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事執法辦案能力合成模擬訓練模式是一種科學有效的范型式教育訓練結構,是實現預期目標的有效路徑。作為研究課題內容的一部分主要對傳統訓練存在的碎片化、單一化、失范、失衡等弊端、表露的突出矛盾、尋求研究的突破、績效的追蹤評價及突破性、情景性、實效性、實戰性等主要建樹及創新加以梳理,從而為課題研究提供基礎性內涵。
關鍵詞:特色;模式;刑事執法能力;合成;訓練
一、傳統模式的弊端和研究的突破
(一)傳統模式的弊端
執法活動是動態過程,是素質和能力的綜合體現,需要眾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支撐,僅法律就主要涉及刑法、刑訴法和辦案程序規定等知識,偵查破案涉及現場勘查、破案方法、偵查技術、措施運用等,實踐中常常出現的弊端是:(1)碎片化。主要表現為多科知識自成體系、相對獨立,被人為的分散切割為若干碎片。(2)單一化。主要表現為任課教官分擔不同內容和不同階段的講授或實訓,各自為政、知行脫節、講練分離。(3)失范化。主要表現為從內容到方法、方式,自由度較大,訓練缺乏針對性、連貫性、系統性、完整性,重點、難點疑點不突出,并出現重復或遺漏現象。(4)失衡化。主要表現為動手操作課時比例失衡,沿襲純學歷教育的課時分配標準,使直接與操作同步的比例分配過低,成為直接制約著教育訓練質量的瓶頸。
(二)表露的突出矛
經過大量的調研特別是實戰用人單位和部門,對傳統教育訓練模式下的上崗者反應頗多,特別是上崗以后不能迅速上手,遇事手足無措,難以獨當一面、更不可能熟練應對,磨合適應周期偏長,用人預期出現明顯落差。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成為職業教育訓練面臨的重要命題。
(三)尋求研究的突
凡研究必有方法,而且方法往往多種多樣。“任何模式都有內在的結構,教學模式的結構是有教學模式包含的諸因素有規律的構成的系統[1]”方法也必然多種多樣,研究途徑和方法也應是多樣的。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資料、實證調查、邏輯歸納、思辨論證等方法,也許不是最佳,但卻是基本的、傳統的必須的和有效的研究路徑。文獻資料法,通過各種方式查閱、收集、整理、分析、綜合、總結國內外關于警務訓練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尋求有借鑒價值的方式方法,尋找開展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以豐富和加深課題內涵;實踐驗證法就是依據設定的訓練模式不斷地反復實踐,并不斷發現和克服已發現的問題和矛盾,從而使其不斷的完善,以保證模式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本研究以公開向社會招警的學員和政法改制生教學為視域,就新型模式的內涵、結構,價值、功能及其效果驗證性特色表征作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在反復調硏論證和實踐的基礎上,以改革和創新訓練模式為突破口,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固化了這一教學模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四)績效的追蹤評價
績效的追蹤評價是考量模式價值的重要手段,也是檢驗實際效果的重要尺度。為客觀評價其實際效果,研究采用多側面、多向度的要素考量。首先是了解參訓學員,措施包括:發放問卷,主要就訓練科目設置是否合理?內容安排是否恰當?方式方法是否科學?您最喜歡的科目和教官,意見和建議等;通過對40期初任民警訓練班的實驗,其中軍隊轉業新警班10期,訓練時間3個月,參訓民警達2520人,公安院校畢業的新警班15期,訓練時間3個月,參訓民警達5498人,非公安院校畢業的新警班15期,訓練時間5個月參訓民警達3668人。具體措施包括:(1)學員座談;與教官面對面交流,征求意見、建議;深入學員,零距離走訪溝通;發放測評表,對教官進行測評;(2)專家組考評:對每個教官進行考核,依據設定的評價體系,確定ABCD等次;(3)追蹤反饋,征詢上級主管部門和用人單位對已結業學員的評價。
二、研究的主要特色和創新
(一)彰顯職業性
公安教育訓練的重要任務就是將民警的職業素質即執法主體所具有的內在要素、特質、潛能,也稱勢能或持有態加以活性激發,轉化成為實際的外在的執法能力,這種能力是一種種發揮態。體現的是動能,是現實的戰斗力。通常情況下,一定的執法素質并不一定產生對等的執法能力。且二者獲得和提高的主要途徑,前者主要通過學習、教育培訓,后者則主要通過實戰、實訓培養鍛煉。公安教育訓練的目標定位凸顯為職業素質和能力主線,本教學模式的研究,極大地適應了目標實現的職業特性和職業要求,既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嚴重脫節問題,也能最大限度的地解決知識與實踐的分離。為達到訓練目的,必然要求對與之相應的訓練條件、操作程序等諸因素進行改進,要求教官不僅具備刑事執法素質和能力,而且具備釋疑、解惑引導學員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素質和能力,由此助推訓練方式方法、教官優化配置、學員角色定位、活動策劃運籌、訓練效益評價等結構要素的一系列變革,以催生更有利職業特色的模式,更加體現其職業性。
(二)彰顯突破性
模式突破是教育訓練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教育理論的豐富和創新。民警教育訓練,既是公安“大教育、大培訓”格局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范疇和當代的重要命題,隨著我國公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其地位和作用愈加凸現。公安教育訓練模式的研究探索必然以我國職業教育基本原理、原則為指導,同時結合公安執法實踐和訓練的特點規律。離開職業教育的共性、基本原理、獨自的研究就就失去支撐;而脫離執法實踐及訓練特點的研究,則失去針對性,失去地氣依托和它的應用價值。鑒此,教育訓練模式的探索研究必然會在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訓練模式結構的同時,為其他職業教育提供可資借鑒的教學模式,拓展職業教育領域,促進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進而豐富我國職業教育理論和模式寶庫。無論站位于職業教育整體,還是立足于特殊的職業訓練都彰顯出突破和創新。
