生詞理解語篇意義,這不僅是新課標中的要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闡釋、分析、推理能力,這時思辨能力開始凸顯。教師在這個部分可以提出問題,但不應該關系到文章細節,這樣會干擾學生的思維方向,要提出確保是把握文章整體的問題。這節課中老師可以提出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ld War Two?Who was Annes best friend?這樣的問題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感興趣的學生就會去查閱關于二戰的資料。這樣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時對文章有了初步的評價。
2.分析講解部分,為了消除學生迷信權威,教師在總結文章結構時先讓學生自己分析總結分成幾個部分。這樣學生會自己判斷文章內容。只要文章結構沒有問題,老師不用急于糾錯。這時學生進一步分析、綜合文章的內容。對于重點單詞、詞組outdoors,power,thunder,power,curtain,dusty,face to face,set down,on purpose學生自己沒解決的,學生之間會相互交流。交流中學生把別人的和自己的進行對比、辨析,然后推理,最后形成自己的評價。學生在交流之后,老師再解決他們沒有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語言點之后,對于細節問題的理解,老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如:How did Anne feel about nature before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Why do you think her feelings changed ?這些問題可以在文中找到具體答案,但也需要學生自己的判斷和辨析。這時,他們的思辨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3.評價拓展部分,需要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學生通過闡釋、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對文章有了把握。在Annes best friend中,通過對整個文章的分析、綜合、推理,學生已經知道了本文講的是二戰期間Anne一家躲避起來,和外界沒有交流,只能和日記做朋友的故事。這時老師可以提出發散性問題,如“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Anne?””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the war?”這時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評價,這時思辨能力已經成型。
(二)采用交互式閱讀模式,形成人與文的立體化交互
閱讀不是單純的語言解碼的過程,而是對文章“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互處理的過程。巴倫特Rumbart認為,“閱讀能以較高層次的技能和信息影響低層次處理和分析,語篇的推理和單詞的辨認相互影響,互為作用。”
“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即從最基本的音素開始學起,然后是音節、詞語、句子,最后是語篇的學習。而“自上而下”閱讀模式是讀者運用已有的知識,即圖式知識,對文本進行認知加工的過程。其重要功能是理解文章主題、結構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將以上兩種閱讀形式有機結合,才能形成讀者、語篇及作者的立體式互動,達到反閱讀理解的本質。
“交互式的閱讀”方法,先用“自上而下”的方法,閱讀前先有大背景的介紹,讓學生可以理解整個文章發生的具體背景,便于閱讀中的意義建構,然后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教給他們單詞、詞組。便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闡釋、分析、綜合、推理、判斷。
以Annes best friend為例。運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老師先對二戰的背景進行介紹,學生了解文章發生于二戰的大背景,便于學生進一步分析、綜合、推理。經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后,學生解決了一些重點單詞,如:outdoor,thunder,power等。這時,運用“自下而上”方法。對于一些仍然很難理解的單詞、詞組,老師再進行講解,如go through, on purpose, at dusk等。通過老師對于遺留的知識講解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從而進一步推理、辨析和對文章進行評價。兩種方法相輔相成,最終形成思辨能力。
(三)采取多元評價方式,形成全方位理解能力
多元評價指在學習過程中或結束時,改變測試內容,或者不只用紙筆測試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采用兩種或以上方式,如:口頭評價、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等。評價不只是對學生的簡單排序,而是從多元的視角對學生進行診斷,最終得以全面發展。
通過以下評價方法可以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題型上應該增加主觀題的考核,目前高中英語閱讀試題主要以客觀題為主,這種評價方式不易于思辨能力的培養。所以增加主觀題,需要學生經過分析、綜合、比較、推理、判斷多個過程才能寫出答案。
其次,可以通過有聲思維法的個性化評價方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維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辨程度。
最后,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思維方式,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真實的閱讀材料,如原版的名著、名人演講等。教師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查,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學生看的書進行討論。通過分析、歸納、總結不同的觀點,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在思想的交鋒中使思辨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規劃綱要(2010-2020)》,可以看出國家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要,所以對創新型人才需要的思辨能力亟待提高。思辨能力包括闡釋、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辨析和評價能力。英語閱讀能力是高中生掌握語言知識、打好語言基礎、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高中生思維方式、思辨能力的重要方式。高中英語閱讀對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的高中生至關重要,因此,高中英語教師要肩負這一重任,不能再使“思辨”在自己的閱讀課上“缺席”。要積極探究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0(1):11-16.
[2]阮全友.構建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12(1):19-26.
[3]文秋芳,孫旻.評述高校外語教學中思辨力培養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3):6-1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