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感性意象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評價方法,建立用戶與設計師的產品造型意象認知匹配模型,并使用因子分析法等量化方法獲取并表征原本難以編碼和度量的產品用戶隱性知識,再建立用戶感性意象與產品造型之間的映射模型,將用戶與產品造型的意象進行比較分析。構建評價因子知識庫和通用的計算機輔助感性意象評價系統。此評價系統可以廣泛應用于產品造型設計開發部門,設計師能夠高效而低成本地獲得產品造型需求。
關鍵詞:感性意象;文化創意產品;因子分析法;評價系統
一、前言
進入21世紀以來,受國際經濟形勢惡化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國內企業的研發重心正逐漸由國外消費者轉向國內消費者,由產品終端轉向產品前端,產品設計不僅僅要滿足用戶的生理需求,同時也要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技術創新在推動產品設計發展的同時,卻不可避免的給用戶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創新科技和傳統用戶經驗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為設計師理解用戶需求、用戶理解產品設計提供可靠的、顯性的意向表達。
工業設計需要解決人與產品的交互關系,一方面取決于產品本身,如功能、性能、外觀、結構、色彩、聲音、材質和味道等,包含物理、社會和文化的情境;另一方面依賴于用戶本身,如情感、目的、任務、感知、期望和能力等。設計師在了解市場和用戶需求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將需求用圖形化的形式描述出來,設計師擁有無法用言語描述的隱性知識,如長期的經驗、對美的理解力、創造力,尤其是對產品設計美感的創造力,常常深藏于設計師的頭腦中,只能通過一些圖形符號,如點、線、面才能讓其外顯性。同時設計師在開發產品時,除了要充分運用用戶顯性知識外,還必須研究深藏在用戶心中與情感認知相關的感受和感覺等情感反應,挖掘用戶的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獨特的,難以轉移、模仿和替代,在產品核心競爭優勢的構建中具有關鍵作用。
基于感性意象理論,提出基于感性意象的產品創意造型設計評價方法,建立用戶與設計師的產品造型意象認知匹配模型,并使用因子分析法等量化方法獲取并表征原本難以編碼和度量的產品用戶隱性知識,再建立用戶感性意象與產品造型之間的映射模型,將用戶與產品造型的意象進行比較分析。構建評價因子知識庫和通用的計算機輔助感性意象評價系統。此評價系統可以廣泛應用于產品造型設計開發部門,設計師能夠高效而低成本地獲得產品造型需求。
二、模型框架
(一)用戶的感性意象模型
在產品設計中,用戶根據他(或她)以往其他產品的使用經歷,對產品形成一種期望值,同時會形成這類產品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思維模型,用戶對產品的認知初級階段會用顯性知識描述,比如像什么,有哪些功能;第二階段,基于過去已有的經驗、經歷,則會在大腦中對產品形成一種印象,會在此基礎上進行推斷性思維,并借助一些感性意象形容詞描述如漂亮的、高貴的,最終以隱性知識形式儲存下來,這就是用戶感性意象模型。一個成功的產品它的設計元素能夠充分的滿足用戶的感性意象,當這種需求得到滿足時,用戶會從心里對產品產生喜愛和關注,這種達成優良感受的心里推動力就稱為吸引力。在產品設計領域, Baxter 提出了產品4個方面的吸引力來源:對已有的產品的印象;可視的功能性;產品的某些象征性意義;觀賞者的本能. Crozier 等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曾提及來自觀賞者的3 個吸引力反饋因素:美學感受,即產品引起的感官吸引;功能性,即產品的功能、質量等;象征性聯系,即產品與觀賞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如產品是否適合觀賞者的性別使用等。
(二)設計師的感性意象模型
設計師根據產品目標,結合自己的經驗與技術,將設計構思轉化成產品形式,設計計師所擁有卻無法輕易描述的意象,如洞察力、靈感、視覺感受(如美感、秩序感)和經驗等,尤其是對產品外觀美感的創造能力,常常深藏于設計師的個人頭腦之中,是設計師的隱性知識,也就是設計師的感性意象模型。
(三)設計師的感性意象模型
用戶(以大學生為主)→已有的感性意象→現在的產品形象→期望感性意象
設計師→設計構思→形態 色彩 材質 設計知識→設計師塑造感性意象
當兩者匹配則接受,不匹配,設計師修改或再設計,直到匹配。
設計師根據設計目標,結合自己的長期各界的設計經驗和經歷,借助點、線、面等圖符號將構思外顯化成產品造型,用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求,以想象方式與設計師的產品造型進行交互溝通,當這種交互在某些方面達到一致時,表示產品設計符合用戶需求,當在交互的過程產生了較大分歧時,設計師則需要修改設計,以期最終滿足用戶需求。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建立用戶與設計師的感性意象認知匹配模型。
(四)用戶與設計師感性意象外顯化
獲得用戶的感性意象,需要密切觀察用戶的行為方式,注意用戶做的事情和做事的方式,利用問卷調查法、口語分析法、語義差異法、用戶體驗等方法來獲取用戶的感性意象外顯化特征。
設計師的感性意象也可以運用訪談、口語分析法和設計概念草圖等方法,研究工業設計師的思維特點和表現方法,將其感知意象外顯化和轉移,形成概念草圖、文字和模型等。
(五)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評價因子,創建評價因子庫。
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別篩選評價因子,建立形態數據庫、色彩數據庫、材質數據庫和設計知識庫。
(六)計算機輔助評價系統
通過網絡平臺,讓用戶和設計師對產品進行意象評價,對評價結果進行數據分析,設置評價動態功能,將數據結果實時更新到后臺數據庫中的文件,方便調用。
主要實現技術,基于網絡用戶,利用ASP進行動態網頁設計,應用ASP技術建立一個面向網絡用戶,能夠提供快速可靠的網頁模式設計評價系統。后臺程序主要利用Asp和Access編寫,前臺效果主要運用到Photoshop和Dreamweaver技術支持。
三、反思
基于當今網絡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獲取相關的知識,隨著產品創新設計的整合成為新的熱點,用戶的隱性知識和設計師的設計知識的快速交流和共享,影響著產品創新設計的速度和質量。建立用戶與設計師感性意象認知匹配模型,利用計算機技術的整合,建立計算機評價系統,隨時修正用戶的隱性知識,并及時的傳遞到產品創新設計中。
【參考文獻】
[1]羅仕鑒,潘云鶴.產品設計中的感性意象理論、技術與應用研究進展[J].機械工程學報,2007(03):8-13.
[2]NAGMACHI M. Kansei Enginering: a new ergonomic consumer 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1995,15(1):3-11.
[3]朱上上,羅仕鑒,趙江洪.基于人機工程的數控機床造型意象尺度研究[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00(11):873-875.
作者簡介:皮珊(1977.12~),女,碩士研究生,寧波大紅鷹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研究方向:工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