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蘭蓉
摘 要: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就是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感情色彩。但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存在很大的問題,其主要就是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不夠,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進行解決,以便更好地提高我國高中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促使我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質量得以保證。
關鍵詞:語文詩歌教學;鑒賞能力;學生
縱觀高中的語文詩歌教學,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非常低,導致詩歌課堂教學質量逐漸降低。為了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語文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出發:(1)要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2)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并且嘗試進行詩歌的寫作。(3)讓學生領悟作品的獨特魅力,感受作者當時創作的所感所想。本文就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現狀,以便提出科學合理的措施。
一、從詩歌內涵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生學習的源泉。因此,在進行語文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從詩歌的含義出發,從多個角度進行引導,讓學生站在詩歌的角度去挖掘詩歌中所包含的情感。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先從詩歌的翻譯入手,讓學生在腦海中對詩歌有一個初步的印象,進而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譬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一上冊中《再別康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將詩歌內容進行一個形象化的翻譯或者先讓學生朗讀再別康橋這首詩,讓學生帶著教師的翻譯內容進行朗讀,這樣既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到詩歌情境中去,進而提升高中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有關再別康橋的圖片,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當時創作這首詩的所感所想,只有讓學生走進詩歌,仔細地品味詩歌內容。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眾所周知,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詩歌的真正意味就在于可以把詩歌內容解讀很透徹。為了提升高中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在解讀詩歌含義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朗讀詩歌,一定要求學生正確朗讀詩歌中的生字和詞語,特別是高中語文中有很多的多音字,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行揣摩讀音,或者利用字典。(2)在解讀完詩歌含義之后,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詩歌,并且還應該帶著自身感悟去朗讀詩歌,以便于讓學生更加明白學習詩歌不是背誦詩歌而是對詩歌的感悟以及延伸出的情感。通過讓學生反復地誦讀詩歌,既可以讓學生與詩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又可以在誦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詩歌鑒賞能力。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在進行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對詩歌的審美情感,并且正確引導學生走進詩歌背景中,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中心思想。
三、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為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奠定基礎
課前準備工作是教師最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前提。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發展進行設計,主要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1)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鑒賞意識。(2)在詩歌當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道德和人文教育。(3)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學生帶進詩歌情境當中。(4)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找準定位,從課堂控制者轉換為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指導者。只有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才能為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進而促使我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質量得以保證。
四、教授給學生合適有效的鑒賞詩歌方法,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明白“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要讓學生學會采用正確的鑒賞詩歌方法。因此,在進行語文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教授一些合適有效的詩歌鑒賞方法,如:讓學生學會剖析古詩中的思想內容。要想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白只有深度剖析古詩中的思想內容,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詩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譬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一年級上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先讓學生知曉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讓學生學會在詩中抓住關鍵詞,如: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這樣即可以讓學生明白只要從整體上把握古詩的關鍵語句,就可以知曉中心思想。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地改革與完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并采用多媒體技術把學生帶進詩歌情境里,教授給學生正確的詩歌鑒賞方法,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從而使我國的詩歌文化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董杰.高中宋詞教學中文學鑒賞力的培養[D].河北師范大學,20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