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靂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新課改已經過去十年了,我一直在不斷地學習和摸索。這幾年來,我參加了不少培訓和教研活動,聽了不少前輩和專家的課,每一次的學習都會讓我感覺到震撼。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一直不斷學習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但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還是常常感覺到困難重重。
[困惑一]:時間緊,任務重
這幾年教學下來,總的一個感覺就是“時間緊,任務重”,年年如此,高一更甚。新課程改革后,整個高中階段所有的必修內容都要在高一一年內完成,很多學生在進入高中的第一年就被地理狠狠地蒙了一棍,往往高一地理沒有學好的學生,整個高中階段的地理成績都很難提高。盡管新課程的理念常常會在耳邊響起,但有時候由于形勢所迫,老的一套“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仍會悄然登場。如此的教學方式,如此的課程氛圍,怎么會被“90后”、甚至“00后”的年輕學子所接受,他們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都流失殆盡了。
[反思]
有位前輩老師曾多次提出,高一年級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甚至地理知識的教學任務都可以是次要的。先賢早就提出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怎樣吸引學生學習地理,培養其興趣和愛好已成為當前地理教師最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但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花時間好好準備,更需要平時的細心觀察和廣泛積累。
例如,在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講解“常見的天氣系統”時,我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關于“常見的天氣系統”這部分內容既是本節的概括和總結,又是聯系實際、指導實踐的重點內容,通過學習要使得學生能夠閱讀和簡單地分析天氣圖,并解釋天氣變化的現象,這也是學生作為一名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在新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嘗試說一些關于“雨”的詩句、俗語,學生的興致很高,紛紛說出了“清明時節雨紛紛”“黃梅時節家家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等等,接著再提問這些雨形成的原因引出新課的內容。
在講到鋒面氣旋系統時,我給大家講了《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公元208年的冬天,曹操率50萬大軍南下,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對壘。曹軍在北岸,聯軍在南岸,水戰一觸即發,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用火攻,但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于是,諸葛亮設壇祭神“借東風”,結果一把火燒了曹軍水寨,挽救了東吳的命運,曹操在敗走華容道的時候又遇到了一場大雨。課件展示了一張赤壁之戰的軍事地圖,最終用一張軍事地圖分析了鋒面氣旋系統,解釋了各種天氣變化現象。那時正值《赤壁》熱播,學生的反響更加熱烈。
[困惑二]:活動多,實施難
“活動”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最大特色,必修一一冊書就有70個活動,讓人眼花繚亂,如何處理這些活動成了我的一大困惑,由于各種原因,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將不少活動都舍去了。在我舍去的活動里,可以簡單歸為幾大類:一類是野外考察類、一類是內容寬泛類、一類是難度太大類、還有一類是難以操作類。給予學生的蘋果最好是能讓學生跳起來得著的,如果難度太大,學生根本無法企及,那樣,學生夠蘋果的興趣也將消失。這也類似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例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中的活動“觀察月相”,活動實施起來難度較大,過程繁瑣,于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舍去了。再比如,活動“動手演示晝夜更替”:將一盞臺燈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陽,在離電燈大約1米的桌邊,放一只地球儀代表地球,在黑暗的房間中,把臺燈打開,觀察晝夜。這個實驗如果在課堂上實施也會有不少問題產生,臺燈的放射狀光線有別于太陽的平行光線,地球儀上產生的晝夜現象也會與現實產生差別,容易造成學生的誤解。
[反思]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和條件的限制,我們舍去了很多的活動,雖然活動本身可以舍去,但是探究的精神和新課程的理念我們還是要好好學習和實踐的,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重新修改和設計探究活動。
例如,在課堂上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地理的演示實驗,在必修一的前幾章中,我用到了多個地理演示實驗:太陽日和恒心日的比較、地殼的物質循環、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等,地理學科特別強調空間概念,而空間加上運動造成了學生學習地理的困惑,現在有了信息技術的幫助,結合多媒體的圖文和影像呈現地理情景及教學內容,達到了吸引學生興趣、便于學生理解、提升學習成效的目的,這是過去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光會看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要動手參與,真正融入課堂,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地理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進行繪圖的活動和比賽,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掌握一定的繪圖能力,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例如,在講“水循環和洋流”這一節內容時,給出不同的情景,讓學生畫出對應的水循環示意圖。在之前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知識基礎上,嘗試畫出理想的洋流模式圖,這樣,學生既鞏固了之前的舊知識,又參與了新知識的演繹過程,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
參考文獻:
黃紅蓮.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教育現代化,2015(1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