(三)彰顯情景性
情景模擬就是根據受訓者可能擔任的角色,編制一套與該角色實際職業任務相應的項目,將其安排在模擬的、逼真的任務環境中,并隨即應對和處置各種緊急情況和問題,用多種方法來測評其心理素質、潛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最早的沙盤就是根據實地的地形、地貌按比例縮小后用來指揮部隊作戰用的,而戰爭沙盤模擬推演跨越了通過實兵軍演檢驗與培養高級將領的巨大成本障礙和時空限制,通過模擬紅、藍兩軍在戰場上的對抗與較量,發現雙方戰略戰術上存在的問題,反思決策成敗,解析戰略得失,梳理管理思路,暴露自身誤區,并通過多次調整與改進的練習,切實提高指揮作戰決策素質和能力。我國基礎教育教學中也非常重視和推崇情境教學法或情景教學模式,它“是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創設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畫片,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并借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仿佛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師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著的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2]”。XH教學模式則是以真實的刑事案件為基礎,經過必要的合理的素材取舍,使其更具教育訓練的典型性、普適性和需求性。同時布置與案件環境、現場狀態非常趨近的場景,如殺人案件,為確保情景真實,用醫用解剖的真人尸體作為模擬的被害人,現場的凌亂狀態、血跡情形、痕跡分布等都嚴格依據真實發生的案件和合乎真實的邏輯規律進行布局,與創設畫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的情景教學法的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等不僅有異曲同工之妙,更以其形象逼真、情景一體、知行融和使得彰顯出獨到功能。首先,逼真的模擬能獲得與實體的形象極為接近的真實感,引發學員訓練興趣和關注度;其次,生動形象的場景,營造出廣闊的”心理場”和環境氛圍,激發學員情緒和感情的體驗;再者”情趣”和”意象”,為學員創設和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引導學員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分析、研判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現場呈現真實情境,實物展示真實情境,氣氛渲染真實情境,直觀再現真實情境,角色扮演真實情境,案情描繪真實情境,操作感受真實情景等,引領受訓學員從一定的真實情境到一組的真實情境,從局部到整體的情景之中,喚起內心感受和情緒體驗,從而克服一定的困難和障礙,形成積極的問題式探究,把知、情、意、行有機融合。
(四)彰顯實效性
XH模式就其綜合效應而言,已突破了科目訓練目標本身,突出體現在;一是增強學員團隊意識。全程的辦案仿真操作,不僅使學員了解體驗刑事執法整體過程,熟悉各個步驟、環節的操作要領,而且從中領悟執法辦案密切配合的價值所在,同時,強化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二是固化正確執法理念。理念是行為的先導,正確的執法理念是執法規范化的基石,沒有正確的執法理念,再好的程序規范也會被扭曲,所以特別強調了“法治理念、人本理念、證據理念、程序理念、公正理念、忠誠理念”,““執法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一”的執法心境和執法境界,從而為正確履職規范執法打牢思想基礎;三是打造礪練教官團隊,模式的實施必然對教官的整體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戰,促使教官突破單一知識結構、單向思維模式、單項教學方式,單體內容限域,向多維、多向、多層和知識與技能的融合拓展,從而不斷提高教師團隊素質和能力。
三、彰顯實戰性
XH模式的重要特色價值,在于它以培養學員綜合運用偵查知識,獨立完成刑事辦案操作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為目標導向;統一并細化訓練大綱,優化重組訓練內容,合理構架知識單元,積木式組合訓練模塊,在此基礎上嚴格按照刑事辦案的程序、規則、流程實施合成訓練,實現了全程實戰化,使受訓民警最大程度地避免和減少嘗試性失誤,及早形成穩定的能力和操作范型,提高執法的嚴謹性、精確性。經過規范性訓練,熟悉和掌握刑事辦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現場勘查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并能學會制作各種相關的法律文書,加之完備、規范的訓練考核標準,使訓練與真實的刑事辦案無限趨近、零距對接,大大強化了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提升民警的崗位適應能力,最大程度地增值訓練的實際效果。同時,它的延伸效應是助推刑事執法規范化建設。執法規范化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線,執法規范化對公安執法活動進行程序化與標準化建設的一項系統工程。基本要義是要求執法者按照法律預設的模式、程序、規則、標準、規矩進行執法,這一教育訓練模式,正是順應了公安實戰的要求和新時期“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3]”。
【參考文獻】
[1]王智俊.民警執法能力結構和訓練模塊設計研究[J].公安教育,2011(01)
[2]李航.現代學校工作實務全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
[3]習近平.在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北京[N].法制日報,2013-1-7
作者簡介:王瑩,女,畢業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河南警察學院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公安學、偵查學。