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庭婷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教育理念也在發生著改變。中職學校作為培養實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對于培養社會人才,提高人才素質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但是由于受到資金、人才、設備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職學校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以中職建筑構造課堂教學為例,探究其中存在的問題與漏洞,并提出具體的解決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中職;建筑構造;課堂教學;問題;措施
建筑構造是中職建筑專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內容以民用建筑構造原理及相關構造做法為核心,幫助學生在了解建筑基礎知識的同時,運用所學到的專業知識來對建筑進行設計,并用繪制建筑施工圖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實際運用。但是,由于中職院校在進行建筑構造課堂教學時大多存在教學觀念相對落后,教學方式選擇不當,課程設置不合理等諸多問題,使得建筑構造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所欠缺。
一、中職學校建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理念相對落后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建筑行業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而社會也對建筑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之相對應的是,高學歷的建筑專業學生數量大大增加,中職工程結構類學生在社會上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但是,由于很多教師在教學時一直未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傳統的理論性教學形式依然十分普遍。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過度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缺少實踐性教學的開展,這就使得學生在畢業后很難將建筑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很難與社會的人才要求相匹配。加上建筑架構的課本一直未得到更新,很多舊的知識點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時依然沿用舊教材,學生的理論知識很難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2.建筑結構課堂不完善
客觀來看,建筑結構教學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在中職院校建筑結構課堂教學中,因為缺乏相應的課程基礎設備,課程資源不完善,建筑結構課堂教學效果很難獲得實質性的提升。這是因為在學生剛開始接觸建筑材料、房屋構造、建筑施工組織等抽象概念時很難產生深刻具體的理解,學校方面也缺少必要的設備作為輔助,學生在學習這些專業術語、基礎知識時存在較大的難度,很難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3.教學模式不合理
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作用的發揮,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理應廣泛參與到課堂中來。但是,就中職院校的教學現狀來看,建筑結構課堂教學中教師“滿堂灌”的現象依然十分普遍,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缺少與教師的互動環節,學習的效率被嚴重制約。同時,一些教師在教學時沒有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超載,學習進度過快等問題十分突出。這將大大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再創造能力很難得到培養和發展。
二、優化中職建筑構造教學的幾點措施
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的轉變是中職建筑教學實效性提升的前提條件。作為新時期的中職建筑構造教學教師,需要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注重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學校方面要提升中職建筑構造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加快培育一批先進的高職教師隊伍,一方面加強在校教師的培訓,促進其傳統觀念的改變,另一方面,適當提高對新教師的應聘門檻,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2.優化重組教學內容
針對教材中很多舊知識點已經不適應建筑行業的實際發展這一情況,中職建筑構造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重新整理,優化重組,摒棄不符合時代潮流的知識點,適當補充社會重點、熱點專業知識。從社會用人需求出發,對建筑結構的相關理論與概念進行“再定義”,在幫助學生理解的同時,提升教學的效果。比如,在學習“多層級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適當對下一章節“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層廠房”進行簡單介紹,根據學生未來的就業情況對教學內容做出刪減與側重,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3.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
首先,要對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促進傳統教學模式向新型教學模式轉變,深刻地認識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需要廣泛參與到課堂中來。而教師是課堂中的主導,為學生學習指明方向。其次,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將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能夠讓學生通過聲音、圖像、動畫等對相關知識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在多媒體中還能夠將房屋結構的設計、施工等過程生動地展現出來,加深學生對建筑構造圖的理解。最后,還需創設相應的情境,為教學的開展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國的中職建筑構造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決。在新時期,需要教師從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等角度出發,不斷地提升教學的效果,這對提升整個國家的教育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培養專業人才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譚文娟.關于建筑構造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09(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